春秋早期
高7.6 厘米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 号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3 是一件春秋早期的龙纹饰玉器,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该地春秋时期属虢国管辖,虢国是姬姓诸侯国,为王室贵胄,也是中原核心文化地区。玉料呈浅绿色,器型扁平状,造型呈“C”形状,C 形龙是玉龙造型的重要形式之一,源于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在商玉龙、西周玉龙造型都有传承。
图3
这件春秋玉龙龙首宽大,头顶起脊,双阴线椭圆眼,鼻上卷,颌部用圆形节点表示,嘴里伸出长长的舌头,并向下翻卷,这是非常独特的造型要点,在春秋玉龙造型中会频繁的出现,标注出五官构成的部位名称,有助于我们辩识抽象化的龙首纹饰,更好的解读龙纹饰的图案密码(图4)。由于是春秋早期的玉器作品,龙纹造型依然充满着浓郁的西周风格:龙纹形象显得具象,阴线勾勒出轮廓,加工用一面坡工艺明显,阴线有粗细两种,继承了西周玉器的加工风格。由于有明确的考古发掘记录,这件玉龙珮成为界定春秋早期玉龙造型的标准玉器之一。
图4
直径11.6、孔径6、厚0.3 厘米
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梦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5 这件璧环类玉器是河南光山县宝相寺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玉璧器身两面均布满龙纹装饰,采用的是春秋时期较为常见的双阴线勾勒龙形的工艺。
图5
为了更好的分析研究,这里用蓝色线条把部分龙纹勾勒出来,穿插其间的凤鸟纹用黄色线条勾勒(图6),这时可以清楚的看到玉器表面布满了双阴线雕琢出的龙凤组合纹饰,这是同期玉璧中较为少见的样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阴阳相济”的哲学思想。
图6
玉璧表面龙首纹饰分布为内外两圈,外圈为十五组连续龙首纹,前后紧密衔接,龙首纹构成的结构元素前后相互借用(图7:用浅蓝色部分填充,深蓝色标识出的是单元龙首纹饰),仔细辨别有吐舌和无舌的龙首,其中有双阴线眼龙首八组和单阴线眼的龙首七组,细节上稍有差别。
图7
内圈龙首纹工艺方法也一样,共计十组连续龙首纹,(图8:用浅褐色填充,深褐色为单元龙首纹饰),龙亦有单阴线眼龙四组和双阴线眼龙六组。
图8
图9 是其间穿插装饰着凤鸟形纹饰,共计十二组,有个明显的现象,在凤鸟周围的龙首纹多是双阴线眼,远离的单独的凤鸟周围的龙首纹部分多是单阴线眼。
图9
凤鸟纹间隔呈不规则布局,十二只凤鸟大致数量按1,2,5,4 四组集中分布,见图例10 用浅黄色填充,凤鸟轻巧飘逸,姿态各异,显得活泼生动。
图10
长9.5、宽2、厚0.2 厘米
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季佗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11 的玉璜是河南光山县出土的,制作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区诸侯国的审美特点,玉璜器身遍布装饰龙纹,每面有4 条龙,在图12 中用白线条勾勒出其中两条,可以清楚的观察龙首装饰非常华丽,线条优美,并且龙首纹饰组合元素丰富,甚至于脊角部位有若眉线的装饰。线条本身也有宽窄变化的韵律,璜的另一端是凤首造型,弯尖的嘴,大眼圆睁。局部图案还保持了西周玉器龙纹饰的装饰特点,比如用一宽一窄的双线勾勒龙首造型,就是秉承了西周龙纹图案的主流装饰风格。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罗列出来的四组龙首纹均不相同,虽然龙首图案进行了简化提炼,只保留了基础造型构成元素,其中前两组则连鬣部都省略了。雕琢的线条宛转变化,有起笔转弯,按捺的书写韵味,整体就显得丰富圆润,有饱满感。
图15
图16 是玉璜上两组完整的龙首纹饰,双阴线圆眼,鼻部蓝色龙方正,黄色龙圆翘;眉部都有斜索纹装饰,显得威严庄重;舌部蓝色龙下卷弯起,黄色龙呈现“S”前伸状的三条阴线;颌部蓝龙以圆节点代表,黄龙用折线描绘,显得更具象一些。两龙首纹除了眼部,其余部位几乎都不一样,可见中原地区玉器龙纹饰还是追求艺术造型的变化,使得龙形象丰富多样,体现更加有个性的诉求。
图16
图18 可以看出春秋早期的龙纹具象得多,自这个为基础衍生出许多变化的龙纹图案,但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的结构元素是不会少的,这是龙纹认同的基础,但多样的变化又产生丰富的艺术美感,让玉器上的龙纹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
图17
图18
长10.2、宽4.3、厚0.15 厘米
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季佗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13 为同时期同墓葬出土的一件龙纹玉琥,整体为虎形,身上装饰着龙纹,辨识出有四组,与玉璜一样,均用双阴线勾勒,线条圆润婉转。四组龙首纹也各不相同,变化丰富:眼睛有双阴线和单阴线,鬣部不同的样子,舌的不同形态等等(见图14)。
图17 是龙纹玉琥上的龙首纹,同样各个组成部位都有不同,对比璜与琥上的龙首纹,璜上的龙纹显得方正威严一些,加上眉部斜索纹的装饰,显得富贵华丽,有艺术的饱满感,琥珮上的龙首纹则是简洁温婉,有柔美感,更抽象更有符号化的成分凸显出来。当然,这也是春秋典型的玉龙纹饰的重要标志,在推崇以法家治国的秦人那里,尤其明显,符号化成为这一时期玉器龙纹饰的主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