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传统村落研究进展综述

2021-11-25 10:21吴慧虹申梦婷李苑华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聚类

吴慧虹,申梦婷,李苑华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产生时间较早、目前仍然存在,且拥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应当予以保护的历史建筑群落[1]。自2012年起至2021年,住建部等部委先后从政策和管理层面遴选出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共6819个,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此外,国外学者也特别重视传统村落的价值与意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村落遗产的保护[2],而部分发展中国家更注重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方式、建筑、文化景观和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研究[3-5]。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始于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此后地理学[6]、人居环境[7]、城乡规划[8]、旅游[9]和建筑学[10]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均对传统村落进行过研究,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对传统村落研究成果开展阶段性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其研究态势,为后续创新性研究指明方向。因此,本文在广泛征引古村落与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传统村落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对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启示。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的处理和复杂关系网络的图形可视化表达成为可能,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知识域[11]的可视化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科学知识图谱[12](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也在各个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itespace软件是最常用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该软件描绘的知识图谱通过节点和边的颜色、大小、粗细和长短等显示相关知识领域在一定时期的知识网络结构、演进规律和研究热点分布情况。本文使用的信息可视化工具是Citespace软件的5.7.R2版本。

为了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权威性,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并筛选了其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该数据集可以代表国内相关研究的最前沿和最核心的研究成果。在该数据库中,以“传统村落”、“古村落”或“历史村落”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模糊检索,对文献不设置时间限制,结果共检索得到1332条文献数据,然后利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清洗,剔除简讯、书评、会议摘要等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梳理,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筛选出1280篇文献。每篇文献包含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和发表日期等文本信息,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7日,然后将所有文本数据输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作者、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从发文时间上看,从1992年开始,国内对传统村落研究的关注呈缓慢上升趋势,2015年是发文量快速上升的拐点,此后几年发文量都超过了100篇,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火热应该与2014年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这一事件息息相关,可见,国家政策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导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涌现了一批研究机构与研究学者。通过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图1a)可以发现两组分布较为明显的作者网络,分别是刘沛林李伯华团队、卢松与陆林的团队,合作最为密切的是以刘沛林为核心的作者网络。从作者合作网络上看,主要呈现“双核心”结构,研究团队围绕上述两个团队极核分布,除了这两个团队合作密切外,许多作者在研究网络上相互独立,基本上没有合作关系,难以形成“渔网”结构。

图1 传统村落研究作者与机构关系网络

结合被引作者图谱与引用指数表(表1),我们可以看出被引排名前8位的高频共被引作者分别是刘沛林、李伯华、卢松、窦银娣、陆林、王萍、张杰、冯淑华。排名前8位高频次共被引作者中刘沛林、李伯华为衡阳师范学院院教授,其中刘沛林是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和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人居文化学者;陆林为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导;卢松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的副院长;冯淑华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的常务理事。他们是这个领域的领头人物,从他们的社会兼职可以看出:我国科研团体高层、高等院校教师(尤其是师范院校)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引领和带动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开拓进取。

表1 传统村落研究引用指数表

从机构合作网络图中可看出(图1b),节点之间比较分散,关联较少,形成关联网络的主要是师范院校的地理院系和说地理相关的科研院所,说明研究传统村落的机构相对独立,缺少合作。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外,发文机构大多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其中,衡阳师范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发文量较高,尤其是衡阳师范学院的发文量最高。结合文献来看,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立足于湖南传统村落,专注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13-14];安徽师范大学则立足于皖南传统村落,从旅游可持续性、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影响感知等方面进行研究[15-16]。

2.2 关键词分析

2.2.1 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是指某研究领域中归纳和总结出来的核心词汇,关键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关键词可以了解该学科领域中包含的研究关键点和对未来方向的定位。提取文献中的主题词和关键词作为分析样本,将1年作为一个时间分割,选择每个时间分割中频次最高的前50个名词短语进行共现频率检测,生成了聚类图(图2a)。图中共有关键词节点57个,节点的大小表示被引的相对频次,引用次数高的关键词可认为是研究热点。节点间的连接有231条,代表相关关键词共现情况,节点拥有越多连接表示其中心性越高,一般认为,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关键词的联系紧密程度上看,近年来传统村落的研究焦点比较集中于乡村旅游、旅游开发、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以宗族为关键词节点的共现网络游离主核心以外,说明传统村落宗族文化研究虽然以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但研究内容与传统村落的主流研究方向有很大差别。

2.2.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 在Citespace中,通过关键词影响因子,计算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Timeline聚类图谱(图2b),共计得到697个节点和939条连接边。同时利用软件聚类功能对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显示,共得到9处聚类(见图2b,#0古村落,#1传统村落,#2保护……)。从图2 b所示,2000年以前,针对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较少,关键词共现聚类主要是建筑保护和村落保护,还是聚落物质方面的研究,地域特色建筑是研究传统村落的主要方面。2000年后,与传统村落相关的文献数量快速增长,也带来了更多不同的研究范式。这与建筑与规划学领域的学者的推动息息相关,从1999年首次举办“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以来,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整体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态研究逐年上升,特别是地理学学者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占很大比例。从图2b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重点关注的与传统村落相关的话题包括: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人居环境、空间分布等。通过对每个阶段的关键词按照引用值进行研究主题图谱聚类(低引用关键词向高引用关键词聚类),则研究主题的演进可以得到清晰的展示(如图2b),其主题序列为:“传统村落(古村落)—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城镇化—空间分布—村落文化—乡村振兴。”这一演进过程与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历程相符。

图2 关键词分析图谱

2.2.3 突现词分析 尽管Timeline聚类图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研究热点演进过程,但是对一些短时间内突现的热词并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突然迅速、高频地被学者所使用的关键词,Citespace软件测算出突现指数Burst最强的前8个关键词,并按照突现的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序,基于分析结果将突现词高频爆发的时间分为三个突现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在2004年,突现词指数最大为26.72的“古村落”,与之同期的小突现词为“徽州古村落”、“古村落旅游”(突现指数均为4.7)。可见,在传统村落早期研究中,习惯使用“古村落”作为特定称谓。受安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一社会事件影响,“徽州古村落”与“古村落旅游”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同年突现指数为4.7。在第二个时间节点为2010年和2013年,对应的突现词为“旅游开发”(3.42)、“城镇化”(4.5)。可见新型城镇化概念也逐渐得到政府和各界的共识,乡村城镇化、旅游城镇化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第三个时间节点为2017年和2018年,“传统村落”成为2017年具有代表性的突现词(突现指数为25.47),这与多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颁布息息相关,社会与学界对使用“传统村落”一词逐渐达成共识。2018年出现了起了乡村振兴的研究热潮,突现词“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现指数分别为12.79和3.59,这与2017年10月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此后,乡村振兴成为脱贫攻坚之后我国农村的主要工作,传统村落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受到各个学科的极大关注。

3 总结与展望

从总体研究进展来看,在“双核心”研究者网络下,研究成果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家政策导的向作用,传统村落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的提高,也促使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村落的关注日益增加;研究机构主要位于南方的师范院校和地理学科研机构,且机构之间合作网络联系不够紧密;研究热点主要从物质层面的建筑、人居环境保护逐渐过渡到旅游开发、非遗保护以及乡村振兴等层面;随着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断拓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传统村落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然而,对于传统村落与其它相关学科在各个方面的交叉研究还有待深入。此外,新技术、新系统、数据模型等的量化研究也较为欠缺,多种方法融合创新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展,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3.1 可以通过寻找多元化研究融合路径,将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迭代,新的技术方法相比较传统的技术方法更具有优势。未来传统村落研究应从各个学科视角出发,运用更广泛更科学的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2 应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并加强多学科的在传统村落方面的交叉研究

不仅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且乡村也是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17],所以需要更多的学科一起对传统村落系统的研究,包括但不局限于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文化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

3.3 未来应重视传统村落活化、振兴、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要明确传统村落活化的根本内涵、地域模式和动力机制,构建传统村落功能更新与空间活化的规划研究框架,以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聚类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火焰山下古村落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