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2021-11-25 19:59:23刘元堂赖伟宏
大学书法 2021年2期
关键词:书法史研究生书法

⊙ 刘元堂 赖伟宏

书法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书法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书法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课程设置存在单一性、随意性等问题。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书法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书法研究生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设置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书法研究生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的类型丰富多样,名目繁多。依据教育学理论中课程的任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书法本科教育以基础型课程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开设“篆、隶、楷、行、草书的临摹与创作”“篆刻临摹与创作”“古代书论选读”“文字学基础”“诗词楹联基础”等课程。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在经验阅历、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获得增长。书法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审美和书法创作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所以,书法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本科完全相同,应是书法本科课程的深化和提升。而且,书法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影响课程的设置,书法的综合属性决定了书法课程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此外,书法研究生的课程应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主动式、研究式学习。

拓展型课程,即书法核心和基础课程以外的课程。拓展型课程旨在开阔学生的艺术和学术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提高学生的思想维度,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书法研究生的拓展型课程应当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因为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为书法而书法”的结果,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拓展型课程必不可少。研究型课程是书法研究生教育中的重点和核心课程,其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端正学生的研究态度,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课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不局限于课本,不局限于课堂,更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本质。

通过下面的例子,可以窥见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重要性。即在本科基础教育中,学生收获了吴宽是明代学苏书家的知识,但为什么以吴宽为代表,是否还有其他学苏书家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答。如果学生扩宽视野与主动研究即可发现,明代不乏学苏者且艺术水平不亚于吴宽。如周晖《金陵琐事》载:“石亭陈鲁南,法苏眉山,评者谓不减于吴匏庵。”[1]陈鲁南有《自书诗页》存世,可证之。又载:“云浦盛仲交,小楷法倪元镇,行书出入于苏、米两家,古拙中有拔俗之韵……谢髯九,出于苏、黄两家,笔力清硬。”[2]此外,版刻书迹中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谢与栋刻《焦氏笔乘》焦竑行书自序,结字取法苏轼,摇曳多姿;明万历时期刻《程氏墨苑》焦竑行楷,用笔尽法东坡,温润敦厚;明刻本《武林全传》黄汝亨行书序,纯法东坡,温和古雅;明万历刻《唐诗解》黄汝亨行书序,融合苏米,多有意趣。在艺术水平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吴宽书名最盛,明人孙言:“文定书以爵显。”[3]而且其品德、文学皆有口碑。可见古之以人论书,书以人传。此外,吴宽的书迹存世较多,也是其书史留名的原因之一。可见,在现有书法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拓宽到教材之外,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更加丰富的书法史料,可以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笔者认为书法研究生课程的总体规划应以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基础型课程为辅。

二、书法研究生课程的具体设置

书法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无法逐一论述。其中,书法史课程、艺术考察课程、书法创作课程是书法研究生必修的课程。所以,笔者仅就这三个课程展开论述。

(一)文史哲视野下的书法史课程

本科的书法史课程,教师以现有的书法史教材为基础,讲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各个朝代的书家、书作及书论进行介绍、评析、总结。学生由此获得基本的书法史常识并对书法史形成大概的认识,可见本科的书法史课程侧重普及性、通识性。迨至研究生,书法史课程应强调和体现深入性、研究性。例如,通过本科的书法史课程学习,学生知道元代书坛赵孟引领风尚,元末隐士书家特立独出。但元代书法史是否就是如此简单,这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宋代的学苏风气在元代得到延续,可见学苏者十余人,聚集于江浙地区,身份涵盖官员、隐士、僧人。其中,释大䜣、袁桷与赵孟来往密切,书法却能脱离赵书藩篱,可见二人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于赵书的态度。可以说,这是元代书法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所以,研究生的书法史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读现有书法史教材的过程中,关注兴趣点、找寻缺漏、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然后进行研究学习,解决问题。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及文学史研究:“我们不但不排斥反而十分注意文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4]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亦适用于书法史。因为,文学史的研究起步较早,方法成熟,成果丰硕,可以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而且,书法与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脉脉相通。从书法本体来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书法。因此,学科交叉研究是书法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古代书法教材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金石、墨迹、刻帖,将视野延伸到古代版刻书籍,结合版本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明清版刻书籍中有大量版刻书法范本。如《千字文》,是古代常用的童蒙识字教材,时有将名家《千字文》书迹上版刻印者,既可识字,又可学艺,一举两得,而且其发行量大,传播范围广,是明清时期书法教育的重要教材。所以,研究生的书法史课程应打破学科界限,注意与其他学科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文史哲视野下进行书法史学习与研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现有的书法史教材为基础,结合文学史教材、思想史教材,一起研读,进行讲解。且要求学生寻找三者之间的连接点、共同点,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形成读书笔记或小论文,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二)艺术考察课程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顾炎武言“采铜于山”等,皆强调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笔者的硕士论文《中皇山北齐佛教刻经书法研究》,即通过实地勘察与验证,以实例揭示了影响石刻书法艺术的因素除了写手与刻手外,石质优劣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6]笔者指导的研究生在暑假期间,对山西省现存古代匾额进行考察,拍照测量,记录统计。然后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观点,分析原因,以《山西境内现存古代匾额书法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并以此申报“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获得立项。因此,实地考察对书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帮助。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收获原始资料、发现学术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弥补前人的缺漏,等等。

艺术考察课程应是书法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高校普遍开设有艺术考察的课程,但是有的缺少系统的计划和安排,有的缺少课程考核和课程成果,有的以简略的考察感想作为总结,缺乏学术性。这导致无法完成课程目标,老师无法检验课程的效果。所以说,考察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考察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成果的。考察的步骤主要有:第一,确定考察对象;第二,对考察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并做好相关安排与准备;第三,实地考察,详细记录;第四,形成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应体现规范性、独创性、学术性,由小见大,由点及面,切忌空洞、宽泛。

艺术考察可以分为室内考察和室外考察。室内考察即对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单位进行考察,“以博物馆和美术馆为基地,搭建高校与文化传播机构之间的共享实践平台”[7]。通过跨平台的互动与融合提升书法教育活动的丰富性、长久性。[8]室外考察即对现存古代室外遗迹进行考察,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自主性。从方便程度来看,室内考察可以经常进行,室外考察则可以一学年进行一次。通过考察,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辨识能力、研究能力等。

(三)书法创作课程

当前,研究生的书法创作水准不容乐观,书法创作问题突出。一是延续本科的浅层次创作方法,即集字创作、模拟创作。这导致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与本科的毕业创作相比,没有突破与进展。更有甚者,研究生毕业创作不如本科生毕业创作;二是时下书法展览火热,研究生热衷于展览,盲目追求展览书风,沾染不良习气,书法极尽造作;三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忽视书法创作,且有不少本科非书法专业的研究生书法基础薄弱等。所以,书法研究生教育要加强书法创作课程的建设。本科教育中,书法临创课程是核心课程。研究生教育中,书法创作课程亦应是主要课程之一。三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皆以培养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人才为目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所以专硕和学硕的书法创作课程应该分别设置。专硕的书法创作课程应重视书体之间的联系,以专题创作的形式开展,如大字创作专题、小字创作专题、静态书体创作专题、动态书体创作专题,以“动静皆善,大小兼工”为课程目标。学生对于书法创作应有独立、深入的思考,创作的作品应有探索性、突破性。学硕的书法创作课程,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亦可结合学生的理论研究方向,选取一种书体或一个书家,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做到专擅一家或一体,实现书法创作辅助书法理论研究,书法理论研究促进书法创作提升。

笔者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以毛笔写日记,持续至今已十五年。现在作为研究生导师,也要求学生用毛笔写日记,将毛笔日记作为书法创作课程的一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和文字能力,而且将来可能成为历史文献。如果说展览创作是功利性创作,毛笔日记则是自然书写,更容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毛笔日记应该成为更多书法研究生的日常习惯。此外,展览是时下不可回避的话题。书法创作课程中应对展览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展览。展览书法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学生书法创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适当和合理的学习,但不能盲目随从,迷失自我。

苏轼跋秦少游草书言:“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9]其实,书法研究生教育和学习亦是如此。书法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必须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两手抓、两手硬。只有书文并重,才能技进于道。

注释:

[1]周晖.金陵琐事[G]//张小庄.明代笔记日记书法史料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240.

[2]周晖.金陵琐事[G]//,张小庄.明代笔记日记书法史料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241.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5]陆游.剑南诗稿[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6]刘元堂.中皇山北齐佛教刻经书法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1.

[7]陈韵竹.博学与通贯——从书法文化传播视域看书法一级学科建设[J].大学书法,2019(2):54—59.

[8]高敏,鲁旸堃.美术馆与大学生书法教育[J].大学书法,2019(2):143—145.

[9]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书法史研究生书法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42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书法史讲座(三)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