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21-11-25 19:51吴潜涛
伦理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骨气底气社会科学

吴潜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这是党和人民对《文史哲》编辑人员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的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P2)当今社会,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变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谁占据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主动权。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塑造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这是广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被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其“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集中体现。

“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源自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厚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宝贵思想财富,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应该在新时代大有作为的文化底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一,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启迪价值,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也是当今世界文明在多样中交流、互鉴、发展的珍贵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2](P5)其二,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依托、奠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统一体,其精髓是蕴藏其中的那些永远具有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治国理政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教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遵循,溯源历史,解读原典,从浩瀚的文物、遗产和古籍中,深入挖掘和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深入挖掘和阐发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救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了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等治国理政理念,等等。遵循这种逻辑理路,将中国古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思想和方法系统化、理论化,解决好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和弘扬什么这一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其三,要立足新时代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要求,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凝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激活其生命力,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公里工程”。这既要在理论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又要从实践层面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的文化元素、价值理念、思想行为准则等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时代的内涵,注入其时代的新鲜血液,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活生生的价值力量。

“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要回答现实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做中国人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性,它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P8)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把握贯穿这一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科学指南,推出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精品力作。其次,要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支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做到健全基础学科、发展优势重点学科、重视冷门学科,推动教材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要用中国理论研究中国现实,用中国学术解释中国发展,创新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用学术涵养中国人的品格;要打造标识性的概念、命题、范畴、表述,既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又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供话语支撑。最后,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学问写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2](P12),以人民为中心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确立的研究导向。衡量学术研究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这一研究是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书斋,走向实践,走进人民,用扎实的学术研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铸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主导。价值观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价值力量支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要在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大功夫。第一,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新阶段国际国内大变局对价值观的新要求,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融入学术研究中,体现在学术成果上,努力使学术作品体现时代的价值特征、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引领社会的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弘扬与传播,为解决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做出应有贡献。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与理论阐释,为凝聚中国人的价值共识贡献学术智慧与力量。要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拓宽学术视野,深化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的研究、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发展、西方价值观的流变与借鉴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等领域的研究上,下硬功夫、大功夫,为提炼在概念、命题、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更加稳定简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第三,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上下大功夫、硬功夫。要把学术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推动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实效性、影响力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骨气底气社会科学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4卷总目次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担当要去“三股气”——正气足方能有底气
朽木颂
为政底气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