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思考

2021-11-25 17:17寇昌斌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寇昌斌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就对高校的教书育人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及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双重身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水平强的辅导员队伍,以适应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个性强,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上多种思想文化的冲击,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以大学生为本,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可以结合大学生群体多变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2.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辅导员是思政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高校素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当学生的益友,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等。但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多样化,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生活阅历不足,实践工作经验欠缺,让很多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度不高。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改善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引导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1]

3.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与稳定的发展环境密不可分,作为主要思政育人主体之一的辅导员,在和谐发展环境的创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比较多,主要开展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政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及时地排除了与大学生相关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确保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同时,认真总结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正地做学生的引路人,用专心、责任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维护学校的稳定,推动高校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对于辅导员的选拔还是看重其学生干部的经历、在校期间的获奖以及校外实习状况等,而对于其专业知识背景、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重视度不够,导致很多的辅导员并不是教育学专对口专业。而且,学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形式化严重,缺乏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培训,致使辅导员职业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经验,一旦出现复杂的问题不知如何正确地处理,出现“人人可为、人人不专业”的局面。[2]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低效率性。工作被动应付,缺乏创新意识,一成不变地低效开展工作,对于学生思想发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当前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专业发展不突出

高校辅导员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着双重角色——既要和学校领导、任课教师等进行沟通,接洽各个方面的工作,又要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实际中,高校辅导员被称为学生的管理员,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被划入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而且关于学生的工作大都是琐碎性的,又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辅导员经常深入到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场所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等,经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转换身份,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使其无暇来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而且有的辅导员也只是刚毕业的学生,在缺乏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引导一群年龄和自己相仿,且思想比较活跃的学生,无疑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工作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使得辅导员减少了工作投入与精力,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3.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发展前景不明晰

2017年10月实施的修订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中,明确规定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比不低于1∶200,但实际上,很多高校都存在专职辅导员人数配备不足的情况。[3]人员配备不足,而且工作任务繁重,多数的辅导员只是把这个岗位作为一个临时职业,工作几年后,就会通过提升学历、转岗等方式离开辅导员岗位,这就使得这支队伍的流动性比较高,队伍的稳定性不足。此外,作为教师,辅导员从事的教学工作是专业课程以外的选修课,没有真正承担起常规性的教学任务,作为学生管理者,又没有很好地界定其管理范围及职责。模糊的角色定位让很多辅导员认为职业前景不明晰,而且虽然整天处于忙碌状态,但是工资待遇却低于专业任课教师,虽然多劳但并没有多得,导致辅导员的经济收入以及职业认同感比较低。由于工作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内部人员非正常流动频繁,导致队伍的整体稳定性差。

4.考核评价形式单一,不适应队伍专业化发展

科学全面地对辅导员开展评价,可以更加有效的督促和激励辅导员尽职尽责,在工作中更加的投入,促进其专业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形式单一。有的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考核指标设计简单,缺少对其专业素养、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的评价。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应该作为辅导员的考核主体之一,这样更能直观地对辅导员平时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但实际上,很少有学校让学生参与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工作,让考核流于形式。而且考核缺乏创新,辅导员真实的工作能力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来。很多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考核评价结果只是用于选优评先、绩效工作发放等,并没有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结合,不能很好地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由于考评评价形式的单一,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目标不符,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的路径思考

1.加强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建设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辅导员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灵活有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辅导员的选聘方面要严把质量关,不仅要看其思想素质、学生期间的获奖情况等,还要看其是否具备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专业知识,按照学历的高低择优录取,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减少发展障碍[4],并根据应聘人员的特点分配到合适的辅导员岗位,比如,外语水平较高的辅导员可以承担语言类专业的管理工作,性格稳重的辅导员可以承担理工科类专业的管理工作等。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要加强对其的岗前培训,让其尽快地熟悉工作岗位要求和制度,很快地投入工作,同时,采用老带新的形式,帮助其适应工作,解决工作初期遇到的问题,这一形式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效果较好。同时,构建分层式的辅导员培训目标与内容,加强理论实践结合、全面提升与术业专攻结合等,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基础层的辅导员要多进行职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对于骨干层的辅导员,要注重其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培训,更好的针对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开展专业的服务。对于专家层的辅导员,要结合其学科背景及工作兴趣,加强其通过精准化的培训资源配置,促使其成为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等方面的专家。

2.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边界

《规定》中,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并积极的应对校园危机事件,做好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等内容。辅导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及职责。高校应该按照《规定》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科学定位辅导员的工作角色,让其工作内容有明晰的界定。[5]明确了工作范畴,辅导员才可以按照具体的工作要求来科学的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才会逐渐摆脱“传声筒”“学生管理员”等非职业角色的束缚,更好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整体上比较年轻化,很多是高校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精力足,但不代表可以长期从事烦琐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由于自身专业限制,以及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成为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的所有领域的专家。因此,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按照岗位实际,明确划分辅导员的职责,从事与学生有关的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等工作中的某一类工作。工作边界和职责明确,可以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深入研究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并不断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实践,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增强职业幸福感。

3.构建辅导员专业发展体系

首先,高校要从全局角度出发,抓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选优、配足辅导员人数,按照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确保辅导员人数足额配备。从数量上增加辅导员人数,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辅导员的工作任务,确保其在实际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将辅导员队伍培养纳入师资培训规划中去。鼓励在职辅导员进修专业知识或与从事工作相关的知识,支持骨干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培养辅导员队伍的学科带头人,优化整体队伍的学历及职称结构。[6]最后,畅通辅导员队伍的优出通道。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坚持“高进、精育、优出”的原则。任职满三年且工作业绩比较突出的辅导员可以进入学校的领导岗位,或者是可以向地方的组织部门推荐优秀的辅导员进行挂职锻炼。根据辅导员的学科知识,结合本人的意愿,让其承担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鼓励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重点研究辅导员队伍的前沿性问题,以及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就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根据研究成果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同时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提供理论支持。

4.建立多元化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公正客观的评价指标,同时在考核主体上,增加同行及学生评价,更加全面的评价辅导员的工作质量。[7]对辅导员的思政素养、业务能力及实际的成绩等进行评价,并在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评价后建立评价档案,以此作为辅导员的奖惩依据。强化辅导员的师德考核,在晋升、培养、选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将辅导员的考核评价结果和职务晋升、评优选优等有机的结合,激励辅导员的内生工作动力和创新精神。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要转变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根据本校发展实际,探索科学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