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爽爽
仲春时节,天地清明,祭奠先人、追思怀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顾长征,“三大主力”尤其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故事脍炙人口,震魂摄魄。从鄂豫皖大别山里走出来的红25军就是长征队伍中的一支。红25军的组成比较特殊,战士大多是鄂豫皖根据地在战斗中牺牲者留下的孤儿,长征时,这支部队中的战士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所以红25军又被称为“娃娃军”。
1932年以前,鄂豫皖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蒋介石曾亲率50万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川陕,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25军处境日益艰难,并因为没有电台而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络。面对根据地的危险局面,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著名作家茅盾的弟弟)委派在当地担任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找中央汇报,经几个月的跋涉到达瑞金。
成仿吾向中央汇报工作并要求派军事干部到鄂豫皖去。周恩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我的父亲、时任红22师师长程子华为中央代表前往。1934年6月,周恩来找程子华谈话交代,中央已经决定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红25军必须实行战略转移,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程子华在几个交通员的接力护送下,经过闽西、汕头、上海、武汉,1934年9月进入鄂豫皖根据地,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1934年11月16日,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的1个月,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吴焕先任政治委员、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全军2980多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并为出师北上发表宣言。在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25军在数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下,从国民党反动统治中枢地带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孤军转战,威震陕甘,先期到达陕北,做了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之“先导”。
红25军长征经过河南卢氏县时遭遇险境,多亏一位货郎带领红25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出豫入陕,让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全部落空。他就是载入红25军军史的一位老百姓,被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的陈廷贤。
1934年12月4日,红25军 的4个团近3000人到达豫西的卢氏县,此地地势凶险,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能够快速从这里穿过,红军制定了“直奔豫陕边界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从伏牛山进入陕西,必须经过两个隘口,朱阳关和五里川。早在红25军刚刚启程之时,蒋介石就亲临武昌督战,在半个月前调集在开封的国民党军第19军60师上万精兵沿陇海线西下,早于红25军抢占了五里川和朱阳关这两处关隘,并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当红25军发现这一情况时,从后面追来的国民党“追剿队”第二支队数万兵力已经赶上,距离红25军只有70里了。南面又有豫西军阀“内乡王”别庭芳部的夹击,只有北面没有国民党军,因为那里是黄河天险。红25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蒋介石更是乐观地认为,现在的红25军就是“插翅也难逃”。
此时,红25军中出现了让人感动的一幕,伤病员们知道自己继续长征会是军队的累赘,于是联名给部队领导写了血书,坚决要求把担架队的士兵充实到连队,由伤病员集体断后。他们在血书的背后附上了各自的籍贯,表明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在红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让伤病员断后的事情。硬拼显然是不现实的,程子华等军领导决定充分依靠当地群众,派遣侦查队多方寻找熟悉小路的向导,带领红25军走出险地。然而,豫西一带从来都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地,当地居民看到穿着军装的红军,以为又是哪股军阀要来祸害地方了,都躲进了地主民团控制的寨子。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出去侦查的手枪队在距离卢氏县20余里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位去赶集的货郎,这个货郎就是陈廷贤,他愿意帮助红军带路。
陈廷贤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13岁时随着堂哥外出谋生,起初在晋南运城下井挖盐,后来经常挑担贩盐到黄河南岸的三门峡、卢氏县一带。为了多赚点钱,陈廷贤就经常在这一带的山里走小路以躲避关卡,渐渐地对这一带山中的地形十分熟悉。他在贩盐的间歇也做糕点买卖,并在卢氏县落下脚来。
陈廷贤随着侦察队的同志来到了红25军军部,受到了程子华的亲切接待。同时,陈廷贤也被这些衣衫褴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娃娃军”深深感动了,他看出红军才是“穷人的队伍”。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和陈廷贤攀谈之间得知两人居然是老乡,立刻熟络了起来。
陈廷贤从小生活困顿,长大后走南闯北见过很多军队,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热心关心群众的军队。他深受感动,想到当务之急是带领红军脱离险境。他说:“我这些年来挑着货郎担子在卢氏四野八乡来回跑,走过一条小路,这条路只有当地牧羊人才走,其他人一般不知道。这条路虽然险要、崎岖,但可以绕过朱阳关、五里川两个隘口,直插陕西的洛南!”程子华立即和红25军的领导研究,最终决定采纳陈廷贤的建议,冒险从这条小路入陕。他们信得过这个年轻人,决定把“宝”全压在他身上。
为了麻痹敌人,红25军还给敌人使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就是派出手枪团,到朱阳关附近的村子里贴标语,虚张声势,给敌人造成红25军将从朱阳关入陕的错觉,从而让敌人把更多的力量调集到这里。
1934年12月5日凌晨,趁着刚刚亮的天,红25军在陈廷贤的引导下出发了。这一天走的全是弯弯绕绕的小路,其中有一处号称“一线天”,更是凶险。傍晚时,部队就快要到达卢氏县,为了不打草惊蛇,红25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连夜绕过县城,通过急行军到达横涧镇河口望云庵一带露营。
12月6日,红25军主力又从横涧镇向龙驹寨挺进,当地的保安队企图拦阻红军,当即被消灭。
12月7日,红军多路隐蔽行进,直奔豫西与陕西交界的兰草村,并在此宿营。
12月8日,红25军先头部队继续直扑豫陕交界处的要塞铁索关,敌军不敌红军,很快溃逃,红25军顺利打开了进军陕西的大门。
就这样,红25军在陈廷贤的带领下,走了一条敌人根本想不到的“油盐小道”,攀山涉水,披荆斩棘,穿越大石河、水峪河、文峪峡谷,又冒着卢氏守城敌军的枪林弹雨快速西进,经过三天三夜,终于顺利进入陕西商洛地区。如此一来,蒋介石想要在卢氏县的两处隘口包围红军的计划没有得逞,几万国民党大军布置下天罗地网,却连一个红军影子都没看到。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程子华代表红25军赠送给陈廷贤10块大洋当做报酬,陈廷贤却说什么也不要。于是,程子华与吴焕先就写了一张字条,盖上大印给了陈廷贤,告诉陈廷贤要妥善保存,并郑重地向他说:“小老乡,你受苦了。从现在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从此,这几句话被陈廷贤记了一辈子!
送别红军后,陈廷贤又翻山越岭回到了卢氏县的家里。回家当天,他就被民团的人给抓了去,要治他给红军当向导的罪。陈廷贤就是不承认,说自己这些天贩货去了,没有给人带路,民团的人把他押到城隍庙,折磨了三天,又把他放了。
后来陈廷贤想到,自己虽然不识字,但是程军长给他的那张字条太危险,万一被人看到肯定要掉脑袋,于是就把字条塞进土坯房的椽条小洞里。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打到卢氏县,战火把陈廷贤的两间土坯房连同纸条一起化为灰烬,至于纸条上究竟写的什么,陈廷贤自己也不知道。
此后,陈廷贤过起了往常的生活,给红军当向导一事也不敢再提。1940年,陈廷贤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晋城,娶了妻子吉桂枝,婚后回到卢氏县横涧乡生活。
1947年,解放军第一次解放了卢氏县城。陈廷贤千盼万盼,终于等来了这支人民的队伍。然而由于当时敌情复杂,面对卷土而来的敌人,解放军又选择了撤离。这个时候,陈廷贤发现很多军用物资没来得及保存,想到自己应该算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冒险为解放军把军用物资隐藏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廷贤在卢氏县副食品公司参加了工作,在西街门市部当售货员。也正是在这一段日子里,程子华就任山西省主席,他曾先后6次派人寻找陈廷贤,由于陈廷贤的山西口音比较重,所以大家只记得他名字的发音是“陈廷献”,因此寻找多次无果。
1949年之前,陈廷贤没有跟其他人说过自己为红军带路的事。后来,陈廷贤认为新中国成立了,自己帮助红军渡过险关的事情可以往外说了,并且多次向单位领导说自己在1934年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还要求补交党费。组织上询问他原因,他又将自己在1934年给红军带路的事陈述了一遍。然而让陈廷贤没有想到的是,领导和周围的人都不信任他,认为他是在吹牛,是“美化自己”,给自己“涂脂抹粉”。当人们问他,他带路的红军是什么番号,军长叫什么名字时,他都答不上来,因为在当时部队的很多情况都属于保密范畴,不能告诉陈廷贤,他只知道军长姓程。他说程军长曾给他一张纸条,上面还有印,人们问他纸条在哪里时,他却拿不出来。
1983年,负责红25军战史的编辑人员把调查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河南,才得知陈廷贤的确切住址在卢氏县。红25军所掌握的资料与陈廷贤本人讲述的完全一致,从而确定了他的身份,然而此时的陈廷贤已经重病卧床。当程子华和红25军的老首长们听闻此消息,了解到卖货郎一生的坎坷经历时,无不感慨万分,泪流满面。没有陈廷贤,哪里来的红25军!
1984年农历正月十二,陈廷贤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嘴里不住地念叨:“朱阳关、五里川”“纸条、大印”。他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对自己的老伴和女儿说:“我死后,你们要将我埋到县委党校旁,我追求一辈子也未能入党,死后还要追求入党,我要头枕党校、面朝红军走过的路,永远地看下去……”
经过中央军委的介绍,卢氏县委、县政府对陈廷贤的事迹非常重视,根据陈廷贤生前的 遗 愿,1996年3月,陈 廷 贤被安葬在县委党校旁边的公墓里。陈廷贤的墓是一个老百姓的“红军”墓,位于卢氏县城东北方向县委党校附近的一个小山坡上,这是他生前为自己选择的长眠之地。刻有“陈廷贤之墓”的墓碑,是中共卢氏县委员会和卢氏县人民政府所立。墓碑背后是《陈廷贤墓志》碑文。1985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战史》中,用300字记载了陈廷贤帮助红25军脱险的史实,陈廷贤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被载入军史,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现在,卢氏县县城广场上有8根石雕柱,雕刻了红3军和红25军长征途经卢氏县的画面,其中有一个主题叫《我带红军出重围》,讲述了陈廷贤带领红25军出豫入陕的事迹。
2020年11月 重 走 红25军 长征路时,我第一次到河南省卢氏县,来到陈廷贤的墓前祭奠,见到了陈廷贤的后人。在现场,我跪地叩首,代表我们全家及所有红25军的后代,感谢陈廷贤对红25军3000将士的救命之恩!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当年那段苦难和辉煌,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危急关头,陈廷贤面对生死的考验毫不畏惧,帮助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他是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对待先辈的态度,影响着它的兴衰存亡。无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