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富
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刻回答了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新修订的《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强调,要“注重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意见》明确,军队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按纲施教,推进课程思政”。扎实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办好新时代军事教育、推动政策法规落地落实的现实需要。要突出在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内涵中统一思想认识,要坚持在抓准抓实课程思政的关键核心要素中提升课程思政质效,要着力在完善课程思政持续推进的支撑条件中夯实课程思政长远发展根基,切实以有力有效举措扎实提升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力点。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实践,则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形成对受教育者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行为意识的深远影响。
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思政,而是系统性育人,切实把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本质。课程思政建设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的重要办学实践,是院校党委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党委工程、基础工程、育人工程,是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格局的系统工作。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战略性工程、全面育人的常态化工作,决不能把课程思政简单等同于课堂思政,更不能把“在教案里写上几句政治话语”“课堂里拿出几分钟进行思想教育”当成课程思政。抓课程思政建设,要牢固确立“大课程思政”理念,把教学培塑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形式,把教育管理作为课程思政的实践补充,把服务示范作为课程思政的必要支撑,坚持党委统领、机关抓建,把院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资源调动起来,凝聚育人共识,形成育人合力,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实践。
课程思政不是课堂知识简单加思政内容,而是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切实把握立德树人与为战育人的融合本质。课程思政就是要瞄准青年官兵成才立德的需要,把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准的内涵,把实现民族复兴、强军兴军的理想和责任,以“如盐入水”的方式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与为战育人的深度融合。要牢牢把握融合推进的本质要求,坚持以融合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倡导融合于学理进行价值引领,在讲透学理中展现逻辑的魅力,在运用逻辑中增强教育的理性认同;倡导融合于事实进行价值引领,在引述数据中呈现发展成就,在呈现发展成就中增强教育的感性认同;倡导融合于科学进行价值引领,在讲科学中培养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在实事求是的探求中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课程思政不是运动式阶段性工作,而是基础式长期性工作,切实把握聚焦人才培养的目标本质。习主席高度关注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主席号召广大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军队院校作为青年官兵成长成才的主渠道,深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时刻牢记习主席指示要求、及时回应习主席忧思关切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必须从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本质来认识;必须从加强院校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夯实学员听党指挥思想政治根基的战略性常态化基础工作地位来认识。绝不能把课程思政当成阶段性任务,抓一阵就停了;绝不能把课程思政当成标签,出现过了就结束了。抓课程思政形式上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本质上是抓“又红又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一本质内涵应成为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建设的牵引和落点。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实践层面加强建设质量的管控,特别是要抓住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方式的创新、课程思政质效的评价等关键要素,科学、务实、精准地抓建。
把好前端关口,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夯实课程思政基础。实施各类课程思政需要结合学科专业以及课程实际,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基础,是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以海军潜艇学院为例,作为兵种指挥类高等教育院校,就是要依据课程的“军事学”“理学”“工学”学科专业特点进行挖掘,注重从潜艇、防险救生、航空反潜等学科专业的形成背景、建设历程、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中,提炼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元素;从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强军改革的成果中,提炼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强军兴军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教育元素;从科学家和军队英模人物事迹中提炼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不畏强敌的英雄主义情怀、追求真理的科学情怀、敢于斗争的亮剑情怀等教育元素;从学员岗位任职要求的军人道德、专业技能、行为习惯、作风意识和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军事实践中,提炼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和责任意识、领导艺术等能够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和职业发展后劲的育人元素;从专业原理、公理、定式和实验观点的讲授中,提炼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哲学思想、思辨意识等育人元素,切实在更深更广范围充分挖掘、占有、整理、使用各类教育元素,打牢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实基础。
把好实施关口,科学运用思政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效。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途径。要坚持润物与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引导学员能动地认知、认同、内化,在润物无声中走进学员内心世界,春风化雨地进行渗透式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从各学科实际情况与教学实践出发抓准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并依据实际情况优化思政育人的理论逻辑,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从纵向历史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课程思政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课堂的教育、正式的教育、公开的教育,也注重教员自身模范表率作用的引领、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教风学风考风的影响;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教学内容的共性价值取向,也遵循学员在学习和思想变化中的独特体验;要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既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学员,同时也强调从严治校、遵规守纪,引导学员塑正形扬正气走正道。
把好评价关口,抓实关键性牵引性工作,不断校准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评价是指挥棒,是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的关键举措。学员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感受者、获益者,抓课程思政建设应基于供给侧、投入端抓建设,更应立足学员需求侧、产出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校正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要注重从学员课程思政的获得感中进行评价,看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是否增强,加强学员阶段性学习展示汇报,增加考试中“思政”的考查点;要注重从打牢学员听党指挥思想政治根基和价值观长远改造的可持续性角度进行评价,关注学员学习、训练以及今后工作中是否行为失范来进行跟踪评价,加强日常管理、综合测评,及时了解部队反馈,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地抓建设求质效。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必须进一步掌握学员价值观现状、学员发展需求以及学员的现实问题,把从教员端抓建与从学员端评价结合起来,把课堂变化与学员变化结合起来,把当前反响与长远表现结合起来,踏实扎实务实地推动课程思政健康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科学可持续地逐次推进,离不开助力建设发展的机制保障、人力保障、平台保障,必须实打实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建立、完善支撑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条件。
坚持系统化建设思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增强科学文化通识课、专业背景课、岗位任职专业课的思想育人价值、政治引领品味、价值观塑造潜力,切实实现思想教育课课有责,切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体系思维、加强顶层筹划,各学科之间、各专业之间、各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要有设计地相互支撑、逐次递进,而不是毫无章法地相互交叠、相互重合;必须坚持特色引领、逐步全面覆盖,不搞大呼隆、一刀切,为了思政而思政,而要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先主干课后辅助课、先必修课后选修课的顺序,成熟一门推动一门,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科学文化通识课上,要结合人文学科特点讲优良传统,结合外文学科特点讲国际视野,结合数理学科特点讲科学伦理,在通识知识的传授中突出科学精神、哲学思想、价值追求,努力呈现人类不懈奋斗、追求真理的精神光辉和思想宝藏。在专业背景课上,要结合强军实践讲使命担当,结合历史脉络讲奋斗精神,结合装备发展讲创新实践,在专业背景知识的传授中突出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匠心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岗位任职专业课上,把价值导向聚焦习主席指出的“五个不会”“两个能力不够”“三个能不能”等重大问题,教育学员在专业学习中认清现实差距;把价值导向聚焦到练技能与练思想相结合上,教育学员在知装管装用装中,树牢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刻苦练兵精神;把价值导向聚焦到战斗精神培育上,教育学员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激发他们攻坚克难、勇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一支课程思政能力强的教员队伍。教员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其政治上强不强、情怀上深不深、思维上新不新、视野上广不广、自律上严不严、人格上正不正直接关系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要着力提升教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过好基础关。以教学思想大讨论、集中专题辅导、教员发展中心论坛、各级学习培训等形式,引导教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于工作实践,把自身的基本素质强起来;要着力提升教员教育教学能力,过好课堂关。以评比优秀教案、“最佳一堂课”、“四会”优秀政治教员和教学观摩比赛等举措,培养教员出色的课堂导向能力、灵活的角色转换能力、高效的信息捕捉能力、新颖的创新设计能力、强大的终身学习能力。要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好示范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前提,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必须先育己。采取赴典型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集中培训、探源析理,现地教学、增强观感,组织赴部队了解一线实情和现实思想,努力做实践的教育者和教育的实践者,引导广大教员以负责的态度履行教育职责,切实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员做好示范表率。
坚持优先优质保障,创新搭建课程思政育人平台。院校要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创设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条件。一方面,教学单位和机关要充分发挥好自身计划、组织、协调、管控、评价和监督的职能,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一线管理,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和课程标准审核制度,增加院校领导和教学督导课程思政听课要求,从而科学规范课程思政建设的展开。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坚持深入一线抓服务,党委领导、机关干部、任课教员深入学员队,切实掌握课程思政效果和学员需求;坚持合力育人优服务,把基层学员队经常性教育与课后延伸式教育相衔接,把驻地优质红色教育资源与院校教育服务体系相衔接;坚持整合资源促服务,丰富各类图书资源、数字资源、影像资源,建设海量存储、智能查询、精准推送一体的思政资源支持系统,提升课程思政便捷度;坚持创新平台增服务,鼓励学员参与校园宣传教育融媒体运作,鼓励教员以课前三分钟、导师制、同餐散步、微信电邮等形式,加强与学员思想交流,切实营造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气象,在更大范围搭建实践平台、强化条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