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迈森瓷器与中国文化

2021-11-25 03:53顾年茂
国际汉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波特瓷器欧洲

□ 顾年茂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进入了“大航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世界史”的阶段,(1)“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发达的商品贸易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16世纪现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见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1页。东方的文明古国与现代的西方各国进行了人类之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化交流。尽管明清朝廷有时出于不同的政治考虑,实行过不同程度的海禁和内在制度限制,但近30年来的研究成果还表明中国深度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2)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万明、徐英凯:《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该著第三篇提出“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国家转型”,揭示了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范围历史变革间的联系;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近500年来东西方物质流动大体可分为:15—18世纪贸易为第一时期,19—20世纪贸易为第二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东西方物质交流为第三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成为全球耳熟能详的词汇,无论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还是亚洲各国,中国物品几乎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自中国的物品在西方社会交换、流通和使用,走进千家万户和各国博物馆。其中中国瓷器对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建构、中国文化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全球时代与东物西渐

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面对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各种文化,培育了丰富的物产。欧亚大陆的东端是人类生态环境最丰富多样的地方,西端的欧洲生态环境则简单许多,物产种类少许多。装饰世界和人类的商品,像丝织品、茶主要产于亚洲。(3)上田信(Makoto Ueda)著,高莹莹译:《海洋与帝国:明清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6—39页。欧亚大陆的生态环境多样性是“东物西渐”现象的基础。

学界对大航海时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有深入的研究,对于“东学西渐”也有较多研究。总的说来,人们较多关注上层文化,东方物质文化西传较少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事实上,几百年来西方人对东方的物质文化一直珍爱有加,其中瓷器就是突出的代表。从16世纪开始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航贸易,到18世纪约有3亿件瓷器流入欧洲。(1)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94页。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著,郑明萱译:《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第27页。近几十年来的海洋沉船也见证了瓷器作为东物西渐的直接证据。(2)袁泉、秦大树:《走向世界的明清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55—164页。刘淼、胡舒扬:《沉船、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贸易公司不惧海上风险,竭尽所能贩运瓷器等物品到欧洲,只因东方瓷器等物品在欧洲有着巨大销售市场,公司能够获得巨额利润。

1602年和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抢劫葡萄牙商船贩运的中国瓷器,运到荷兰公开拍卖,特别是第二次拍卖吸引了来自全欧洲的买家,并掀起了青釉饰物热。(3)William R. Sargent and Rose Kerr, Treasures of Chinese Export Ceramics: From the Peabody Essex Museu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5—8.1610年7月,一条返回荷兰的商船载运了9 227件瓷器;至1612年增加到38 641件瓷器;1614年从爪哇回国的荷兰商船“先尔德兰号”,满载了碗、碟、盘、瓶等近70 000件中国瓷器。1639年,单船载运瓷器的数量更是飙升到了366 000件之多。1604年至1657年,近300万件从海上丝绸之路运到欧洲。在17世纪的百年时间里,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数量就多达1 600万件。(4)《走向世界的明清陶瓷》,第152—153页。到了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后来居上,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公司,从1730年起到18世纪末,每年进口超过50万件中国瓷器。(5)Sargent and Kerr, op.cit., p. 10.原先许多精致的瓷器正式成为欧洲统治者和各国宫廷的收藏品。当瓷器大量涌入欧洲后,欧洲的中产阶级也开始部分拥有和使用瓷器。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邦国统治者对瓷器有着特别的热爱,大都有专柜或宫殿收藏中国瓷器。各邦国的中上层阶级也纷纷效仿,大量的钱财流入了英国、荷兰等国的东印度公司,各邦国都想方设法挑战英国、荷兰与亚洲的瓷器和其他奢侈品贸易。解决区域钱财外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成立公司,参与经营瓷器的海上贸易;另一种是自建工厂,生产瓷器。

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国中最早从事贩运东方瓷器贸易的是奥属尼德兰商人,随后1722年在奥斯坦德,奥地利帝国东印度公司经皇帝卡尔六世(Karl VI,1685—1740)授予特许经营执照。之后因受到英国和荷兰的强烈抵制,卡尔六世不得不暂停公司的特许执照,最终在1731年收回了奥斯坦德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经营执照。(6)David Sanctuary Howard, Chinese Armorial Porcelain, Volume 2. London: Heirloom & Howard, 2003, p. 51.奥地利皇家的特许贸易公司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其他邦国仍想办法成立公司从事贩运东方瓷器和其他物品到欧洲。普鲁士腓特烈国王时期(1740—1786)就曾专门设立一家经营时间很短的“恩布登(Embden)公司”,专营东方贸易。1757年公司由“伯格·埃姆登号”(Burg von Embden)和“普鲁士国王号”(König von Preußen)运回59套定制的纹章瓷。船上的部分货物在阿姆斯特丹销售,其中包括皇家纹章的瓷器。(7)柯玫瑰(Hannah Rose Kirk)、孟露夏(Luisa E. Mengoni)著,张淳淳译:《中国外销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69页。由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贩运东方瓷器到欧洲市场一直困难重重,德意志的各邦国君主为了本邦国的钱财不外流,自建工厂生产瓷器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二、德国迈森瓷器的诞生

众所周知,瓷器是在制陶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瓷器有许多陶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瓷器大量出现在欧洲,很快获得欧洲各阶层消费者的喜爱。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仿制中国瓷器,但是仿制道路坎坷不平,到了17世纪末,欧洲人一直未曾掌握制瓷技术。(8)18世纪前,葡萄牙、意大利、荷兰等,虽然一直努力仿制中国瓷器,但并未制造出硬质瓷。

一般来说,作为后起瓷器制造厂商,掌握制瓷工艺无非两种途径:一是学习中国匠人的制瓷技术,制造瓷器;一种是掌握基本制瓷信息和技术后,不断实验、仿制,制作出瓷器,接着发展制瓷新技术。传统中文论著中,大多以第一种说法为主。1698年耶稣会神甫殷弘绪(Pere Francois Xavier d’ Entrecolle,1664—1741)开 始在饶州地区传教,1709年得到康熙朝廷庇护获准常驻景德镇。殷弘绪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深入了解了瓷器的各项工序与技术,并于1712年和1722年两次把瓷器的制作原材料和制作方法寄回欧洲。两封信中重点介绍了制瓷材料,指出高岭土在制瓷中的绝对重要性,只有加入高岭土才能烧制出精细的瓷器。殷弘绪神父还介绍了各种釉料的提炼和使用方法,瓷器的制作流程和窑厂建设的要点。两封密信传回欧洲后,刊登在欧洲的杂志上,欧洲各国很快知道中国的制瓷技术,由此推动了欧洲整个制瓷工业的加速发展。(1)曾玲玲:《瓷华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44—145页;袁泉、秦大树:《走向世界的明清陶瓷》,第190—195页。

事实上,欧洲人自己独立研究、实验和仿制中国瓷器也是欧洲瓷器诞生和发展非常重要的另一条路径。其中,德国迈森(Meißen)瓷器的诞生是典型代表,而德国迈森瓷器的诞生与奥古斯 都 二 世(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1670—1733)紧密联系在一起。17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王室正受到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宫廷文化的影响,凡尔赛宫更是成为欧洲各国王室羡慕的宫廷建筑。奥古斯都二世年轻时候也深受此风影响,并迷恋东方风尚的异国物品。十七八岁时,奥古斯都二世两次游览巴黎,共待了八个月。1787年,奥古斯都二世第一次来巴黎的时候,在凡尔赛宫觐见法王路易十四,并受到国王的儿媳、王太妃、巴伐利亚国王的女儿玛丽·安妮·维多利亚的接引,王妃引荐年轻的奥古斯都二世拜见了法王路易十四的王太子。(2)Christina H. Nelson and Letitia Roberts, A History of Eighteenth-Century German Porcelain: The Warda Stevens Stout Collection. New York: Hudson Hills Press, 2013, p. 117.法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藏有大量异国装饰品,特别是青花瓷,这让年轻奥古斯都二世羡慕不已。另一次来到凡尔赛宫,年轻的奥古斯都二世见到了更多的瓷器和其他物品,法王特意开启凡尔赛宫的喷泉,宴请萨克森年轻的王子。(3)Ibid., p. 118.凡尔赛宫和中国瓷器给年轻的王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17世纪后半叶“中国风”瓷器热的时候,像欧洲王室一样,德意志各邦也收藏了许多东方瓷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ederick I,1657—1713)也许是该时期全德意志境内拥有瓷器最多的收藏者。1709年,奥古斯都二世到访柏林时,受邀到夏洛滕堡宫(Charlottenburg)、奥尔登堡宫(Orienburg)、卡普特宫(Caputh)参观收藏的瓷器。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拥有专门收藏中国瓷器的“瓷宫”。同时奥古斯都二世并不满足已有的瓷器收藏,他还对瓷器方面的实验研究动态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自筹建厂制造瓷器。

埃赫弗雷德·瓦特尔·冯·齐尔恩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1651—1708)最先进入奥古斯都二世的视野。齐尔恩豪斯曾在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学习数学、物理以及瓷窑制造技术,并数次前往法国学习科学技术以便帮助萨克森发展技术水平。他在瓷器方面最重要的建树是大凹面镜和加热玻璃来掌握太阳能聚焦表面的温度。因而,他能够熔融一些矿石,例如石英和白垩岩。然而在此时期欧洲科学家还错误地认为瓷器是像玻璃一样的熔融物品;奥古斯都本人甚至认为瓷器可以通过炼金术制造成功,相信点石成金。(4)Len and Yvonne Adam, Meissen Portrait Figures. Leicester: Magna Book, 1992, p. 9.

齐尔恩豪斯加入后不久,炼金师约翰·弗里德里希·波特格尔(Johann Friedric Böttger,1682—1719)也加入其中,还有一些弗莱堡的矿工、金属匠人。波特格尔原本一边在柏林跟随配药师索恩(Zorn)学习,一边在不断实验,学习炼金师的本领——点石成金。炼金师波特格尔会点石成金的消息,不久便传到普鲁士国王耳中。对于相信点石成金的统治者而言,拘押波特格尔为其服务再自然不过。因此,当波特格尔从柏林逃出,先到维滕堡,后逃到萨克森,原本想要在萨克森学习,然而到了萨克森后不久便被奥古斯都二世知道了行踪,即刻被抓捕起来带到德累斯顿,软禁在宫廷旁边。1703年波特格尔曾经试图逃跑到布拉格,但逃到奥地利北部的恩斯(Enns)时就被抓回了。研究瓷器组的领导者帕斯特·冯·奥安(Papst von Ohain,1656—1729)也参与了抓捕波特格尔的行动,自然而然扮演了监管者的角色。

波特格尔点石成金的实验一直没有结果,于是1705年到1706年之间,可能是齐尔恩豪斯和奥安建议把他带到瓷器研究组。研究组的一位矿工在一封信里说道:“1706年我见到波特格尔,我和他一起关在一间秘密实验室里达8个星期之久,半个窗户都被砖块封起来。冯·齐尔恩豪斯从德累斯顿过来,常常和我们待在一起,也包括贝格拉特·帕斯特·冯·弗莱堡先生;我们的实验室带有24个窑,帕龙先生和齐尔恩豪斯先生总是在用红色瓷器块和大理石片做实验。”(1)Otto Walcha, “Zur Quellengeschte des Meissner Porzellans,” Paul Wildenstein’s Petition (1736) Keramikfreunde der Schwiez,No.42 (1958): 17—22.实验过程中,中国瓷器都是他们一直不断研究的材料和仿制对象。

1706年,因奥古斯都二世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扶持的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Stanisław Leszczyński,1677—1766)争夺波兰王位,瑞典军队逼近萨克森。形势紧急之下,波特格尔等人被带到了德国黑森州的柯尼施泰因森林继续从事研究,历时近一年。1707年6月3日,波特格尔写信给奥古斯都二世,信里说道:“在冯·齐尔恩豪斯的帮助下,我看很有希望在两个月之内烧制出伟大的瓷器。”(2)Ingelore Menzhausen and Jürgen Karpinski, Early Meissen Porcelain in Dresden. Berlin: Henschelverlag Kunst und Gesellschaft,1990, p. 11.国王收到信件后,很快写信给瓷器组负责人冯·奥安,命令他把波特格尔秘密带回德累斯顿面谈。他们很快搬回到了德累斯顿附近的一片森林中(3)今天的布吕尔·平台(Brühl Terrace),德国城市德累斯顿内城区,易北河经此穿越这个城市。继续研究。1707年9月22日,波特格尔也被带到此处。三个月后,奥古斯都二世的瓷器研究组在这儿成功制造了瓷器。迈森瓷器准确地诞生时间是1708年1月15日,但是波特格尔并没有立马告知奥古斯都二世,直到一年之后才告知国王。除经济上的考虑之外,波特格尔考虑最多的就是他最新所制造的红瓷的艺术形式、装饰和使用情况。另外,红瓷与当时深受欧洲喜爱的中国瓷器中的白瓷和青花瓷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瓷器是波特格尔制瓷的参照系,波特格尔希望制造出与红瓷品质相当的漂亮白瓷,并希望制作的所有瓷器都要超过金属餐具。(4)Menzhausen and Karpinski, op.cit., p. 12.这种心理有将功补过的成分,弥补不能为国王点石成金的遗憾。直至1710年1月10日,奥古斯都二世才把迈森瓷器诞生的秘密告知世人。1710年1月23日,国王正式授意成立皇家瓷器厂,1710年6月6日,瓷器厂搬到了迈森阿尔布希特堡。至此,迈森成为欧洲瓷器的诞生地。

简而言之,传统研究中关于欧洲瓷器诞生的论述过于强调中国瓷器技术西传问题,以殷弘绪神父为代表的传教士“窃取”中国景德镇等瓷器技术,从而间接促成了欧洲瓷器的诞生,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的完整实情。事实上,欧洲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一定程度的制瓷技术基础,(5)R. J. 福布斯(R. J. Forbes)等著,安忠义译:《西亚、欧洲古代工艺技术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书的第五章《古希腊罗马陶瓷技术》、第六章《中世纪时期的制陶技术》,特别是第六章的内容,中世纪末期西波里亚诺·皮克尔派索(Cipriano Piccolpaso,1524—1579)就写有《陶工的全部秘密》(Li tre libri dell’arte del vasajo)一书,记叙了意大利北部的实际状况。在中世纪,欧洲制陶在器物成型、削修和整理、造型装饰、干燥与烧制、制窑技术、烧制温度及控制、釉、泥釉和彩绘装饰等都有一定基础。大航海时代之后,东方瓷器特别是中国精美的青瓷和白瓷大量涌入欧洲后,给欧洲科学家和匠人提供了便利,并有机会接触作为实验材料的瓷器。(1)17世纪,欧洲人之间交流密切,更重要的是,他们密切关注周围的自然界并与之互动。16世纪、17世纪的欧洲正处在科学革命中。见劳伦斯·普林西比(Lawrence M. Principe)著,张卜天译:《科学革命·科学世界的建立》,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107—115页。其中炼金术与数学、实验物理科学、医学也有着密切关系,波特格尔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炼金师,见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511—519页。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欧洲独立制造和生产瓷器的技术大体成熟。更重要的是,在国王的财力支持下,加上命令式强力胁迫,齐尔恩豪斯、波特格尔和许多矿工、金属匠人经过反复实验和烧制,破解了瓷器的秘密,掌握了制瓷的核心技术。迈森瓷器的制造是一次共同努力的结果,(2)Willi Gode, 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 Die Erfindung des europäischen Porzellans. Stuttgart: Kohlhammer, 1982, S. 138.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和波特格尔的贡献最突出。当然,中国瓷器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在迈森瓷器早期的绘画、装饰和款式方面。

三、迈森瓷器与中国文化

波特格尔最先制造成功的是红瓷,烧制的硬度和密度俱佳,但在雕刻、装饰、款式方面都比较简单,以至被认为不像瓷器,而像是精细的银器。约翰·雅克布·伊尔明厄(Johann Jacob Irminger,1635—1724)在瓷器设计和装饰时,中国瓷器的设计和装饰成为他主要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中国瓷器常常出现的图案,如莲花、牡丹、萱草、龙凤、山水、婴戏、鱼水等常见题材,在迈森瓷器早期的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这些瓷绘图案对中国文化在欧美传播与接受有多种用途:首先,吸引参观者直接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青瓷形状、图案、母题和用色成为传递文化信息重要的物质载体;第二,瓷绘图案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全球时代瓷器已经是全球之物,世界上许多地方开始仿制瓷器和使用瓷器;第三,瓷器是中国人日常接触的物品,瓷绘有助于记录和传播中国普通民众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与认识。

从迈森瓷器早期瓷器作品中可以看出,波特格尔努力把迈森瓷器提升到艺术品的水平。瓷器装饰也受到欧洲文化和欧洲时尚的影响,许多著名的雕刻家如巴尔赛撒·珀莫瑟(Balthasar Permoser,1651—1732)也来到德累斯顿,对波特格尔的红瓷进行外观装饰。伊尔明厄仿照波特格尔的瓷胎模式开始制作白瓷,约翰·格里戈里厄斯·赫洛德(Johann Gregorius Höroldt,1696—1775)和塞缪尔·斯托尔茨(Samuel stöltzel,1685—1737)在瓷器颜料、瓷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713年后,迈森的瓷器开始批量生产。1719年,在制瓷技术和瓷塑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波特格尔病重去世,其生前尚未看到彩色瓷釉在迈森诞生。

在欧洲人心中,中国瓷器中的青花瓷是上乘瓷器,迈森此时很难做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以至奥古斯都二世悬赏1 000泰勒给最先制作出青花瓷的工匠。1717年约翰·格奥尔格·梅霍恩(Johann Georg Mehlhorn,1698—1760)等最先制作出迈森原始青瓷,虽然青瓷质量并不佳,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釉料不均而出现流动,且画线模糊。(3)Christina H. Nelson and Letitia Roberts, A history of Eighteenth-Century German Porcelain: The Warda Stevens Stout Collection,p. 131. 对于他俩的努力,奥古斯都二世仍奖励了300泰勒。接着在赫洛德等的共同努力下,加上画工卡斯帕·里普(Caspar Ripp,1681—1726),迈森很快制作出高品质的青花瓷。(4)Ulrich Pietsch, Early Meissen Porcelain: The Work Collection from the Cummer Museum of Art & Gardens. London: D. Giles,2011, pp. 26—27.

青花瓷代表了中国的一种物质文化,其特殊的视觉和物质形式强化了欧洲民众的中国印象和中国观念。青花山水卧足碗的图案包含假山、梅花等,整个卧足碗色泽清丽,四周青花也像漂浮在釉面上,没有下沉的感觉。中国传统艺术家注重意境,自然事物中充满人生的主体意识与情感,正如王维在《山水诀》所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5)王维:《山水论》,见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年,第596页。而青花瓷绘与传统文人画有着内在一脉相承的联系。同时,瓷绘图案出自瓷绘工匠,是与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的,这就使得瓷器成为雅俗共赏的物质载体。德国迈森的青花瓷器和青花瓷绘,形式多样、生动传神,瓷绘图案表现出中国传统诗画对“意境”和自然的追求,具有清新素雅的意境,同时形成中西交汇的文化场域,在海外塑造着中国形象,传播了中国文化。

青花瓷仿制成功之后,赫洛德等开始研制迈森瓷器的镀金工艺和绘画技艺。1713年到1720年之间,迈森瓷器的金银瓷已包括一些装饰较重的瓷釉。1725年2月,迈森瓷器的镀金工艺有所突破。发展到1728年,迈森瓷器已经具备高水平的镀金工艺和金色绘图。初期的迈森瓷绘中大多以中国的动物、植物和人物作为主要的装饰内容,树枝和花朵元素在初期迈森瓷器的装饰上非常流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40年代。

赫洛德在仿制中国瓷器主题和风格的过程中,创作了一种想象东方的瓷绘风格。迈森瓷器的瓷器人物具有明显的东方特点,以想象的张力,描绘出东西方融合的人物。在1723—1724年间,有近1 000种这类融合东西方人物与场景的瓷绘,许多并非出自赫洛德雇佣的工人之手。1730年,赫洛德共有46名工人绘制融合中国元素、东西方风格瓷绘的瓷器。(1)Ulrich Pietsch and Claudia Banz, Triumph of the Blue Swords, Meissen Porcelain for Aristocracy and Bourgeoisie 1710—1815.Leipzig: E. A. Seemann, 2010, p. 21.著名的舒尔茨抄本(Schulz Codex)中包含了一些具有中国元素、中国风格的瓷绘,书中的一些瓷绘图案、款式、人物定是经过反复临摹所得,从一些瓷图案则可见其在原有风格上的创新。1720年到1735年之间,这种融合中国元素、中国瓷绘风格的迈森瓷器销路很好,深受欧洲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迈森瓷器成为中西交汇史上的一件文化器物。

1733年,喜爱中国瓷器的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去世后,迈森瓷器中具有中国元素的瓷器开始减少。1748年后,迈森瓷器瓷绘中的欧洲题材迅速增加,欧洲的人物、风景和战争题材成为迈森瓷器的优先选择。

总之,18世纪迈森瓷器初期,中国瓷器的釉料色彩、瓷绘工艺、款式等都是迈森瓷器的仿制对象;中国瓷器瓷绘的主题、人物、景物、瓷面布置等方面都是迈森瓷器早期模仿的内容。迈森瓷器初期融合中国元素,创作出具有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瓷绘作品。在一代人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罗马帝国各邦国家庭文明化的标志之一是使用萨克森生产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廉价的迈森瓷器作餐具。

结 语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大规模贩运到欧洲,成为欧洲市场上人们选购的物品。同时,欧洲一直努力自建瓷厂,烧制精美的瓷器。18世纪初,迈森成为欧洲制造具有中国风格瓷器的最早诞生地。瓷器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代表之一,而迈森瓷器成为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汇和相互融合发展的物质载体;包括迈森瓷器在内的欧洲多个瓷器厂成功制造瓷器后,使得最先由中国发明的瓷器在欧洲开始广泛使用。瓷器除了反映文化上的变化外,瓷器的类型、瓷绘风格的变化,也可以反映消费习惯的变化。近代欧洲社会购买、仿制及使用中国瓷器,表明欧洲人看重具有中国风格瓷器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6—18世纪大量流入欧洲的中国瓷器和18世纪以后德国迈森仿制成功的欧洲瓷器对西方社会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波特瓷器欧洲
读《哈利•波特》有感
瓷器迷宫的暗影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20年
中国的名牌瓷器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波特的儿子
新闻浮世绘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