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今年暑期,教育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改革莫过于“双减”政策的颁布。几个月后,“双增”也来了。
10月2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为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双减”落实的同时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校内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学生校外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切实采取措施,落实“一增一减一保障”,旨在推进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
青少年近视现状究竟有多严重?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每两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个人患近视。虽然过去3年间,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基本实现防控目标,但呵护青少年明眸,重在早发现早干预,多部门共同发力。专家表示,近视防控除了正确用眼、充足睡眠等因素之外,加强户外活动十分重要。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同时,学生空余时间增加,为有效利用这些空闲,防止孩子沉迷電子产品,“双增”政策应运而生。户外体育活动可强健体魄、预防近视,还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分泌多巴胺,预防抑郁症。美育则不仅为学习增添生动色彩,更是一种融合审美、情操的教育。
有家长提出疑问,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分数怎么办。由此,指向了一直以来广受热议的关于“教育终极目的”的话题——“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早在100多年前,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曾提出“要使人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培养考场上的得分高手。
关于“以体育人”,1919年2月,蔡元培在教育养成论述中,将体育置于首位,其次为智育、德育、美育。至今,“完全人格、首在体育”8个大字仍高挂在北大第二体育馆的网球场上。英国著名的私立学校伊顿公学提倡“运动第一,学习第二”,将体育地位提升这么高,或与男校特色相关,但其根本原因在于相信“体育本质是人格教育”。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办人张伯苓先生则更为直接地表明“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此话至今被一些现代教育者作为职业生涯座右铭。清华大学建校百余年来一贯重视体育,“无体育、不清华”已深深根植于清华文化理念中。
“以美育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子曰“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了儒家审美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亦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自“双减”实施以来,每个家庭都面临对孩子教育计划的重新调整。通过“先减后增”,教育改革逐步推进。以“双增”促“双减”,可为学生提供多维发展空间,实现减负、增趣、提质的教改目标。由此可见,“双减”和“双增”系一脉相承。“双增”助力教育回归本质,彰显教育的温度。
(责编 惠宁宁 美编 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