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维利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五育并举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今天主要谈谈推进五育并举与教育观念变革的关系问题。
五育并举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不能有所偏废。五育并举的提出与有效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密切关联的,两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各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切实把推动五育并举的工作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否则教育的过程就与培养目标相脱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的就会落空。
近些年人们对教育颇多微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少地方的教育工作没能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的展开,而是被中考和高考牵着鼻子走,教育工作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受考试时间、技术和公平性要求的限制,知识、技能仍然是当代我国考试的核心内容,这使得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主要关注每一堂课中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渐渐淡忘了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达成间的关系。人的教育,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一棒都要清楚跑步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否则就会偏离方向。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五育并举可以看成是向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的理性回归,即围绕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而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的设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要实现五育并举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需要改革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学校课程和教育活动方式,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等等,但是首先需要转变人们的育人观念。这是因为育人观念既可以影响人们对改革方向的判断,也是鉴别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目前亟须改革或确立的观念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确立德育为先的观念
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国的德育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政治思想方面的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还有各类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等,几乎涵盖了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部分。我们知道,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帮助人完成从生理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如果德育问题没有解决,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无法实现。从教育功能实现的角度,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是德育为先的理念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密切相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强调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毛泽东说过,“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陈毅元帅打过一个通俗的比喻,“专”是解决会不会开飞机的问题,“红”是解决把飞机开到哪里去的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竞争,也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如果国家和家庭通过大量投资培养出的人才都流失到国外,不愿意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出了大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聚焦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确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才能解决教育核心功能有效实现的问题,才能培养出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确立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底线目标的观念
底线目标包含两层基本含义。
第一是目标要全面。学校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势潜能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共同决定的。首先,基础教育是为人的长远发展打基础的教育。纵观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目的,几乎无一不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既是年轻一代将来顺利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他们当下和未来获得安全、健康、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所必须持有的基本能力。其次,人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孤立完善的过程,而是生理与心理以及道德、智力、体力、审美、劳动意识和技能間相互支撑、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一位老校长曾经与我谈过促进落后学生发展的经验,他说,要充分挖掘落后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长,使之建立起信心,并鼓励学生利用优长方面的发展经验和体会带动起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育经验。
第二是标准要适度。学校要跳出选拔性竞争的藩篱,为学生确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如果在每个方面都提出具有竞争性的层级标准,不仅偏离了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根基这一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多数学生来说,学业负担主要来源于必须完成“更难”的学习任务。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要想获得竞争优胜,孩子就必须做出别的孩子做不出来的更难的题目。因此,为了达成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学校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关注“合格”或“达标”指标在评价学生、教师、校长和学校中的价值和意义。我曾走访过一所国际学校,他们把学生的基础性学习目标确定为“过级”,类似英语四、六级考试,你考425分是过四级,多考一些分数也是过级,这样就减轻了分分计较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这个改革方向值得关注和探索,特别是对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这些学科来说,用“过级”或“合格”的方式比评分的方式要好,也比较容易操作。我国高考已经全面推行选考制度,我认为这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重大价值在于:承认人在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方面差异的合理性,并为具有不同发展差异的儿童和青少年尽可能多地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这项改革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为学校建立以“合格”或“过级”为主导的学习评价制度提供了可能。由于一些科目可以作为非选考科目,学生在这些科目上可以不追求更高的考试成绩,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在一些非擅长科目中的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
以上这两个底线标准应当是判断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如果学校偏离了这个标准,就应当定性为不合格的学校。
三、确立在一个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多重教育目标的观念
这一观念是推动学科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也彰显了五育融合的价值所在。现在学生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重复性的作业太多。现在不少学校在研究如何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到一起,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课都在讲。重复多了,学生都不愿意听了,哪能有好的教育效果?
现在不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孤立地看待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单一强调本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忽视了课堂教学虽然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其实每门课程或教学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总体教育目的实现链条中的一环。说到底,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最终要看它对教育总目标实现的贡献。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牢固树立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之实现相关联的综合、整体的效益观。教育评价也要同时向这样的方向转型,即每位教师都要充分挖掘、创造本学科甚至本教学单元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等方面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举个例子。我在主持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计了春天和秋天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也分别对应性地安排在春季和秋季。下面是“春天”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设计成有内在关系的两个活动。
卡通小老虎:春天可是个播种的季节哟,你想种下什么呢?
卡通形象学生:我要种下自己收集的种子。
正文: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可以做一个种植盆,种上种子。
图案:餐具盒、塑料瓶等。
正文:在自己的种植盆上写上名字,在种种子的地方插上牙签,以便以后观察和记录。
图案:各种废旧材料做成的写有学生名字的各式各样的花盆。
图案:一群学生把写有自己心愿的纸条投到成长盒中,其中一个男孩子说:“我想种下一个愿望。”
正文:把你想取得的进步和想改掉的缺点写在纸条上,投到“成长盒”里。下学期,全班同学再一起来读读盒里的纸条,看看谁的小小愿望“长大了”。
下面是秋天单元的最后一课,也设计成有内在关系的两个活动。
图案:农村庭院里收获的景象。孩子说:“这玉米可真大。”父亲说:“今年又丰收了!”
卡通小老虎:“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亲自去感受一下!”
正文:想一想从春天到秋天你在花盆种下的种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为它们成长都付出了哪些劳动?说一说其中有意思的故事或者你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图案:六幅描绘丰收景色的图片。
正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得来丰硕的果实,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大家一起打开“成长盒”,看看哪些同学许下的心愿好,付出的劳动多,取得的进步大。
图案:成长盒后面学生们快乐的笑脸。
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普遍获得好评,其成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深刻挖掘了从春天到秋天这一自然事件对学生发展的综合价值,在传授有关春天和秋天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盆的技能,并有目的地推动学生在环保、参与和进取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其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都向“成长盒”中投进自己写下的一个小小心愿的活动,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为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该项活动创造了条件。由于学生许下的心愿大多是他们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调动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动来解决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冲突。当他们自己解决了这些真实冲突,就同時实现了多方面的成长。
这个案例说明,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评价方面加以积极的引导,教师完全有可能发掘出教材中潜含的多方面教育机会,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的综合效益,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四、确立德智体美劳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而不是特长的观念
学校要处理好让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达到底线标准和推进学生优长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把保证每个学生在五育的每个方面都达到合格的标准当作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少的道理。如果一遇到考试不考或少考的情况,就把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放到一边,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束缚,学校仍是“科举考试”的附庸和工具,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地。近些年,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度依赖升学考试对教育改革的“指挥棒”作用。目前一些地方推进五育并举也同样遵循用升学考试拉动的思路。不少人坚持认为:“ 既然中考、高考能导向应试教育 ,那么设计良好的中考、高考方案为什么不能导向素质教育?”我认为这种想法最终会落空。因为用升学考试拉动应试教育属于功能契合关系,在实施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用升学考试引导素质教育是功能冲突关系,在实施中必然陷入各种矛盾冲突的怪圈之中。比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升学考试强调难度和区分度、追求选拔效率的矛盾;控制考试的总体时间和科目与增加考试科目、全面考察学生各方面发展水平的矛盾;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表现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等不确定性特征与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试题答案必须具有确定性特征的矛盾。也就是说,由于人的能力与个性的形成、发展和表现方式极其复杂,中考、高考这种短时间集中测试的方式只能测评出学生的某些能力,而不可能准确测评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就目前的考试技术来看,以升学考试来推动五育并举目标的实现,确实存在着“考不过来”和“考不出来”的问题,它对推进五育并举作用是有限的。这说明推进五育并举的前提是全面转变教育观念,紧紧围绕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综合改革,考试改革只是新观念指导下的改革举措之一。
其次,学校只有在完成上述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才能在资源具备的条件下,促成学生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长足发展。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一些学校在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方面做得轰轰烈烈,搞所谓的高水平特长发展团队,但深入观察,只有少数学生受益,多数学生在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并没有获得多大发展。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特长的发展不能偏离推进每个学生在五育各个方面都得到基础性发展这一目标,否则,学校特色发展就偏离了由总的教育目的所规制的发展轨道。一位校长对我讲,我的学生个个都是花样跳绳的高手,“一招鲜,走遍天”。我对他讲,如果你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花样跳绳”,说明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如果改革继续深入,你培养的学生就是“全面发展+不同孩子各自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仅仅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要想方向不偏,走得稳、行得久,就必须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的的观照下,不断调整办学方向,首先把五育并举的观念切实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后再为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长足发展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