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波 宋奇帆
【摘要】自2018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地铁工程防排烟设计的规范,对实际项目建设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不同规范标准由于颁布时间、制定社会背景等存在差异,造成设计人员在内涵理解及条文实施时,在思想上形成了很多疑虑。笔者依照国家现行的规范,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解读“烟规”的适用性、排烟风机风量的选择、防排烟风口间距等几大常见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地铁车站;通风排烟;防排烟设计;防烟分区【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地铁为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客运量庞大的快捷式交通工具,地铁车站也是人员高度密集化的公共场所之一。和地面建筑相比较,地铁车站有环境密闭、连通地面的疏散出口数目少、逃生路径较漫长等特点。若发生火灾事故时,高温浓烟将快速蔓延,增加现场人员疏散灭火抢险难度,烟气中毒与窒息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常见原因[1]。故而,在地铁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要科学布置防排烟设施,在事故场景下科学开展防排烟处理工作,这是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
1、地铁防排烟设计的必要性
国内大部分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深埋在地下空间,在运营空间封闭化、通道狭窄漫长、通风欠佳、局部电气设备突发故障、日常巡检管理不彻底及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若发生火灾事件,则车站中的氧气会在很短时间内被消耗殆尽,并且会聚集大量高温烟气,自然排除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进而酿成十分严重的灾害事故。故而,通风排烟设计为地铁防灾系统建设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其减少火灾场景下人员伤残及财产损失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2、新标准下地铁车站防排烟设计相关问题
2.1“烟规”的适用性问题
《烟规》(GB51251-2017)为我国首本内容具体、体系科学、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其是在归纳我国既往建筑防排烟经验及科研成绩的背景下,有针对性的参照国际层面上推行的有关技术标准,结合国内建筑工程的特性及火灾现场烟气发展规律等制定出的。2018年8月初该规范正式实施,关于其对地铁工程防排烟设计的适用程度,始终是广大设计师面对的共同课题之一[2]。
《烟规》内明确指出,该类标准在新、扩、改建的工民建建筑的防排烟系统规划设计、安装施工、质检及运维管理领域均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面对有特别使用需求或要求的工民建项目,若专业标准内设定了特殊规定准则时,可以遵从。笔者主观的认为,城市地铁车站是具有特殊用途的交通类建筑,除专业规范内设定的条文规定以外,《烟规》中仅做出了有普适性的通用条文,包括防排烟管材、道风速及防火阀布置等。
2.2防烟分区的划分问题
2.2.1最大允许面积
(1)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标准的地下车站站厅、站台公共区域的空间净高是:通常情况下都会<6.0m,结合《烟规》内规定要求,在这样的工况下,要将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控制在1000m2内。但是依据《火规》,站厅公共区中各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可超过2000m2。可以在区域划分成一个防烟分区。由此可见,以上两个标准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设计时推荐按照《地铁设计防火标准》做出的要求实施。
(2)地下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区与公共区两者的吊顶形式存在差别,通常其空间净高2.5~6.0m。《烟规》依照空间净高差异,明文规定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是500m2或1000m2[3]。但《火规》要求将设备管理区中各个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控制在750m2内,两者在要求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2.2.2长边最大允许长度
(1)车辆所属类型、编组数目、地面条件等因素均影响地铁车站长度的设计情况,常规标准下地下车站有效站台长度120,140,186m不等,宽度区间20~25m。本文如下以站厅公共区140m×20m(长×宽)的B车站为实例,分别执行《烟规》、《火规》下该区的防烟分区设计情况。若执行《烟规》,需要在站厅公共区内规划出4个防烟分区,其对排烟管道布设、系统调控等均提示较高要求,增加了现场综合管道布置及控制难度。且对于站台公共区而言,防烟分区的最大长边>120m,明显超过了《烟规》内设定的标准要求。综合以上分析内容,结合地铁建筑的结构特征,建议车站公共区在规划防烟分区环节要严格执行《火规》,在条件准许时尽可能减小各个防烟分区面积差值且使其形状方正,冲破防烟分区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做出的约束。
(2)对于地铁设备管理区,其和常规公共建筑之间保持一致,可以按照《烟规》规定要求执行其相应防烟分区长边的最大允许长度。在这里笔者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地铁设备管理区的走道宽度通常要<2.5m,可以将其防烟分区的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可以放宽至60m[4]。
(3)排烟口与挡烟垂壁的现场安装高度:在确定好防烟分区后,就要着重考虑排烟口与挡烟垂壁的相对安装高度问题,不管是《烟规》还是《火规》,其均规定要将排烟口布置在储烟仓中。《烟规》内规定,如果吊顶开孔分布不均或开孔率低于25.0%时,要将挡烟垂壁布置在吊顶面之下,应用不燃体在吊顶内局部进行防烟分隔。鉴于地铁车站公共区是庞大空间的实际特征,其吊顶通常是开孔率高于25.0%的镂空吊顶,所以安装挡烟垂壁时应由顶板面开始测算其高度。
2.3排烟风机风量的选择问题
2.3.1车站公共区
针对层高低于6m的公共区,既有规范計算其排烟量的方法大体一致;若排烟设备同时负担数个防烟分区时,则要按照同时提出2个最大防烟分区的烟量测算出系统的总排烟量,而各个防烟分区的实际排烟量严格依照建筑面积60m3/(h·m2)逐一计算。
2.3.2设备管理区
(1)选择排烟量的计算标准:《烟规》中指出,若某场所的空间净高未超过6.0m,按照60m3/(h·m2)测算出其排烟量,和《火规》内的计算方法保持一致。而如果空间净高在6.0m之上,则依照热释放速率及规范设定计算方法确定各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比如某通风空调机房(没有配置喷淋装置)的空间净高7.0m、面积285㎡,《烟规》、《火规》要求的排烟量分别是168000m3/h、17100m3/h。可见,两种标准下计算所得的排烟量相差10倍左右,对管道等设备布置、动力配电等均提出更多更高要求,很难确保项目的合理性。故而,笔者推荐在规划设计车站设备管理区的排烟量时,要严格执行地铁类专业规范要求[5]。
(2)确定风机选型风量:针对风机的最小排烟量这项指标,《烟规》内有确切规定,除走道排烟风机的风量13000m3/h,其他区域都15000m3/h。而《火规》内规定风机的风量要≥7200m3/h,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笔者结合既往工程实践历程,总结相关经验,站在系统设计的可执行性视角,为提升消防系统运营的安全性,推荐在设计车站排烟风机的风量指标时严格执行《烟规》要求。身为一名优秀的设计人员,在执行《烟规》前,要综合分析风管、设备各自的漏风情况,依照既有规范设计风机的选型风量附加系数,取值范围1.1~1.2。《烟规》明文规定该选型系数<1.2,实际设计时要认真执行。
2.4补风口与排烟口两者间距的问题
结合现行规范内做出的要求,有排烟系统存在的场所内要有补风装置,当下业内常用的补风形式以自然补风、机械补风为主。
2.4.1室外進风口与排烟出口
《烟规》要求,若竖向布置机械进风口与排烟口,两者边界的垂直距离最小值要≥6.0m,并且排烟口要处于进风口上方;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时,最短水平距离要≥20.0m。《火规》内指出,若应用高风亭,进风口一定要低于排风口,且两者的最短水平距离≥5.0m,且不建议布置在同个方向;若应用的是敞口式低风井,两者的最短水平距离要≥10.0m[5]。
通过比较发现,关于进风口与排烟口两者距离设计要求,《烟规》做出的要求明显高于《火规》,因地铁项目是用途特殊的建筑,并且其专业规范内规定了以上两类风口距离设计标准,故而为简化设计过程执行《火规》要求即可。
2.4.2室内补风口与排烟口
《烟规》内指出,如果这两个风口被布置在同个防烟分区中时,要在储烟仓下沿之下布置补风口,并将其和排烟口的水平间距控制在5.0m以上。面对以上两类风口的设置形式,《火规》规定要在室内空间净高1/2之下布置补风口,和排烟口水平相距不能超过10.0m。从中可见,针对室内补风口与排烟口两者的设计,《火规》提出的要求在《烟规》之上,且《火规》属于地铁防火类专业规范的范畴,设计时要以此为基准。
2.5防排烟风机布置专用机房的问题
为了防止地铁车站火灾场景下排风机和送风机、补风机运行状态的相互干扰,既有国家规范都要求在专用机房中布置排风机。
《烟规》内强制性要求安装排烟机的机房中不可以布置以上其他两种风机,若排风机机房中配置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则要将其和火灾场景下进行消防作业的通风空调机房合并设置。而《火规》内指出[6],要结合地铁项目的工程特征,若没有条件把以上三类风机布置在不同机房中时,可以适当放宽标准,准许三类风机装置共同机房,但要着重增加机房中排烟管道及相应连接件的耐火极限,具体要在1.5h之上。综合以上做出的分析内容,在设计地铁工程时,先考虑在独立的专用机房中布置排烟机,其他风机可以共用机房。
结语:
总之,城市地铁工程属于有特殊用途的交通建筑类型,在设计防排烟系统时,若专业规范内有明文规定,则要严格执行,否则参照执行《烟规》内通用条文。在具体设计时一定要结合项目特点,灵活使用规范要求,不断完善防排烟系统,提升系统设计技术,站在客观角度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进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商红松,周德治,李经明.贵阳某地铁站防排烟系统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38(01):104-106.
[2]田浩,邵頔,林震.地铁车站的火灾烟气控制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0,74(6):451-453.
[3]钟茂华,刘畅,史聪灵.地铁火灾全尺寸实验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10(10):124-126.
[4]罗娜,高乐,刘向伟.基于挡烟垂壁和通风的地铁站烟气控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78(8):1084-1086.
[5]范乐乐.地铁车站站厅排烟口位置对乘客安全疏散的影响[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v.23;No.212(05):191-196.
[6]Lin Dongan.超大型电子洁净厂房防排烟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19,049(002):87-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