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继敏
湖南省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后勤中心 湖南长沙 410300
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有全新的先进设备被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这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在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导致医疗机构需要面临的医疗风险种类不断增加。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医用电器设备出台了非常严格的明文规定,这些规定的遵守需要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制定合理的医疗设备维修服务模式,以此实现医疗设备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
现阶段,原厂维修、第三方维修与自行维修是我国医疗设备三大主要的维修维护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势,也具有显著的缺点与不同的质量管理核心。
(1)原厂维修。由设备的生产厂家来直接负责维修。医院在购买医疗设备的时候,尤其是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设备生产厂家一般都会赠送一年或几年的免费维修服务。近几年我国医疗设备的功能逐渐增多,其运行的稳定性也不断增强,所以部分设备往往都是在保修期之后出现故障,即使续保可以得到厂家的专业维修,但是通常费用比较高昂[1]。由于大型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厂家,对设备的技术与配件严格保密,所以想要确保设备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医院通常还是比较信赖设备的生产厂家。想要借助设备生产厂家来保证设备维修的质量,就必须严格审查质保合同的相关内容,并且对设备后期的维修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2)第三方维修。有第三方的个人或公司负责对设备展开维修。这种公司的资质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各个公司所掌握的维修技术要领种类有限,无法满足医疗设备各种故障的维修需求,维修效率不高[2]。如果选择此种维修模式,想要得到高质量的设备维修,院方需要在选择维修公司前严格审查公司的资质,同时全面考察第三方维修公司的技术服务能力。
(3)个人维修。个人维修就是由医院自己组建专门的维修团队。但是医院自己组织的维持团队配备人员数量有限,且欠缺专业化的维修技术与维修工具,所以只能对医疗设备进行日常的简单维护与常规检修,如果设备出现较大问题,如果需要升级,医院自建的维修团队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医院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对自身的设备维修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
医疗设备工程师维修服务工作的开展,应从医疗设备的安装、故障设备的维修与校对以及预防性设备的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管理机制与设备三级保养机制等相关制度。强化医院工程部门工作流程的规范性,贯彻落实医疗设备的维修标准。记录设备的维修情况并建立相应的维修记录档案,详细记录设备每一次的运行与维修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故障出现的根本原因[3]。有效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需要以设备的预防维护、校对以及设备的计量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其一,对设备具体的运行情况进行计量检测,统计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来作为评判设备质量的核心参照,以此实现专业化的设备质量管理工作。加强与上级设备计量检测部门的密切联系,深化设备运维检测工作的落实,配备专门的人员来对设备计量检测的档案进行跟踪,从根源上实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有效提高。并且,技术层面对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非常关键,可以搭建预防性的设备检修项目,例如设备外观的检查、设备的清洁与保养、设备日常的更换与功能的检查等等,以此来大幅度降低医疗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概率。
医疗设备日常的预防巡检与维护工作,医院与其工程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清晰界定设备具体的使用操作流程。一方面,设备采购时,设备生产厂家应对医院的工程师展开操作与使用方面专业的培训,向远方提供明了完善的使用操作指南[4]。另一方面,医院工程部可以依照厂家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来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规范流程,保障设备严格的规范操作。
(2)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机制。以设备的安全性、重要性以及设备故障的发生频率为基础,制定预防性的设备维护周期,例如6-12个月进行一次维护。如果是急救类的医疗设备,可适当缩短维护周期。严格遵守病依照国家与相关部门制订的针对医疗设备维护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的设备维修与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编制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监督管理设备使用者对设备外表日常的清洁与养护工作。以设备的外观与性能制定设备巡检报告[5]。
(3)关注设备维修后的检测工作。医疗设备在检修之后其性能标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有效的指标校对工作非常重要,以此来填写相应的质量控制检测报告。
(4)目前医疗设备的数量的使用质量依然无法满足实际的医疗需求,如果发现设备问题,需要较长的抢修时间,容易引发医疗事故纠纷。因此,想要实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切实做好医疗设备的调拨工作。
总结全文,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维护服务模式的转型工作非常紧迫,需要医院切实认识到自身的需求与传统医疗设备维修模式与质量管理的弊端所在,搭建更为完善实用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机制,实现医疗设备的充分利用,将其在医疗水平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以此为医院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