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娜
吉林市传染病医院 吉林吉林 132002
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机构,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由于事业单位非盈利性的性质,在经营发展中,不能顺利完成经营效益目标,所以在经费来源方面以上级部门补助支持为主。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性特点并非为劣势,而是能够给社会群众提供专业的服务,如医疗、教育等。即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不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在财政税收上,由于比较隐蔽或者过于分散,导致在财政税收上频繁出现各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事业单位改制更为深入,要想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事业单位应对现有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及时找出财政税收上出现的问题,加强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减少财政税收问题,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条件[1]。
在实际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并没有足够地重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内部管理工作也只是走走形式,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相关的制度政策也没有积极地落实。同时,由于其相应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在接受外部监督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监督效果并不理想。
在当前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其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有的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知识技能水平不高,事业单位也没有定期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还存在着缺乏工作人员考核制度等问题,这会使得有的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对工作并不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其工作积极性往往会有所下降,从而引发了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对票据的管理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票据的管理流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在票据管理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出现票据的丢失情况,而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进而导致在财务管理控制方面也存在问题。
现如今,在很多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这会让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有的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工作效率并不高,往往是财政税收预算管理考核机制并不完善造成的。缺乏管理、缺乏监督不仅会影响预算工作质量水平,甚至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有的事业单位在编制财政税收预算时,并没有做到各个部门相互协调,而是将工作任务交给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只能按照以往的数据进行估计,难以保证预算的准确性[2]。
在实践当中,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从事财政税收工作时,并没有对税收的缴纳标准进行学习。财政税收工作缺少一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从而会出现错报漏报的情况,对事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规范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内部管理工作;其次,加大惩罚力度,找出内部管理的问题所在,明确相关责任人,对出现问题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和指正;此外,需要建立相应的财政税收监督体系,对内可以由事业单位审计部门以及监察部门对各个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督,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以此来减少对事业单位造成的损失。而对外的话,完善事业单位财政税收信息的披露机制,必要时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财政税收工作的透明化以及公开化。
为了确保发票的真实以及完整,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国家要求做好发票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对票据的内容不断完善,使用税务部门所出具的正规发票,对税务发票和财政收费凭证合理使用,使得税收发票真实和准确,从而可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水平,促进事业单位良好运营。
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在每次做预算的时间节点前,需要明确财政税收预算的规范,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和分析,并据此做出一个系统规范的编制流程,以便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财政税收预算的过程当中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时,需要及时地查明原因,并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由上级领导对预算方案做出决策。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纳税工作的过程当中,有利于实现纳税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纳税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让相应的工作人员能够意识到纳税的重要性,还有通过建立事业单位相关的学习平台,让工作人员定期地在平台上学习有关纳税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等,以此来增强工作人员的纳税意识。事业单位税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有助于税收数据的公开透明,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及时更新税收数据,同时还要保证税收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时刻了解到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提升纳税工作的质量水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