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萍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人民政府 山东德州 253100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对农业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粮食的安全和稳定性,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农业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植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植物保护科学进行大量研究将大大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共同进步,其包含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动植物学、种植、园林、园艺等相关知识,内容广泛。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农业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与进展。然而,农作物受病虫害侵袭严重,大大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为此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应积极发展农业植保技术,加大宣传力度,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合理监管农药使用,科学防治病虫害,以提高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将农业植保技术推广到各农业基层,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植保技术是农业技术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有效改变了传统的被动防治观念,实现主动预防,提高了种植的整体性。其迎合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规律,减少了环境污染,可大大降低农产品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满足了植物的生长需求,降低了防治成本。在实际生产中,传统防治方法对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植保技术可以利用先进的设计与技术理念,配合高端农业设备,以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的转型。
(1)杀虫灯技术。杀虫灯诱杀技术主要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在光学原理基础上,利用声波和气味引诱,将大量害虫聚集后进行集中消灭。频振式杀虫灯灭杀方式属于物理灭杀,可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对农作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化学灭杀方式具有极高的使用安全性。频振式杀虫灯对直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虫害具有良好的捕杀效果,如在蔬菜种植区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可实现对棉铃虫的快速捕杀。通过对频振式杀虫灯的使用效果进行测试发现,使用杀虫灯后蔬菜基地中虫卵数量为12颗/百株,而未放置频振式杀虫灯的作物虫卵数量为28颗/百株,可见频振式杀虫灯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杀虫灯技术使用方式便捷,能够对捕杀范围进行自行调节,提升了农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理念。
(2)潜所诱杀。潜所诱杀指的是一种建立于害虫习性基础上的诱杀方式,通常利用害虫越冬和白昼隐藏习性,设置类似的人工环境,对害虫进行诱捕,然后集中灭杀。据调查,该种方法对苹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的诱集效果可达47%-78%;对山楂红蜘蛛、枣黏虫、旋纹潜叶蛾、苹果小卷叶蛾、褐卷叶蛾等也有很好的诱集作用,特别是在当年越冬虫口密度较大时,其诱集效果更为明显;同时,潜所诱杀还对地老虎有良好的灭杀作用。在实际使用中,一般通过设置苗床方式建立相应环境。
(3)色诱技术。色诱技术的运用,能够利用害虫趋色的特点,进而实现对虫害的有效诱杀,尤其是具有较强趋黄特点的病虫害。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减少对毒性较强农业的使用,以及农药对人们身体产生的影响,进而使周围环境的污染得以有效减少,并且能够实现对人体健康的保护,在生态农业的使用中往往能获得较好效果。除此之外,这种技术整体成本比较低,能够尽量减少经济支出。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使用细木或者是竹签进行固定,固定成棋盘状,然后将大面积的黄色光板放置在上面,借此达到引诱害虫的目的,进而将其消灭。在选择黄板的大小时,需将种植面积作为依据,以此保证黄板选择的合理性。
在植物保护新技术中,防虫网覆盖技术即防虫网隔断技术,主要是设置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隔断,以降低害虫繁育能力,将种植区域中的害虫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对农作物的损伤。将防虫网隔断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中,还可起到调节土壤湿度和温度、降低软腐病发生率的效果。近年来,随着防虫网覆盖技术的应用发现,30目防虫网隔断效果最佳,不仅不会对原本植物生长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对虫害灭杀效果良好,已经成为备受农业生产者重视的方式,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同时,在使用防虫网覆盖技术时,还可对周边环境起到调节作用,利于提升种植区域整体生态效果。如将其应用于生菜种植中,可对种植区域进行阻隔,干扰害虫生长;同时使用防虫网覆盖种植区域,为生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满足了生菜对湿度、温度的要求,提升了整体种植产量,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经济收入。
远程操控的植保无人机可采用飞控导航,自主飞行只需在喷洒作业前,将农田的GPS信息采集到,并把航线规划好,输入到地面站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地面站对飞行器下达指令,飞行器就可以载着喷洒装置,自主将喷洒作业完成,完成之后自动飞回到起飞点,而在飞行器喷洒作业的同时,还可通过地面站的显示界面做到实时观察喷洒作业的进展情况。利用农业植保无人机向下的强烈旋转气流在喷洒农药时可以在翻动和摇晃农作物的同时,在下方的农作物形成一个紊流区,可以非常均匀地喷洒农药,因此能将部分农药喷洒到茎叶背面和根部,这是目前人工和其他喷洒设备无法做到的喷洒质量。由于无人机下旋风力集中而有力,采用超细雾状喷洒比较容易透过植物绒毛的表面形成一层农药膜均匀而有效的杀灭害虫。另一方面,传统农药喷洒模式下,由于人就在农药的覆盖范围下,极易发生农药中毒事件,而且概率极大,然而植保无人机是自主飞行喷洒农药,喷洒作业人员避免了直接暴露于农药范围内的危险,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即使采取手动遥控作业,人员与植保机距离较远,发生操作故障或紧急情况时也不会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
近年来,苏芸菌杆菌、Bt制剂、白细菌、绿僵菌、镰刀菌等数十种微生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被大力推广和应用,其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病虫害的防治与开展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大大减少对人体、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农业植保中利用率较高,对松毛虫、枯叶蛾、尺蛾、毒蛾发挥了重要的防治效能。例如,苏芸金杆菌注入苹掌舟蛾体内时,其死亡率高达98%,Bt乳剂1000倍液与0.05%洗衣粉混合可以抑制槐幼虫的生长发育,使其自身功能衰退率达到92.2%。
植物保护新技术包含多种新型技术,除诱杀和防虫网等方式外,还包括高温处理法以及微波、高频、辐射处理等。其中,高温处理技术指的是通过提升温度来灭杀病菌或害虫,具体包括两种方式。①对种苗进行热处理,控制温度和湿度;②对土壤进行热处理,将热蒸汽温度控制在90-100℃,处理时间控制在30min。微波、高频、辐射处理技术则是利用电磁波对果实和种子进行杀虫处理,并对植物种子进行检疫,剔除不合格部分。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吸引昆虫并将其杀死,如,利用光学、颜色以及气味等方式,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遮虫网方式、涂抹石硫合剂方式诱杀昆虫并控制昆虫。
为使得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能够逐渐减少,可以利用植物检疫方式或者生物防治方式,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生长,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农作物质量,而且可以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综合防治工作,有关部门以及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更好落实,将病虫害问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病虫害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防止害虫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对于不同防治措施,需要种植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结合实际病虫害情况,对不同防治方式进行有效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当重视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