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延明
德州市陵城区德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德州 253500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各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新的发展出路以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建筑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并在建筑行业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也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采用智能建筑技术,充分利用环保资源和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和舒适性,进而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看,绿色施工指建筑工程施工建造期间大面积应用前沿施工理念及施工技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目标,以提高资源使用率为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工作过程及技术理论。与传统施工相比,绿色施工能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大大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对于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性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1]。
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尊重生态性原则,要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落实到建筑设计中。在开展设计工作前要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实地勘察,在不破坏原生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包括后期的施工阶段及建筑维护阶段都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保性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目的在于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损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环保能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选用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建筑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2]。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等环节得到充分使用。在绿色建筑设计环节一定要注意科学性设计原则,确保建筑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满足人们对智能化、环保性的建筑要求。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积极引进环保科学技术,确保建筑建设的先进科学,实现居住环境的智能和绿色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推进建筑工程与气候环境相融合,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当地环境,最大化的降低施工过程中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全面对施工的进度进行改善,保证在规定的日期内完工。比如在北方,冬天天气较冷,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气温特性进行设计,要对墙体的保温功能进行重点设计,选择绿色植物时也要选择耐寒的植物,像冬青、松树、万年青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让建筑符合气候的变化,更适合人们居住与工作;如果建筑是在南方下雨较多的地方,就需要对建筑的设计做好防雨、防潮湿以及雨水储存回收再利用的功能,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进行设计,审美观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样可以更好的与当地建筑更好的融合,更符合当地人们的居住习惯。
建筑的整体布局对今后的居住体验舒适与否具有重要作用。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对当地人们的居住习惯和环境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确保建筑整体布局设计既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又能合理的利用当地资源。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确保建筑基本使用功能齐全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的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区域划分,尽量将功能相似或者相近的区域安排在同一区域,减少对照明、冷风系统的使用,以降低各个区域的能源消耗;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勘察,根据地势走向合理规划建筑的整体布局,同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周围的现有资源,比如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在设计建筑的方向和内部格局时确保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性;另外,也要注意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加强对建筑周围配套设备的设计,提高建筑周围的绿化环境,注意外墙材料的选用。
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也很重要,不容忽视。首先,在建筑工程中,水资源是重要资源之一,很多施工阶段都必不可少,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西北部,人均水资源的占有率在世界上也是很低的,所以更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控制,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3]。
提高资源及能源利用率是建筑工程施工应用绿色技术的核心目标。无论任何类型建筑工程项目其施工期间均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说明建筑工程所涉及的能源资源类型相对丰富多样。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施工应用绿色技术能明显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满足节约资源能源的要求,有助于控制总体成本投入。从本质看,节水节电型生产模式主要通过利用信息化系统动态检测建筑工程各个施工环节,全面掌握施工期间水电煤气的使用状态,为合理规划水电能源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针对条件允许的工程项目,尽量在降水量较多的季节全面收集雨水资源,便于再次净化利用。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主要是在原有的传统建筑上进行创新,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实用性相结合,建立生态的居住环境,确保人们的健康生活,不断降低建筑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减少对能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