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有企业风险管控的研究

2021-11-24 21:39
活力 2021年17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防控国有企业

丁 芳

(河北省国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00)

引 言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飞机不仅要飞得高、飞得快,而且要能安全着陆。”这句业内的比喻形象地诠释了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公司战略,达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追求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现结合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现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风险管理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国有企业风险管控现状

(一)体系不完善

以地方国企为例,除由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集团之外,其子公司或三级公司,以及分布在各职能部门下的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缺失和不够健全的现象。随着管理链条的延长、企业规模的减小和人员素质的下降,在三级以下公司很难找到风险防控体系的影子,风险管理更多地体现在领导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上,这为国有资产保质增值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二)决策不科学

风险防控服从与公司战略,公司战略定位的明细程度和子战略的配套水平,关系着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的发挥。战略不清晰、体系不健全,会导致重大决策就事论事、自说自话,在风险分析及评估应对上不到位、不深入,不能处理好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短期、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最终会出现决策不科学情况,过多地体现个人意志。从北方一家国有担保公司的爆雷事件不难看出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管控滞后化

企业风险防控应该是全员、全方位、全流程的管理过程,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和各时段都要有对应的风险控制手段。从目前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来看,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事前和事中风险管控不到位的问题,将重点放在了事后风险的应对上。风险一旦发生,将给国有资产带来重大的贬损和损失隐患,公司很难做到全身而退,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甚至导致资不抵债、公司破产。

(四)应对盲目化

由于未建立起体系化的风险防控体系,对风险应对环节的提前研究不够,一旦风险出现,就会有“病急乱投医”的局面,往往错失风险处置的关键窗口期,最终使局部风险扩展至整个集团公司,出现“到处救火”和“过火焰山”的局面,更甚者会影响区域国有企业资信,影响整个区域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

二、国有企业风险管控不足分析

(一)市场主体地位不明晰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经计划经济阶段、商品经济阶段发展到了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国有企业多脱胎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在企业运营方面受主管部门的权限羁绊较强,自主权很弱。政资、政企在权责利方面分得不够清晰,决策程序烦琐,决策事项繁多。以国企三级公司为例,申请一件事项需要层层报批,程度较复杂,耗费时间较长。“内卷”和内耗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效率低。市场地位不明导致企业管理与市场节奏脱节,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经济学层面来讲就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给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治理结构不够健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建立“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明确的授权与制衡的管理制度。目前,国有企业大都在章程层面和形式上建立起了董事会和监事会,组建了总经理经营班子。在运行上,一些企业尤其是地方国企下级企业没有真正实现授权经营和责权利的明晰,在构成上多是交叉任职,不够科学,大都是内部人控制。受实力和规模限制,企业在审计专业委员会或是内部风险控制机构的建设上不够健全,或是相应机构不能保证其运行的相对独立性,使风险防控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三)风险意识不够到位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基层国有企业多从事传统行业,考核方式侧重于规模和数量,且以短期年度考核为主,对经营质量的考核较弱。经营决策者更多地关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利润总额数量,对资产结构、资产质量、营业收入构成、毛利率、利润质量、现金比率等结构性指标和相对数关注不够。在疯狂追求数量的指导思想下,很难理智地对风险意识进行清楚的认识,导致后期风险问题接踵而至。

(四)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基于对风险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企业往往在问题未发生时把风险控制放在业务拓展和企业管理的对立面,认为风控会对业务发展形成掣肘,所以在成立风险机构与进行人员配备时,会忽视风控机构和人员的基本要求。例如,多数负责风控的领导和人员为兼职人员,负责人员多为老同志,有专业风险防控知识的人员或是持有风控资质的高水平人员凤毛麟角。管理学上讲“细节决定成败”,这在风险控制管理上的体现尤为突出,英国某银行破产就是典型案例。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专业人才的配备不充分,必将导致风险防控工作的滞后和风险问题发生概率的提高。

(五)风险应对措施不足

当前,大部分企业没有针对风险的管理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未对风险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或是有制度而在执行层面未深入研究实施,没有有效使用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承担和风险规避等手段,风险一旦发生,其无应急预案,往往不能及时止损,给国有资产的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三、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国有企业风险防控工作伴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是一项体系化、精细化、常态化的科学管理工作。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关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需要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到企业战略再到每项工作和每个员工的身体力行。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和地方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重点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增强决策和经营者风险防控的意识

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风险伴随企业全生命周期,换句话说,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管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5G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飞速发展,严重冲击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同时对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决策经营者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引起足够的重视,将风险管理提到战略高度,融入公司运营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细节,加大风险管理的资金投入,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具体措施如:公司的战略规划必须包含风险防控的板块;董事会必须下设风险专业委员会,设立首席风险官;年度及中长期预算必须为风险管理设立相应的资金;将风险控制工作纳入企业考核内容;等等。

(二)树立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公司),将分散到党、政、军及事业单位的国有企业分批分次实现“脱钩”,划归国资委或两类公司管理。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并实行授权管理,由管人、管事、管资产变为管资本,重点考核国有资本收益和保值增值率。实行授权管理后,企业本身根据授权清单行使法人权利,自主决策并承担风险(需要对应的制度做保障),避免层层审批,真正体现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地位,对国有资产风险管理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快速完善科学的公司治理体系

公司治理是以股东为核心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的状态,治理的关键是权利的制衡,既包括治理结构,又包括治理机制,实质是权利的安排和利益的分配。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能使股东或代理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衡达到一种平衡,这也是企业风险控制的基础。完善不仅是治理机构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运行机制的完善。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运行的完善,是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切实回到公司治理的初心,各行其权、各负其责,达到所有者、代理人、监督者、经营者的动态制衡。

(四)重点培养使用专业的风控岗位人员

在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要素中,人的能力是关键要素,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广义上讲,企业中的每一个岗位的人员都是风险控制人员,因为每个岗位都可能会由于失误而给企业造成损失,但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这里所指的风险岗位为以下4个:首席风险官(风险总监)、风险经理、风险责任人、风险管理员。基于国有企业规模和实际情况,不一定能全部配备到位,但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必须是清晰和独立的。对应岗位的风控人员必须有对应的专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岗位胜任能力,比如取得风险管理师资格、在风险岗位具备N年工作经验等,并且要注意后续的培训和提升,以使在岗人员的合格率达到较高水平。

(五)落实评价问责机制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化建设中的一项必要工作就是为企业设立风险控制总体目标,再根据不同风险分类设立控制子目标,如设立企业风险承受度指标、风险敞口。在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下,将风险控制目标纳入各级公司的考核任务,明确责任人,最重要的是建立评价问责机制,做到激励与约束对等,奖罚分明,有责必究。

结 语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且多变,实现“六保六稳”,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体现国有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好系统性风险防控,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如何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并不断增值,是决策经营者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全面风险防控,科学谋划风控管理工作。在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做到经营与风险工作并重,相信在党和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随着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投入的不断加大,国有企业风险防控工作将会出现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防控国有企业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沙盘推演工具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实效的实践与思考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