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竹青
(大同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0)
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过程离不开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矫正。内部控制在产生财务风险的源头和业务发生的关键环节设立控制点,预防监督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违规现象,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同时理顺单位的办事流程,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内部控制还很好地规范了会计人员的行为,限制了单位领导独断独裁的现象,为单位的长期发展、做好职能范围的工作、服务好职能范围的人员提供了防范性支持。
一方面,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逐渐深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晰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转变服务观念。这就需要通过积极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把内部控制体系的规章制度以及内控执行的具体流程深入单位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使单位各级领导和所有员工了解内控执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整个单位在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约束下高效切实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民需服务。
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和人民,因此,保障单位所必需的各项资产安全有效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资产安全有效运行离不开内部控制的有力规范和限定监督,内部控制规范是单位财务人员及相关资产使用人的行为依据。确保相关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资产的核算和使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全员参与和单位领导的重视推动是建立适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的内控规章制度的第一步。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并体现在单位整体运行的方方面面中。同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要求必需植根于单位领导的思想深处。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财务部门是单位内部控制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水平高低不一,有些没有经过正规的会计课程学习,业务和觉悟程度相对较低。业务能力的缺失和思想意识上的轻视造成财务信息的不及时、准确,财务数据的不规范和错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巨大。近年来我国多次进行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裁撤多余重复的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单位,即使如此,我国各省市仍然存在众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在领域和职能方面都有所差别。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多数单位用一般的财务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即进行简单的收支范围和标准的设置,而不是把内部控制与全单位的整体运行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明确、全面的业务流程设计。同时,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或人员,多为财务人员兼职,为应付上级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临时使用。这些都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和效果。
规范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使内部控制制度行之有效的投入使用,在它的全面把控和约束下使单位的业务流程合规、合法。目前内部控制制度在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执行力度差,没有和单位的日常业务流程形成有机的结合。制度执行力度差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制度的制定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在具体工作中有机溶入,二是有关人员不愿意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限制,有意避开内部控制的约束。这都使得制度形同虚设,只是成为应付检查的工具。违背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发布的初衷。
大多行政事业单位缺少独立的内审机构,缺乏适合其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经常由财务人员的自审自查工作代替内部审计的监督要求。这样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造成了工作的独立性差,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难以履行应有的监督职能。另外,多数的自省自查只约束资金使用的合法与否,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执行的合规性方面的检查往往一带而过,使得内部监督机制的效果减弱。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相关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全面形成资产风险防控的正确认识,否则容易导致单位因风险管理不善而产生经济损失。目前,大多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和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人们的思想里是“铁饭碗”,收入稳定,平均意识形态严重,职工混日子的居多,不习惯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的约束,大家工作多少,工作与否收入都相差不大。所以基本没有形成透明科学的奖励约束机制。这些都影响单位职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执行。
确保全员,至少是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自己在整体内部控制中所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有充分了解。在内部控制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单位负责人应承担主要的职责,带头深入了解和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能从领导层面得到推行,便于引起全单位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重视。
在人员招考中考虑吸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的财务人才,同时注重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确保单位的财务人员以及内部控制相关人员每年及时地掌握最新的相关规章制度,使涉及内部控制的基础财务信息做到及时、准确、真实。使内部控制在人员层面有执行贯彻的思想基础和业务能力基础,使内部控制成为单位的文化氛围。
考虑成本效益的实际情况下,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捋清单位的业务流程,充分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的合理比值。对业务流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制定详细严格的控制制度。对特定范围或是即便失控损失有限的一般控制点简化控制手续次数。防止在业务流程中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过于繁琐而导致单位运行效率低下,工作人员推诿借口,适得其反的情况。
岗位设置要合理,职责要明晰,明确会计岗位职责。单位领导是内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内控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最新要求,积极领导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与单位的各业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进行精确的职责划分。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要配备会计、出纳和财务审批人员,做好分工,互相牵制,规范报销流程,使相关业务人员周知。以便加强互相监督,防止滥用职权。加强资产管理,配备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人员,定期清理资产,保障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
针对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差的现象,应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组织相关人员调查分析原因,总结内部控制在执行中到底是因为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难以在实际业务中应用,还是由于人为因素对制度的约束性形成抵制。二是使相关人员充分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分别解决,如果确实是由于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导致难以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互相矛盾,或者过于繁琐影响了单位业务的整体效率,则重新整理业务流程,理顺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切实可行。如果是人为因素形成的抵制,则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内部控制对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财经改革中重要的环节,是不可阻挡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通过统一单位上下认识的一致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或者聘请外部中介机构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 ,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指定专人或聘请外部人员都要充分审核人员和机构的独立性。
对每个环节实时监控是财务风险控制的要求,保证审批工作的合理性,一方面要避免因过于精简流程造成实际监督管理效益的损失,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流程的过于复杂而造成实际运行困难和运行成本过大使得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官僚思想严重,等级分明,上下级之间沟通困难,这就需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结合人事考评,将晋升、评优、福利等纳入考核激励机制中,从而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实施的积极主动性。
如上所述,在当今深化改革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对提高单位的高效一体化运行与反腐廉政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在根据现行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也要善于在已有制度的运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更新和优化。同时结合现代信息化建设,培养相关人才,动员全单位参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动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