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学习自适应机制与实践张力:培训话语体系的创新维度*

2021-11-24 11:10高峻峡于淼
教书育人 2021年36期
关键词:张力逻辑话语

高峻峡 于淼

(1.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2.哈尔滨师范大学)

培训的话语体系主要指当培训作为一门学科在相关领域存在与发展并且发挥相应作用的核心概念和术语体系,它构成了培训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交流、沟通、讨论方式,表征着培训的学科属性,蕴含着培训原理的价值原则。随着我国社会结构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显著分化,教师培训领域的传统话语体系也同时出现了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针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而进行的培训言语方式是否及时转换并且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培训话语体系的首要问题。因此,教师培训的话语体系转换与创新既要遵循逻辑自洽原则,又要彰显教师培训作为学术领域学科建设角度的“理想意图”,使转换或创新的话语体系能进一步成为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理想支撑”。

教师基于课堂学习的自适应机制与实践张力研究,有别于传统单一视角的课堂教学原则与实践研究,是挖掘、探究“教学相长”这一教育思想的深刻阐释与时代表达。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多维、立体、综合、交互,浸润等新型特点,改变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固有概念认知和描述框定,创新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的学习维度与实践维度,拓展教师专业能力领域的科学描述,形成符合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特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画像的专业路径。

一、教师培训话语体系创新必须遵循逻辑自洽原则

逻辑自洽原则是反映事物存在状态及其发展过程,符合内在运行逻辑的学术概念。有学者结合自洽性的含义,分析了逻辑自洽性原则:“从静态意义上看,自洽性意味着理论在实践自身的过程中把握了实践的需要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特殊状态,回答了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与价值引导性的动力源泉。从动态意义上看,它反映了理论体系化同化其他理论信息和实现自我超越的基本过程,即在外部环境与价值理念作用下,科学地吸收新因素,不断克服不合理因素,进而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培训话语体系转换与创新遵循逻辑自洽原则,主要聚焦、强调话语体系发生的转换与创新,既要把握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又要不断科学地吸收教育领域新术语,克服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旧言语方式,使话语体系的创新能够持续体现教师培训的号召力,思想动员力与行为引领力。既彰显教师培训的“理想意图”,又能使其成为提升进步的“理想支撑”。因此,教师培训话语体系转换遵循逻辑自洽原则,意味着话语体系的创新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培训发展的学理逻辑、历史逻辑和生活逻辑,不断凝练和优化其学术表达、领域专用语和大众言语,为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一)培训的话语体系创新,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学理逻辑

这里所强调的学理逻辑,立足探究话语体系产生的认识论基础。教师培训活动已经逻辑地根植于教育教学发展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的诉求之中,所谓“逻辑地根植”,是指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基本路径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主干,其话语体系转换既要突出教师培训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又要符合我国教育发展与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律。可以说,它所关注的真正、首要问题是:教师对于社会责任和职业角色能有所认知,应该归于教师通过学习,形成怎样的认知模式。只有紧密围绕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知模式,阐释教师专业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揭示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的科学认识,使话语体系的创新深入渗透于教师培训的学理逻辑之中,才能不断生成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话语体系。

(二)培训的话语体系创新,必须遵循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逻辑

教师培训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主要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教师形成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专业素养和道德规范。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发展,从而构成教师培训话语体系创新的历史逻辑。在当代中国教师教育的研究体系中,教育改革政策变革、教育目标体系重构、立德树人时代阐释等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必然要以独特的言说方式转化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这构成了教师培训学科发展必须研究的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中的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也指明了教师培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教师培训话语体系的创新,既要明确教师培训在新时期的基本理念、基本观点、整体知识体系先后顺序,以及这几方面内容之间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更要紧扣时代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主题,阐释和探究符合国情、省情、校情、生情的新型教师培训如何更具有科学性。因此,话语体系创新的结果是最大限度获得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引领实践行动为根本目标。

(三)培训的话语体系创新,必须适应教师实践应用的生活逻辑

如果说学理逻辑与历史逻辑主要反映教师培训的学术话语与专业话语的思维表达,那么,生活逻辑则凸显了教师培训更多关注教师作为普通受众产生普遍需求的逻辑生成。教师培训发展的生活逻辑,强调教师培训原理及其话语体系的生成应该来自教师个体、发展于教师群体,服务于教师大众,通过营造教师易于接受的语境,激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认同感,不断激起共鸣,从而使教师培训的影响力、渗透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教师培训话语体系的创新,应当建立在教育学术话语普及化,培训专业话语生活化的基础上,在遵循教师培训话语发展学理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理论规范和培训传统以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言说方式嵌入,不断生成具有时代特色、专业特色的话语体系,用生动活泼的话语体系阐释教师培训的相关理论,助力教师培训的发展及其功能发挥。

二、“教师课堂学习的自适应机制”:彰显教师培训话语体系创新的“理想意图”

教师培训的一个核心目的是支持教师发现自身优势,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但实际情况是,只有当教师开始从教时,才会发现自身优势并形成他们自己的教学方式。无疑,教师自主性以及自我实现是其所需体现的优良品质。然而,在教学中仅仅达到自我实现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很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根据国家核心课程以及教师教育相关规定,教师要将职业角色,职业义务以及个人品质特征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成果和学生成就取得之间建立起实际联系。而教师和学生成就建立起实际联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于课堂上的互动、教师通过课堂获得的自我反思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应该在教学情境性需求与个人特征和品质之间积极主动地寻找平衡。那么,“教师课堂学习的自适应机制”,就更能够彰显培训的“理想意图”,构成教师培训话语体系的基础维度:

(一)“教师课堂学习”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厘清教师学习实际发生的空间领域与时间范围,持续有效地增强教师主动参与的认同感

教师课堂学习将研究环境描述为“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在促进学生发展基础上”,将教师的行动描述为“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的资源和契机,自觉而有效地笃行专业学习,设计、实践、反思自身发展”。将针对教师课堂学习的研究更准确地划分在“现场学习、自主学习”范畴,是“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上”的学习与发展行为。只有清晰地厘清教师学习行为发生的“空间面”与“时间线”,才能找准教师自主学习行为产生的“发力点”。

(二)“自适应机制”理念的阐述,有助于凝练教师学习差异性的科学标准与个性特征,持续有效地增强教师深度学习的效能感

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因性格特征、受教育经历,从教经验等各方面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在课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情境互动中,教师自身体会与反思是具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表现的,要想尊重“因材施教”这一基本教育规律,必须首先满足教师“因人而异”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通过“自适应机制”来掌控和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和速度,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式,才能够持续有效地增强教师深度学习的效能感。

(三)“教师课堂学习自适应机制”研究的深入,有助于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目标与体系构建,持续有效地增强教师职业规划的使命感

教师课堂学习的自适应机制是指教师结合教学任务设定发展目标,伴随课堂教学过程,主动自觉地设计、实施、反馈、调适课堂学习行为的系列化方式。教师课堂学习自适应机制显现出鲜明的自主性、能动性、敏捷性、开放性。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准确区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特征,不同教育教学价值观的教师群体,结构化、体系化、科学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影响并引领教师合理、有情怀地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增强教育教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三、“教师课堂学习实践张力”:搭建教师培训话语体系创新的“理想支撑”

“教师课堂学习的实践张力”在实践应用研究层面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含义,即通过教师课堂学习的能力提高和绩效提升,积极牵动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有效发展的正向作用。这种张力遵循着“教学相长”的教育原理,揭示了“实践成长”的教师发展规律。

(一)“实践张力”指向教师培训目标确立的理想状态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以教师基于教学相关理论知识与个人经验为研究基础、将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作为研究限定条件,将教师在此基础上,条件下形成的综合性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根据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整合已有教学经验、知识积累、技能技巧、专业能力等方面维度进行具象分析。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观点的灌输,理论的阐述,方式方法的范例,而是通过主动地参与,发生积极的行动、促进培训效能的不断生成,引领教师实践的持续发展。教师培训是由培训者与受训者通过将“完善实践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智慧”置于认知模式建构的核心位置,形成具有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特点的行为模式,最终实现教师实践张力的真正获得。

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兴趣越来越少。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教学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因此,能否使学生保持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兴趣,应当成为今后判断学校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前,学校和教师给予学生的仍然主要是既定的知识与信息,而非处理复杂信息的智慧与提出新观点、新想法的原创力。如果创造力被界定为一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原创性观点的智慧与能力,那么它至少应与既定的知识同等重要,或比后者更重要。

(二)“教师实践张力”勾画教师培训实施推进的理想路径

首先,实践张力的描述,立足教师的直接经验。建立在教师原有学科教学经验的基础层面,引领教师通过主观判断明确目标,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获得指导实践的多种能力。这是培训作用于教师实践张力的操作起点。

第二,实践张力的描述,具象为教师通过自主化学习需求或个性化实践需要,把理论知识、实践原则、经验感悟等方面内容有机整合,在以个体发展需求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凝练专业学科素养,形成教学智慧,作用于教育行为。这是培训作用于教师实践张力的实施路径。

第三,培训要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克服众多纷繁不切实际的理论课程与教师课堂教学相脱离的现象,主张“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培训思路。这是培训作用于教师实践张力的研究宗旨。

(三)“教师课堂学习实践张力”描画教师培训质量提升的理想格局

教师培训话语体系中,提出“实践张力”概念,并将其与传统培训中“教学能力”“应用能力”“教学基本功”等名词的语境、语义进行深层次意义的转换,能够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认同感,为教师学习提供具象的情境描画;能够符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国情需要,为教师创设、拓展学习的目标性;能够适应教育教学信息化新要求,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赋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撑,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开发有效路径。

首先,“教师实践张力”能够倡导教师情境体验中的内化生成。切入每位教师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通过创设教师面对的不同课堂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习并产生新的经验,领会并达到新的认知高度,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第二,“教师实践张力”能够倡导案例辨析中的示范引领。注重实践链接的案例探究。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为线索,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横向比较剖析、纵向深度追问、以教育叙事的文字表现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研修收获,借助案例达到教育理论链接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

第三,“教师实践张力”能够倡导主题研讨中的互动生成,注重经验分享的合作探究。契合当前专业领域提出的“培训对象也是培训资源”的新理念,挖掘教师参训不同阶段带来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充裕资源因素,提高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参与的多元维度、问题研讨的精确角度,从而促进教师在培训中分享、在合作中提升。

第四,“教师实践张力”能够倡导实践引领中的理性提升,注重实践现场的真实体验。让教师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体验不同课堂的氛围;模拟发现不同课堂的模式,领略不同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先进经验,拓展教师实践应用视野的宽度和广度。

第五,“教师实践张力”能够倡导任务驱动中的自主建构,注重行动设计的任务驱动。围绕每一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学习共同体为单元,布置相应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数据,检验学习效果。

第六,“教师实践张力”能够倡导网络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让慕课、翻转课堂、专递课堂等方式服务于教师的自身学习,让网络工作室、研修工作坊、网上合作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培训方式的变革,让网络资源学习与应用渗透到教学的学情分析、方法设计、师生互动、质量评测等各个环节中,从而彻底改变教师的职业状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新时期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张力逻辑话语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张力
画与理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逻辑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论张力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