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我家的孩子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总是抱怨没有可用的素材。但我们一放假就带孩子出去旅游、爬山、参观博物馆,为的就是让孩子多见世面。 按理说,孩子的课外生活很丰富,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怎么会没什么可写呢?
特级教师李怀源:
家长已经尽量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了,孩子还是无话可写,怎么办?我们今天就讲讲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把这些经历写出来。 以“参观博物馆”为例,我主要讲三个要点。
第一,让孩子参与其中,加深体会。很多孩子说没什么可写的,主要是因为体会不深,爸爸妈妈全程包办,孩子的参与度很低。 所以,我们要把很多事情交给孩子做。 比如,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 准备工作可以让孩子自己做。 首先,可以让孩子通过读书、上网来搜集博物馆的资料,了解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特色展品、展出活动等, 让他找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项目。 其次,还可以让孩子做攻略。 从家里出发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依据怎样的顺序参观更合理?哪些展区值得花比较多的时间参观?午饭在哪里解决?让孩子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让他身体力行、参与其中,这样会使他的体会更深刻,解决作文“没什么可写”的难题。
第二,提醒孩子不要求全求长,抓住一个重点写全面即可。有的孩子说不知道写什么,主要是因为可写的东西太多,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写。还以参观博物馆为例,准备工作这时又要派上用场了。 如果孩子准备了攻略,他就很清楚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展品,到现场后,他就会直奔主题去看他最想看的展品,比对这个展品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是否吻合。 等到写作文时,他一定会把这件展品的相关内容写进去。一名小学生写作文,不可能把一座博物馆都写出来,他记不住那么多东西,也没必要那样写,所以参观的时候我们就要有重点地去看。
第三,教孩子学会引用材料。孩子写不出自己经历的事情,有时也可能是因为某些记忆不清晰。比如,孩子想写“四羊方尊”这件展品,但是他不记得这个尊有多高、多长、多重,导致他无法形容这件展品,他就写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上网搜索一下资料或者拿出博物馆的手册, 告诉他这些介绍文字是可以拿来引用的。 虽然信息是引用的,但是感受是自己的,这样的引用是一种再创作。
每个家庭的活动不一样,但无论是每周爬一座山、每月出去吃一次大餐, 还是每年出远门旅游一次,对孩子的写作来说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家长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加以引导。
李怀源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中小学(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教育部“国培计划”第三批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课程开发专家,“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 实践导师,《中国教育报》“2015 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