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作者单位:兵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两个一以贯之”和“两个毫不动摇”,明确党对国企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国企党委发挥领导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党的领导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力量之源。
(一)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
作为国有企业,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必须认真履行党章所规定的一切职责,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准企业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企业的属性是追求经济利益,国有企业党组织归根结底还是存在于企业这一经济主体之中,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不能摆脱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使命而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作为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又要“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
(二)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兵团国企担当责任、践行使命的重要体现
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和生产经营各环节相融合,是兵团国有企业担当责任、践行使命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国有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保证社会稳定、推动兵团改革发展等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兵团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兵团国有企业的特殊优势,也是企业砥砺前行的政治保障。
(三)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推动兵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确保党组织始终能够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深化兵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和重大政治原则。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推动兵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企业存在“只抓业务不抓党风、只管发展不治腐败”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企业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现实表现。
(一)思想认识有误区,组织效能“形式化”。
新型法人治理结构中,一些企业只看到了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却忽视了党对企业领导这一重大原则,领导干部不能从关系到党生死存亡高度理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内在逻辑,容易产生“做好业务,一俊遮百丑”的误区,形成基层党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倾向,在“四同步”“四对接”方面落深落实落细不够。
(二)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作用发挥“模糊化”。
《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对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进行了规范,明确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但从当前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党委会和董事会的职能分工和职责定位尚不明晰,党组织发挥作用与国企改革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党组织前置程序与董事会、经理层办公会如何衔接有待完善。
(三)党建责任落实不到位,压力传导“递减化”。
兵团国有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怎么抓,关键是要抓住落实党委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相关责任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党务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主动干与被动干一个样、因循守旧与改革创新一个样”,有的党组织负责人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工作上,对党的建设用心不够、用力不多,一些工作设想停留于书面、止步于会议,导致党建责任“淡化”。
目前来看,兵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应从公司治理体系、队伍建设、支部工作、从严治党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起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工作体系。
(一)以政治建设为核心,将党组织把关定向作用融入公司治理体系。
兵团国有企业党委要坚持从政治属性出发,做好“四个同步、四个对接”,落实党组织在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厘清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实现党的建设与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有机融合。
(二)以党管干部为重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就要建立相应“选用育留”评价配套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是现阶段兵团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此为抓手,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同步强化提升领导干部“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素质。
(三)以支部工作为基础,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兵团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抓好改革经营发展各项举措的具体落地。支部在兵团国有企业基层工作中唱主角,牢牢把握支部和党员队伍如何体现先进性这条主线,把党员先锋队、突击队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四)以从严治党为抓手,在优化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探索新路。
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少数”,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突出工程招投标、改制重组、资本运作、产权变更和物资采购等方面的监督,坚决改变内部无人监督、外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充分发挥纪检、审计、财务、党群、人事、法律等部门和机构在监督工作中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