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中的新型城乡关系研究

2021-11-24 06:52巩春志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城乡发展

巩春志

(镇赉县纪委廉政教育中心 吉林 镇赉 137300)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打开了中国新时代的大门。在21世纪初,党中央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情况有了鲜明的判断与论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各种不平衡不充分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值得重视。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呈现二元化状态,有着其深刻的时代因素和社会因素。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力主立足现实,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新型城乡关系问题形成的背景分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高速增长之后,回归正常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当前,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基于我国东、中、西部不同的发展步调与状况,呈现出巨大的区域差异,各区域的发展程度和不平衡问题的发展程度差距明显。面对深化中的经济改革,各地区各区域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就是城乡关系问题,而在社会结构面临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亟待深度调整的当下,中国城乡社会发展又呈现出转型激烈、分化严重、流动巨大的三项特征。新型城乡关系问题促使政策制定者亟须深刻把握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规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结构性难题

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过程,即实现中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解决的过程,仅着眼城市发展和经济振兴,并不能带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繁荣,关注城乡关系融合一体的转型过程,推进城市与乡村共生共建,追求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乡村社会经济的振兴和再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改革与建设,补足发展落差,弥合城乡裂隙。通过定量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各类资源要素比例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为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的建设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呈现出不同发展态势的自我运作,造成了各区域自身的不均衡发展。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元素和条件,在东、中、西部地区,因经济基础不同,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和分布情况存在广泛的不均衡分布,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城乡差异巨大,无法实现有效共融,各地区产业结构固化,要素流通不畅,造成区域发展进入瓶颈。而在城乡关系的其他领域,包括城市内部城市人口与输入性流动人口之间也存在各种问题。

三、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方向与路径探讨

1.东部经济发达区的人口融合与土地权益

东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人口流入型地区,城乡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强,城乡居民生活美好。而困扰东部地区城乡关系建设的痛点在于当地人口社会融合和土地增值收益。人口流动一方面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调剂到城市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行业等,加速了城市建设和发展,搞活了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而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流动人口的大量输入,城市中的社会基础服务无法做到面向流动人口的统一覆盖与包容,因此,在东部地区存在的隐患即城市内部出现了新二元结构。而困扰东部地区城乡关系的另外一个要点问题在于高城市化率与人口的巨大输入,使东部地区的土地价值激增,因城市化造成的土地流转过程,缺乏制度化的硬性规定和约束,在制度建设和流转土地后农民利益保护上存在缺漏,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城乡关系的构建。扩大城市包容、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当前东部地区解决城乡关系构建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2.中部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促进

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绕不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展。我国的中部地区是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虽然在城镇化水平上有着出色表现,但因为本身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快速发展反而加剧了对原有问题的暴露。主要表现在因为产业固化流通不足,新兴城市中心对集群城市带动不足,原有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扩大的城镇与新城市集群得不到对应的充足服务支持,房地产开发造城运动的开展虽然加速了城市建设,但基础设施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整体仍显薄弱。但中部地区的发展契机也在这些弱点之中,中心城市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与地位,加强与城市群的互动联系,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带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帮助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的有效对接。基于规模化的城镇发展建设,改善和强化生活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与城市达到标准一致,城乡基础公共服务均等,而在此过程中,对于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能够开放包容、平等互惠。

3.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和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善

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并且区域内的主要生产要素——人口流动性停滞,在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人民生活贫困现象较为严峻。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人口要素为代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上,西部地区流动性差,城乡交互缓慢,相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显得原始而封闭。这种情况下,单一产业发展畸形,在多元化发展的当前,对区域流通需求强烈,闭塞的西部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不足。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突破西部产业单一的问题,精准扶贫攻坚,重点解决人民生活形态改善的问题,尤其是具有典型特点的少老边穷地区,通过政策关注和资源倾斜扶持,予以足够的重视。

4.构建政策体系与实践路径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就是围绕“生存-发展-生活”的主线,从各地区的客观发展情况出发,深入地对所处区域和生存空间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因地制宜地找准各地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发展重点所在,积极客观地制定出具有科学发展观念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搞照搬全收的盲目上马和朝令夕改。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围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政策体系和实施路径的设计建设中,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方面出发,通过行政主导、市场驱动,紧密联系社会,实现城乡发展协同共进,才是当前新型城乡关系发展的理想实现路径。

5.建立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估机制

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对于全面建设的规划和把控,因此,各项工作建立明确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及城乡共荣共生的目标。该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对当地具体城乡空间区域位置关系,以及产业和人口结构特征的基础之上。以东部地区为例,发展较快,城乡差距小,就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而中部地区,更加侧重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步子没有东部那么快,而在西部地区则是对于产业创新引导和基于城乡生计生态建设为主。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特点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开展必要的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时俱进、及时评估与检测的评估机制,进而通过对发展中的有效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中的发展动因,对构建过程中应用的理论和执行过程中的政策体系进行检讨和反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实施。

四、结语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与再塑造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围绕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通过政策路径的设计,基于我国各区域发展实际,寻求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有效突破点。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提供理论和政策上的思路支持。

猜你喜欢
城乡发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城乡社区应当避免“功能悬浮”——从疫情大考中探析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提升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