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凡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6)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高校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要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担负着引导人才政治思想方向的重大使命,虽然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还有很多高校尚未能够正确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部分党员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根深蒂固,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1]领导干部缺乏搞好党建工作的责任和激情,认为只有搞好科研,抓好教学,就能实现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忽略了只有不断提高党建质量才能始终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才能解决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虽然在顶层高度重视,但是落实到二级学院和基层党支部,却层层弱化和虚化,基层党支部为了完成任务流于形式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极端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认识偏差、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一是对于思政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不能深刻领会思政工作的重要内涵和意义,在落实党组织的工作当中,难以强化思想认识,无法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2]二是对于党员的再教育不能及时跟进。部分党员加入党组织之后,忽略了对自身政治素养的再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欠缺,而党组织又没有开展相应的再教育活动,或者忽略了对其再教育,还有的甚至片面地将党组织活动作为“娱乐活动”,冲淡活动本身带来的思想和政治教育,组织活动的核心被娱乐化,为了活动而活动,虚化了组织活动的真正目的,最终造成党组织的思政工作没有实效性,党组织成员政治素养欠缺。
基层的党建队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支部书记又是党员的“领头人”。当前,很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队伍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基层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或者专业老师兼任,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基层经验不足,有些同志身兼数职,事务多,任务重,无暇分身党建工作,对工作力不从心,缺乏热情,创新不足,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3]同时,有些同志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和政治培养,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政治修养不高,这给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制约。有的党务工作者对于党建工作存在思想认识的偏差,觉得党务工作任务繁重,要求高,机械重复,对自身没有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内心存在失落感,对党建工作疲于应付,无法保证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时期背景下,党建活动在坚持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要不断创新形式。目前很多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形式比较单一。一是学习活动往往停留在读文件、学文件上,“课堂”式的统一集中学习是主要形式,这在过去的理论学习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较为传统模式效果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4],单向灌输的模式很难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党员本身也较少意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把理论学习变成应付式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党建活动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很多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往往沿袭传统的固定模式,没有结合时代新特点和网络新平台,也没有深入党员中间了解实际需求,活动开展脱离党员实际,同质化程度高,达不到凝聚党组织成员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党建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不言而喻。[5]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是向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是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当下,西方多元化思潮正在与我们抢夺新一代的年轻人,党的理论成果的输出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加强,这在国家未来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些高校片面地强调“业务”,轻视“政治”,导致学生容易迷失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模糊。高校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组织和队伍上不断加强,夯实党建基础,注重统筹协调,探求工作特色,努力构建“党建有品质、活动有张力、融合促发展”的党建工作体系。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凝聚力量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促进党务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发展,统一思想,以更高政治站位、更高建设标准、更强治理能力,确保党建任务真正落到实处。[6]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是新时代推进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主要抓手,是保证党的战斗力的坚实基础,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的重中之重。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员的政治建设,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的中心工作紧密融合起来,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平台,结合党员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活动。注重普遍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理论水平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完善学习、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以基层党组织为堡垒,以党员干部为先锋,激发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热情,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党建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基层党组织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
1.优化基层党组织队伍配置
很多高校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都是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每日忙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专业教师忙于自身教学课堂的准备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头绪多,任务重,精力不足,无法专注的开展党建活动。[7]高校要不断完善党建工作队伍的用人机制,科学配置党建队伍,坚持定岗、定责的原则,按要求配备专职的党务工作者,拓宽选拔途径,鼓励有能力、政治强的党员投身到党建工作中来,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兼职的支部委员,为党建人才的后续发展做好储备。
2.提升基层党组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以强化责任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党务工作者,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安排在工作中的具体成效。而有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要不就是业务能力不够,要不就是政治素养欠佳。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队伍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党务工作培训,使他们明确工作方向、操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党建队伍的思想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树立先进党建工作单位、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典型,进行经验分享,鼓励党员干部多学、多看、多实践。党员干部不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自我教育来提升专业能力,还可以前往党务培训基地和党性锻炼基地进行实践,最终成为素质硬、专业精的复合型、创新型党建工作者。[8]
3.完善党组织队伍的激励机制
党建工作不是间断性的工作,是一直持续不断的系统性工作,这就需要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党建队伍激励机制,激发党组织成员的内在动力。有些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因为编制或者上升空间的问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队伍结构不稳定,流动性较大。高校要注重激励推动,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逐步提高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的待遇,提供发展平台,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时代的形势变化,基层党组织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活动和学习形式,不断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1.深化内容,确保学习形式多样化
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时,要坚持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广泛学,创造性的学。由单一的读文件、读报纸改为学习引导,增加学习的研讨和互动性,激发党员参与学习的热情,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摸清学习脉络,理清学习体系,融会贯通。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变得更接地气,更加接近党员实际,增强党员的政治认同感,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的入脑入心,使理论学习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融入学校的教育发展事业当中。
2.拓宽途径,提高组织活动创新性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运用多种形式的融媒体已经是党建工作开展的常态。我们要立足各平台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创新型的党建活动,通过渠道的拓展,增加活动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改变传统的互动模式,突出特色,如线上红色网站、优秀影片展演、特色精品项目、红色诗歌创作等,活动内容和主题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既加强了党员间的交流,又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在党员中的号召力。同时可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入到社区、其他党组织或者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的开展,邀请优秀的典型人物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将政治理论、工作实践和服务群众相结合,探索组织活动新途径和新方法,层层递进活动形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载体开展充实而丰富的组织活动,增强活动效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和战斗力。
新时期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新形势的环境背景下,还是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高校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着眼大局,在工作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的实践责任,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圆满地实现培育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