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反思与重构

2021-11-24 06:52:40袁清清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抗疫中学生法治

袁清清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高于一切的。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将“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于抗疫的始终。虽然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灾难面前是脆弱的,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一批批抗疫英雄又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顽强。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疫情是一本最好的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中学课程的内在要求。后疫情时代,抗疫先进事迹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素材,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恰逢其时。

一、生命教育:内涵与意义

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教育方法,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已久。但在后疫情时代的语境下探讨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思考、新路径有着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生命教育的内涵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这次严重的灾害背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的本身,追根溯源也就是对生命的思考。关于生命教育的提法最早是1968年,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其目标与生命本身是相同的:在思想、身体和心智的各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平衡、成熟、高效、幸福与和谐的人。”[2]美国的生命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尤其重视社区及家庭生命教育的作用并将家庭生命教育(family life education)纳入学校教育系统。[3]我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生命教育也有各自的理解。苗杰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原点之所在”[4]。叶澜则是这样认为“教育是点化生命的人间大事”[5]。王科文定义生命教育是“经过特定知识的教育,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对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人生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教育。[6]冯建军提出生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认知、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主题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7]由此可见,虽然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他们都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教育,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是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2.生命教育的意义

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全面发展,要注重生命教育,这一《纲要》把生命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最生动的素材,因此后疫情时代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学生只有从根本上了解生命的来源,才能体会生命的珍贵,才能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才能用心去热爱生活,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让学生体悟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感恩之心,让学生了解生命来之不易,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进而回馈社会,热爱祖国。

二、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入:困难与举措

生命是人类生存的起点,而生命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有很强的可塑性。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中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抗疫先进事迹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地生根。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命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晚,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也没有成立相关的专业管理机构。此外一些学校也忽视生命教育,没有对教师进行定期的生命教育培训。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缺乏科班出身的教师任教,教师对生命教育知之甚少,导致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也有涉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学校缺乏相关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并没有结合时事热点进行生命教育,拘泥于课本,对生命教育的素材挖掘程度不深。生命教育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是教师抵达学生灵魂深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的难得契机,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而教师采取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形式,很难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同感,最终也很难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新冠肺炎疫情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命教育的重构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生命这颗扣子扣好对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抗疫期间我国始终秉持“生命至上”的理念,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2020年9月26日,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各校积极宣传伟大的抗疫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抗疫精神是我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精神力量,同时借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利用抗疫中的先进事迹进行生命教育,学生通过了解抗疫英雄,感悟伟大抗疫精神,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不是一种阶段性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一种终身性教育。我们应该树立大生命教育观,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此外,生命教育应通过搭建专业的教育平台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将各种户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生命教育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同向同行,让积极正确的生命观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到达“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新路径探索

新冠肺炎疫情下,“最美逆行者”是生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借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弘扬抗疫精神,此外通过加强课程平台建设、树立大生命教育观,和促进课程实施等路径深入开展教育,有利于革新生命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1.弘扬抗疫精神

教师的教学应该立足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虽然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但是时代在变化,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新冠肺炎疫情中抗疫英雄先进事迹的生命教育元素,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内容与补充的抗疫先进事迹同频共振。教师备课时应结合当下热点事件进行任务设计。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感人事迹,学生自己收集事迹会加深学生对先进人物的理解,为后期上课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让学生来分享自己收集的抗疫感人事迹,渲染氛围,创造情境,在分享的过程中,中学生由于思维的限制,可能很难从敬畏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引导。除了让学生自己创造情境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如播放抗疫英雄的视频、展示抗疫图片、播放抗疫歌曲等。

2.树立大教育观

很多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不重视生命教育,认为这个与中考不挂钩,不是重点,孩子可以不学,教师可以不教。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生命观指引人的成长,关乎每一个人的发展,我们应该树立大生命教育观。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建立第二课堂,让广大中学生参与到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来。破除唯分数、唯排名的传统教育观念,引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为中学生营造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内外环境,避免中学生厌学、厌世甚至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纵览国内外资讯,中学生自残、自杀等悲惨事件频频发生,既是由家庭道德教育缺陷造成的,又有学校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生命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隐蔽性、长效性,因此应树立大生命教育观。

3.加强课程平台建设

通过搜集发现我国暂时没有生命教育类的专业期刊,大多为生命科学医学类的期刊。专业期刊的建设对生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增设生命教育相关专栏,让科学的生命教育理念推动教师的生命教育。21世纪是网络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建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与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不仅使信息得以流通,还可以推动全社会重视生命教育进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专业部门,引领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不仅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这些课程也都应该融入生命教育。

4.促进课程实施

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虽晚但却发展迅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背景下,更要注重生命教育,推动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教育部门应该深入理解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给予生命教育高度重视,出台生命教育课程方案和考核评估标准,并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实际积极进行生命教育,对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进行考核,真正使生命教育落地生根。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去了解生命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切实践行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知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课程的实施不应拘泥于课堂,应该将显性与隐性的方式结合起来,使显性的生命教育与隐性的生命教育同向同行。

四、结语

生命是人生的起点,生命也可以看作人生的终点,对生命的教育也就是对人自身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是生命教育的催化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对抗病毒过程中,涌现的一批批抗疫英雄,是精神生命教育的生动素材。后疫情时代,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我国生命教育虽起步晚,但只要社会各界予以高度重视、树立大生命教育观、加强课程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实施,以及弘扬抗疫英雄的伟大抗疫精神一定能够使生命教育得到进一步完善,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观,学会承担责任,明确人生目标,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鲜的动力。只有全社会重视生命教育,树立大生命教育观,积极推进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才能使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地生根,在中学生的心中开出绚丽的生命之花。

猜你喜欢
抗疫中学生法治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 03: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