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慧 陈语萱 孙月双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我国古代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主张;西方中世纪大学以培养教皇忠实支持者、阐释宗教教义为责任[1]1;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高等教育机构要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2]。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被赋予了新的责任与使命。
我国古代的大学有两义:一为《礼记》的一个篇名,二为古代教育机构及其制度的统称。[3]74尽管我国古代出现大学一词,却没有任何一所具体的教育机构被冠以大学之名,辟雍、泮宫、国子学、国子监、书院等教育机构都与现在的大学不同,我国古代提及的“大学”概念只存在于古人的学理层面。[3]75现今探讨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西欧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由西欧各地汇聚的学人,他们在落脚的城镇组织自己的团体来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免遭当地权势的压迫和市民的歧视。[4]此后,学人社团发展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并获得了罗马教会的认可,教宗签署并颁发了大学特许令,大学正式取得合法的社会地位,中世纪大学经过数百年的演化,逐渐成为有确定场所的现代学校形式。1810年,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正式起航。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总是在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大学对社会肩负的使命,以及以学术为根基,围绕高深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传承与创新活动[5]的本质却未发生改变。
首先,中世纪大学是由学人聚集起来共同探讨知识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聚集的是学人,其目的是探讨知识,因此大学不是为了谋取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团体[6],而是探索学问、追求真理的组织。其次,大学作为学校的一种,需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大学肩负着传承知识的重任。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其社会作用不断得到彰显,一些大学逐渐变为由国家主办、资助或依法管理的教育机构,办学目的也随着时代的需要发生变化,但大学始终保持知识传承、探索学问、追求真理的本性,集学术性和教育性于一身。
从大学的起源来看,大学是学人聚集、探讨和传递知识的地方,大学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场所。柏林大学之后,大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洪堡认为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创造知识,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作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7]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曾多次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和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蔡元培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追求的知识发生变化,大学研究的内容发生变化,但大学一直是学术研究的中心。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国家、社会给予了大学学术自由的权利,大学接受了社会和国家的资助,大学就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但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下,不同大学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可能是不同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同一所大学所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8]19世纪后,大学的社会责任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科学研究职能为核心的大学对知识的责任[9];第二个阶段是以社会服务职能为核心的大学对社会的责任[10]。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新内容。
在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这无疑是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面对不同背景、需求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我国大学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是人才的世界,我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虽然较高,但缺乏创新精神。[11]如今,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仅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意味着大学不能只传授“死知识”,而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应教给学生探求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和精神,教授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其独立认识世界万物的精神,应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手,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紧跟社会发展不落伍,才能彰显高等教育扩招的意义。因此,大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让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科技更迅速、更多元地发展。
2.利用科研促进学生成“人”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易重数量而轻质量,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道德培育。信息时代使学生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道德不端、学术造假、大学生高智商犯罪等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只有先成“人”,才可以成为“人才”,因此,培养学生成“人”是教育的重点。
许多大学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发展学生的道德,而实践中,可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成“人”。洪堡认为,大学是客观的学问和主观的教养相结合,大学应肩负提倡与追求纯科学和培养学生个性与道德修养两项任务。人本能地要求发展自己的天性,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格,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协作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善性,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因此,大学在培养人才时,可以通过科研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在对“科学”的追求中逐渐完善人格,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
科学研究既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思想之源和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形式和基础。[12]大学入学人员增多,使大学的教学压力增大,此时大学既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要积极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责任。首先,大学研究要走在学术的前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其次,大学的教师不仅要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创新,还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知识研究与创造,帮助学生在科研中成长。最后,大学要培养学生“求真”的科研态度,追求真理,做任何一种研究都要秉持“真”,不弄虚作假,更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责任已不再局限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大学还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承担起社会服务责任。在政治上,大学要承担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舆论引导等责任,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在经济上,大学要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发现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在文化上,大学要承担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责任,肩负起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此外,大学为社会发展服务,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在于大学有能力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科学地预见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13]如今,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加繁重,不仅要向各个领域输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更要主动承担起提供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社会批判与监督、科技推广、知识与理念传播等社会责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大学责任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于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学者众说纷纭,现已有行动说、职能说、政策说、公民说、能力说、社会责任说[1]5各种观点,这些观点有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的社会责任始终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概念界定。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大学在社会的发展中尤为重要,而理论研究是大学发挥其社会责任的基础。因此,应重视大学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立足于时代,不断丰富大学社会责任的内涵,为大学履行何种社会责任、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社会责任的发挥。
国家、社会给予了大学学术自由的权利及资助,大学就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回报国家和社会。在大学的运作过程中,教学和科研都有相应的管理、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教学和科研都能够顺畅运作并得到发展。因此应建立大学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明确大学应承担何种社会责任,规定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并保证大学社会责任履行的质量。此外,由于各高校办学类型、学科侧重点、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各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符合各自发展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使大学的社会责任得到最大的发挥。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学生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互联网+”时代,许多资源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共享,各高校可以通过教学、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教学资源上,各高校可以录制自己优势学科的教学课堂,并公开在平台上与其他高校共享,可以多所学校合作完成某一专业下不同课程的讲授,还可以多所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答疑平台提高课程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在科研资源上,各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大数据库,多所高校共享科研数据,可以邀请某一领域中顶尖的教授利用互联网平台举办学术讲座,还可以多所高校联合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头脑风暴。
大学和社会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大学的社会责任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在这个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责任与使命,同时这也是大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立身于时代之中,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大学的社会责任展开研究,以促进大学发挥社会责任,让大学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