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绿萝
安徽省合肥市长淮新村小学 张昕宇
在妈妈养的许多花草中,我最喜欢绿萝。
虽然开头点题,但既然写到“许多花草”,还是可以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简单介绍两三种,这样更能反衬出“我”对绿萝的喜爱。
绿萝被摆在我家客厅电视背景墙的台面上,远远望去,一片绿色,郁郁葱葱。走近了,你会发现,它还有很长很长的茎,每根茎上都有节和叶子。
茎、节、叶的组合,郁郁葱葱的绿色,所有植物几乎都是如此,没有一点儿奇异之处,让人无法分辨这到底是哪种植物。
今年春天,妈妈打理绿萝时,随手剪了一个节,插在旁边空着的花盆里,对我说:“这盆绿萝就交给你养护了,记得一个星期给它浇一次水哦。”我不喜欢绿萝,心想,交给我就交给我吧,就这一个节插在土里,谁知会不会出芽呢!
“我”为什么不喜欢绿萝?没有交代清楚。
可是,才过一个星期,绿萝不仅生了根,出了芽,还抽出了长长的藤蔓,在春天温暖的阳光下越长越茂盛。
很快就到暑假了,我们一家去草原玩儿了半个多月。回家时,我发现绿萝快死了,心里一阵窃喜。“快给绿萝浇点儿水!”妈妈一进门就催我。我只好极不情愿地、象征性地给绿萝浇了一点儿水。
这时的绿萝是什么样的状态?与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第二天早上,绿萝又活了过来。没几天,它竟然越长越好。
想不到,这不起眼的绿萝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抬头再看绿萝时,发现它原来是那么美丽、可敬。
绿萝“活了过来”,是什么样子?它“越长越好”,好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交待清楚。
结尾有些仓促,如果能把绿萝与草原上的牧民进行对比,更能表现出绿萝的可敬之处。
文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观察不够细致,没有写出绿萝形态上的特色,看上去“千草一面”;
2.缺少对比,不能很好地表现绿萝内在的品质特征。
针对文章存在的问题,小作者可做以下修改:
1.首先,对植物进行细分,调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对植物的根、茎、节、叶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做一个全面、细致的观察;
2.其次,要通过与其他植物或人物的对比,发现所写植物的特征,写出植物的特点,发掘植物的内在品质。
绿萝
安徽省合肥市长淮新村小学 张昕宇
我妈妈养了许多花花草草,有芬芳的茉莉,有可爱的多肉,有艳丽的月季……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最普通不过的绿萝。
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衬托出“我”对绿萝的喜爱。
远远望去,绿萝就像一帘绿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叶子绿得发亮,每片叶子上仿佛都有一个新的颤动的生命。走近观察,你会发现很多藤蔓从茎上抽出来,弯弯曲曲的,像海里的波浪,又像美女的卷发。每根茎长短不一,每隔四五厘米就有一个节,从节上抽出一片片鲜活的心形叶子来。这些节是咖啡色的,成环形套在茎上,就像在公主细长的手指上套上了一个个戒指。我翻开叶子细细看,发现每个节上都长了“肉疙瘩”,有的像一粒米大,有的像山羊的胡须,奇怪的是,这些“肉疙瘩”遇到土就钻了进去。
把绿萝比喻成“绿色的瀑布”,很形象地表现了绿萝这种垂生植物的茂盛。
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绿萝藤蔓“弯曲”的特征。
“抽”“套”“长”“钻”等动词,加上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萝的茎、节、叶的特征。
今年春天,妈妈打理绿萝时,随手剪了一个节,插在旁边空着的花盆里,对一旁的我说:“这盆绿萝就交给你养护了,记得一个星期给它浇一次水哦。”绿萝不像茉莉那样芳香四溢,也不像金桔能结出累累果实,它一年四季蓬着头,我才不喜欢它呢!我心想,交给我就交给我吧,就这一个节插在土里,谁知会不会出芽呢!
增加了“我”不喜欢绿萝的原因,行文更加自然。
可是,才一个星期过去,绿萝不仅生了根,出了芽,还抽出了长长的藤蔓,在春天温暖的阳光下越长越茂盛。
很快就到暑假了,我们一家去草原上玩儿了半个多月。回家时,我发现绿萝的好些叶子都枯黄了,藤蔓也快蔫了。我心里一阵窃喜:总算快死了,我不用记着给它浇水了。“快给绿萝浇点儿水!”我不急,妈妈可急了,一进门就催我。我只好极不情愿地给绿萝浇了一点儿水。
离家半个月,绿萝的叶子枯黄了,藤蔓快蔫了,而“我”却是“极不情愿地”给它浇了一点儿水。绿萝能活过来吗?给读者留下悬念。
第二天早上,绿萝的茎竟然变得饱满起来了,一片片叶子也挺拔着,高昂着头,似乎显得很兴奋。没几天,它又长出了新的嫩绿的叶子,像一只只刚睁开的小眼睛,明亮而透澈。
小作者对“活了过来”的绿萝的描述生动形象,这一幕仿佛出现在读者眼前。
想不到,这不起眼的绿萝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突然想起了草原上那些放牧牛羊的牧民们,他们不正如这绿萝一样吗?我抬头再看绿萝时,发现绿萝原来是那么美丽、可敬。
由绿萝想到草原上的牧民,表现出绿萝顽强的精神。
“升格”后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细腻。小作者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观来描写绿萝,并发挥合理的想象,内容引人入胜,结尾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