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基
(云南能投财务服务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财务共享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可以全面提高财务工作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能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提高经营效率,在现代大型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应用财务共享模式,企业可以较好地满足现阶段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更好地规避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经济风险、税务风险等,提高财务管理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尤其是集团性质企业,运用财务共享模式,可以全面促进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由于规模扩大而提升的运营成本,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现状。财务共享模式进一步发展,对于集团性质企业来说,可以持续减少财务处理成本,提高成本投入和产出比,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但由于财务共享模式是新型管理模式,实际运用时极易受企业发展阶段、内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等影响,存在较强的不可预知性,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进行集中、标准化处理的一种模式。应用财务共享模式能够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立足于市场,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管理需求,对财务处理流程进行规范,对之前的财务基础工作及控制工作进行统一处理,持续提高财务处理效率,促进财务管理升级。与此同时,执行财务共享模式,还可以让企业的财务工作从原来的核算型会计发展成管理会计,有利于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引入财务共享模式,还可以帮助集团性质企业深入发展,可以全面增强企业战略竞争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财务共享模式是现代大型企业集团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提升财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高效健康发展。
现阶段我国企业应用财务共享模式,可以全面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变,完善财务管理的战略制订,明确财务目标,并立足于长远,强调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附加值内容,以便更好地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为其提供重要保证[1]。实施财务共享模式,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的规模化发展,提高财务数据使用效率,统一财务处理内容,以实现财务处理专业化、标准化。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有效实施下,财务人员的配置会变得更加科学,因为财务共享工作职责划分清晰,企业能够结合岗位职责安排相关的财务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基础操作人员。对财务工作者进行分层处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及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进而有效降低成本。
共享模式下的财务人员从以前的普通财务人员转变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人员三个类型。共享财务人员集中办公,处理会计核算、资金收付、报表出具等重复性高且易于标准化的工作;业务财务人员负责公司内部财务与业务结合的工作,对业务给予专业支持,协助业务的高效开展;战略财务人员通常是集团层面的财务人员,也包括一部分下属公司的财务总监等,负责参与制定集团整体战略任务及财务管理的宏观政策,把控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财务战略风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较大,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也至关重要,应准确认识风险并防范风险的发生,相较于利润目标的实现,风险防控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对财务战略风险的防控。产生财务风险通常是因为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或是融资存在问题,导致企业不具备相应的偿债能力,这也进一步减少了投资人员的效益。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多方面内容,如筹资风险及资金回收风险等。
财务共享模式在各个行业中都有所普及,同时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管理应在满足其具体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出财务管理的作用。财务共享模式不管是财务信息获取,还是财务信息分析,都朝着简便化发展,利用财务共享平台,可以实时共享数据信息,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从而帮助企业开展科学决策,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引导。同时,在财务信息管理过程中,引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及核算的精确度。另外,随着大数据的深入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数据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用财务共享模式能进一步提高数据利用率,从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发展中的难题。因此,如何在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合理应用财务共享模式,是企业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难度。科学应用财务共享模式,不但能促进财务管理的有序开展,全面激发其工作动力,还能把重复性的工作上传至财务共享中心开展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开展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对有关工作者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健全财务体系,确保企业的信息交流有效。因此,文章对财务共享的风险点进行分析。
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不仅意味着财务部门组织结构的改变,也意味着工作内容和工作思路发生转变,同时各类财务人员的工作侧重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战略财务人员和业务财务人员将从具体的财务核算工作中解脱,与公司各部门配合,因此应提升全局思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如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将很难适应新的角色,进而阻碍公司发展;共享财务人员将在财务核算领域深耕细作,完善自己的财务基础知识,参与全面财务核算工作,如不能及时掌握集团公司涉及的各业务领域的财务核算知识、相关财经法规等,将无法胜任其工作,容易出现基础信息核算错误等情况,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不能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原财务工作者往往只关注自身的岗位职责,把控某流程固定环节,极易出现思维僵化现象,对新事物敏感度低,不能有效结合具体状况,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财务共享模式,无法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2]。
运用财务共享模式,势必要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将原来的财务人员进行分层调动,重新安排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对于全国性分布的集团性企业来说,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可能导致其财务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调整和流动。财务人员不仅需要调整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甚至需要调整工作地点,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城市,重新安排生活,这将引起财务人员的不适心理,可能出现部分不能适应调整的人员无法胜任岗位,进而辞职等情况。人员的调整和流失,组织结构的不稳定,将在一定时间内对整体财务工作造成影响,引发财务风险,甚至可能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运用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企业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集中化、标准化处理,实现了财务统一管控的财务共享模式,加强了集团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升了财务处理效率。但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会使企业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各项财务工作都要在信息平台上完成,数据之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若出现信息储存安全风险,出现信息泄露、信息系统设置错误等情况,都将造成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风险,给企业经营造成巨大不利影响。随着企业数据的全面信息化处理,企业内部信息遭受网络攻击或窃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现阶段,一些企业运用了财务共享模式,但尚未构建相应的信息安全机制,特别是还未落实专业信息人才的引进工作,没有构建信息系统维护制度,导致数据泄露,使得财务信息处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共享中心承担了大量的内控审核工作,如票据审核、附件规范性审核、审批流完整性审核等,如工作人员出现审核疏忽或系统出现漏洞等,将造成大范围的差错,引发系统风险。另外,一些管理者并不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对风险防控缺乏认知,甚至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构建内控体系并不能创造可观的效益。这些观念或漏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更好地发展,甚至还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在运用财务共享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科学规划财务人员晋升通道,合理启用竞争机制、考核机制、轮岗机制、业务培训等,全面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尽可能发挥财务共享模式的价值[3]。对于人员的全面调整和安排,企业应贯彻职位与能力相适应的原则,结合财务工作者的能力,科学安排有关的工作岗位,防止人岗不匹配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纰漏。财务新手对企业的业务状况缺乏一定的了解,企业应对这类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当其掌握相关的工作流程后,再让他们到财务共享中心开展工作。强化业务培训,应对财务共享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基础知识、财经法规、公司统一管控制度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了解财经制度的要求、企业的内控管理要求,以及财务核算工作需重点关注的内容等,使其明确现阶段企业发展的方向,以便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调整工作,确保工作内容同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运用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考核,若财务工作者没能达到财务共享中心的标准,就应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比如安排轮岗外派,使其掌握企业现阶段的业务情况,进一步促进相关工作人员了解企业现阶段业务发展情况。运用激励机制,如绩效奖励制度、晋升制度等,调动财务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成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财务共享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会使内部财务工作产生职位分化问题,一些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工作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将产生升职的诉求,科学设置职务晋升通道,同时构建专门的激励机制,为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相应的奖励,以便更好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第一,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模式,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集中大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对企业集团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梳理、更新、完善,以便满足财务共享模式的管理需求,匹配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财务组织架构的调整须满足财务共享模式的需求,如新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网络技术的运用、配套的前端业务系统的开发运用、后端财务分析系统的开发运用等,只有全面整合各方面技术资源手段,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率,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数据的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
第二,完善审计部门职能。应利用定期的内部审计,形成内部审计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失误现象[4]。内部审计工作不但要从业务层面进行,还要关注信息系统方面出现的系统风险,不但要健全相关的信息技术管控,还应完善部门职能职责管控,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权限管理,全面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并在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时,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以便更好地监督资金变动状况。如果资金变动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应开展专门的跟踪处理,若是发现问题,须交给专人处理,开展有关的责任追究工作。
第三,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企业管理者要对内控的作用及意义有全面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工作中没有认识到内控体系的意义,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并未建立健全内控体系。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大内控管理力度,同时,应当不断革新思想,使所有部门以及员工都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特征,在不同部门彼此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可行、有效的内控体系,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财务共享中心为整个企业集团提供服务,财务工作本身兼顾部分监督和内控管理职责,可以从集团层面制定统一的内控制度,由财务管理中心在单据审核的过程中关注内控执行情况,承担部分内控监督职责,减小内控风险,实现企业健康发展[5]。
第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规避风险。财务共享模式基于信息系统构建,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规避风险。如将业务模式标准化,降低不同人员理解不一致而造成的处理风险;将业务流程智能化,降低人工成本上升的风险;将前端业务单据数据格式化,降低人工采集数据失误的风险;将前端信息采集系统人性化,缓解使用人员对信息系统不熟悉而引发的抵触情绪,即降低服务风险。总之,合理引入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更好地规避风险。
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基于财务精细化管理标准,企业应持续加强财务控制工作,确保财务管理效率持续提高。但是在财务共享模式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仍面临一系列风险,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加强重视,有效落实改革工作,尤其是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下,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对财务共享模式进行创新优化,从而增强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