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璐瑶
(贵州高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构成单位。进入新时代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国有企业应坚定地朝着国家宏观发展的目标前行,明确面对的具体困境,化艰难为动力,助力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国有企业管理者需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知晓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其系统性与合理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集合,通过对国企改革现状的理解与认知形成对相关制度的认识,良好的意识形态能够确保国企改革制度的顺利建立与实施。国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命脉,因此国家一直努力强化国企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此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将国有企业按照民营的方式转为申报企业登记,在思想层面有两个障碍。一是对公有经济的数量和体量的认识。国企改革造成了“公”与“私”意识的矛盾[1]。人们传统思想中对“公”与“私”的认识制约了企业管理体制的自主创新,成为推动改革的巨大思想阻力。二是对需求侧改革的理解。在某些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放缓,一个关键因素是部分地区或企业涉及需求侧改革,影响改革的顺利运行,导致制度的实施出现桎梏与阻塞。国企改革意识形态的滞后阻碍了人们对制度的正确认识,导致创新改革制度难以有序实施。并且,国企改革前的“一大两股”所有制结构的产生是我国自古以来追求的平均文化导致的。国企从效果的角度进行改革创新,强调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实现资源升级,势必会危害公平正义,造成税制失衡和两极分化,从而遭到一些地区的反对和阻挠。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打破旧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制度。这首先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改变,一些旧的思想是民族固有的,其变化相对缓慢。旧的意识形态仍然危害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国企改革的有序推进。滞后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的思维方式破坏了国企改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成为国企改革过程中的深层观念阻力,导致法规和制度的变化呈渐进式变化,推动改革创新的对策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除了思想工作的危害外,思想约束是国企改革进程中影响程度较大的制约因素。国企的改革创新带来了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新制度既是对上一阶段制度的改进与继承,也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形势进行了创新与升级,但是在内部管理制度变革的过程中,部分国企管理人员往往缺乏正确认识,未能充分考虑到管理制度改进对国企其他工作产生的影响,所以未能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革,阻碍了国企的发展。在对国企发展的思想认识上,以及对管理改革的思想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未能充分顺应内部制度的改革,对相应的工作进行改进,导致国企的改革工作受到制约。国企改革的初期阶段,为顺利推动新旧制度的转换衔接,确保改革工作能够如期开展,国企开始转变外部经济运行方式,在不改变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放权,盈利的规则也改变了。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集体利益的影响,国企的改革创新深陷这种不利的境地中,国企改革工作的开展难以继续。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后,国有企业才真正破除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成功步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时代。并且,我国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所用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来自政府,国企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水平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选择方式可能危及中后期的方向选择。因此,国有控股成为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式[2]。
新规制经济理论认为,新规制分配后,会出现与制度分配关系密切的利益群体,但这部分群体更注重自身所获利益是否满足预期,社会责任感较弱,但追求完美的观念在时代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更高。并且,一旦新规制中存在不利于这部分群体获利的改革内容,他们就会运用各种手段阻挠新规制的贯彻与落实。国企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困难与阻碍,商业利益受损也难免。无论是新投资主体的注入,还是结构改变下权利的再分配,都存在影响这部分群体利益的危机,为防患于未然,部分人会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全力对改革进行阻挠。一是企业职业经理人。实行责任制加强了对券商的管控,经济市场中缺乏专业性、监管效能强的职业经理人。随着改革的深入,由于企业投资手段的不断变化与股权的稀释,且职业经理人岗位职能的分权化,职业经理人难以有效掌控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二是垄断性国有企业的职工。垄断性国有企业通过行业优势等其他优势条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地位一直在波动。三是一般国有企业员工,通常是一些潜在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改革遇到了僵化的会计控制,部分工人不得不下岗。总的来说,逐步改革和创新产生了许多利益集团,这部分群体依靠旧规则稳定自身的利益,成为制约国企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的改革创新是一种非帕累托转型,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在不影响利益集团的情况下为企业注入活力[3]。要肃清此类障碍,必须从根源上解决,从思想意识及利益两方面入手,保障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在中国,国企的部分行为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可以说规章制度对于国企成员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新规章制度实施的方式与渠道并不是完全先进的。长期以来,国企进行改革主要是为改善现阶段的经营结构,使其更适应当前的经济市场形势,但大多缺乏科学系统的制度落实计划与执行方针。国家减轻对国企经营管理的干预,鼓励国企根据市场竞争环境与战略发展目标进行自主发展建设,产生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因为部分地区与企业的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不具备自主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我国整体改革进程。并且,部分政府的限制性政策也会阻碍国企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如金融机构制度、市场需求、自然环境监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导致改革初期很多国企的改革创新只流于表面,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与经营结构的转型。当前是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只进行浅层次的制度改革与管理结构的转型创新难以获得显著效果,必须在机制上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
财务视角下我国国有企业要实现顺利改革,可以从确立国有企业的特色和经营目标、开展产权期多元化改革创新、转变行政体制、破除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性障碍、积极组建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确立国有企业的特色和经营目标是促进国企开展核心业务的根本要素,持续采取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发展经营模式,与经济市场接轨。企业作为一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部门,其最本质的目的就是通过产品或服务获取经济效益。企业和销售市场属于同一个资源配置系统,也可以相互替代。企业经营中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外部经济的内部化促使企业员工的制造和管理更加高效。这一基本理论表明,企业是销售市场的替代品。国有企业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方式,既是生产经营企业,又是政治企业,必须保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总目标,实现国家要求的社会发展目标与自身的经营目标。现阶段国企改革制度的深入贯彻与落实,改变了国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特点与社会职能,成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虽然国企与其他经济体制的企业一样,最终目标都是提升盈利能力与经济效益,但结合实际来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企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难以实现。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理念,减少政府参与,实现国有企业与外部市场的直接对接,明确企业的发展优势,确保自身的经营目标与自身的发展一致。总之,国有企业更加注重社会总体发展目标、经济总体发展目标。也正因如此,国有企业无法确立高效优化控制的总体目标,国有企业的个体行为缺乏销售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重新激活国有企业作为宏观经济主体的影响力,使其转变为高效经营企业,积极开发市场,满足自身需求[4]。
开展产权期多元化改革创新要求以改革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具体完成方式建设国有资产产权期。国有企业划归为与非国有企业无法区分的法人代表来体现。当代企业理论中的企业是为提升经济效益而创建的,并且自创建以来就拥有“清晰的产权”,企业进行产权交易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产权期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虽然按照平等注册的原则,都以追求完善、高效、优化控制为总体目标,但是经理人责任主体的难以落实,使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的管理职权界定模糊,弱化了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的效果。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家和政府投资,但未明确地方政府对国企中资产的使用权,这种国有股份制改革给国有企业带来了非专有产权、财政局限制性、政府和企业不歧视等弊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由国家控股的混合制改革企业,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国有企业转变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此种转变也是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的具体反应,产权多元不仅能从多角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而且能够发挥相互制约的作用,改变以往因政府参与过多,限制国有企业发展的情况。
政府部门有国有资产的使用权,对国有企业投入资金是为了促进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若国企的经营发展成果与政府为其设定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相符合,政府部门自然会追求社会发展的收益最大化;如果经济发展的收益与社会权利不一致,在自身利益和当权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政府会更注重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经营目标。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复杂性与管理权限的广泛性也会加重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矛盾,从而出现专业人才缺乏、内部人员操纵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虽然会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运营资金和优惠政策,但政府的过度干预也会影响企业的自主性改革与创新,从而影响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无法转型的规则和制度障碍,也是当下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今后推进国企改革制度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关键。重点处理好政府部门的双向责任,将政府部门作为国有资产处置使用者并与其经济发展责任相分离,确保其履行好公共服务项目的职能。
根据新规制经济理论,规则的演进主要包括初级和二级行动队。其中,初级和中级行动队是规则演进的提供者和开拓者,而二级行动队是规则的制定者。作为制度演进的引领者,有两大集团企业共同推动规章制度的变革。在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全过程中,在新规则产生的预期收益率超过实际收益率时,将全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自主发展与建设,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与盈利能力。但由于政府有国有资产的使用权,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完成国家赋予的社会发展目标与资本增值的经营目标。中央政府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利益主体,在机制演进初期可以确保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作为次级线圈动作集团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协助初级和中级动作主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并参与了初始收益分配的全过程。现阶段,需大力培养专业、优秀的企业家,使其成为促进改革顺利推进、优化经营管理结构、获取规则变革净收益的关键行动人才,组建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积极变革规则诱导能量,使销售市场的监管与强制性规章制度的变化紧密结合,促进国企体制改革持续高效推进。
国有企业的改革任重道远,它需要全体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齐心协力、砥砺前行,用铁一般的纪律和大无畏的勇气面对与克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化困难为动力,使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得以圆满实现。国有企业应坚持自身独有的特色与经营方式,开展多元化改革,创新利用体制转变、利用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改革注入强劲力量,从根本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