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琪
范仲淹曾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朱熹也夸赞道“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郭沫若更是直言“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横跨福建、江西两省,保护面积1001.41平方公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拥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到87.86%……这就是武夷山国家公园。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变质岩系、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公园各处,形成了武夷山独有的地形。
在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武夷山东坡舒缓,西坡陡峻、断崖显著的地貌类型得到了诗人“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的赞叹。
以峰峦重叠,险峻多姿的地势为世人所熟知的武夷山有着众多走向纵横的山脉,其直交或斜交形成的垭口古称“关”“隘”“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气温均匀、温和湿润的四季特点更为武夷山丰富的植被资源提供了天然的“培养皿”。
地处中亚热带,坐落于东经117°24′至117°59′与北纬27°31′至27°55′之间,总体年均气温约17℃至19℃的气温为武夷山孕育出了各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共计2799种。此外,已记录的239种藻类、503种真菌和100种地衣更为武夷山“东南生物宝库”的美誉锦上添花。
随着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的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物多样性逐年丰富,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各项指标均达国家一级优标准。
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
丹霞奇观、群山竞秀、岩茶岩韵……藏在大山深处的还有鲜有人知的稀有动物。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地貌复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新发现的雨神角蟾更是刷新了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的新纪录。
经初步统计,武夷山国家公园共记录野生脊椎动物558种,包括哺乳类79种、鸟类302种、爬行类80种、两栖类35种、鱼类62种,占福建省野生脊椎动物的33.27%。此外,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现已整理鉴定出昆虫31目599科6849种,约占中国昆虫种数的20%。
“我们通过坚持生态优先,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建设智慧国家公园管理平台,建立集功能展示、预报预警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生态资源管理体系,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说道。
生态保护,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永恒主题。自2016年6月被列入中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试点任务,还实现了“三个得到”,即国家公园理念得到传播、国家公园文化得到传承和国家公园价值得到彰显。
为了提升保护力度,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了管护机制,将部分区域的生态资源管护委托第三方,引进社会服务,充实巡护队伍。同时,公园在重点保护区域增设了无人机巡护系统,形成“天罗地网”,全天候无死角地守护国家公园的碧水青山。
今年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全面启动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由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实施,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技术支撑和具体实施,以进一步摸清生物资源本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现如今,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成为了人们美好生活的支撑点,更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清新福建、绿色武夷”。武夷山国家公园从一张旅游名片,摇身一变成为了全民共享的生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