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祥鹏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新河镇经管统计审计服务中心 山东青岛 266715
实践证明,在发展农村农业经济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农业环境质量很容易受到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要素及管理方案的影响。伴随着国家农业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对于农业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也发生明显改变,迫切希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及环境优势,促进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与长远性。格日乐[1]结合当前国内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固有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必须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坚持走资源友好型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优势,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化奠定良好基础。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不同管理理念下的农业生产对农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分析,以有效促进中国农业生产转型,从而达到提升农业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遭受多年战火洗礼过后,中国社会一片狼藉,可谓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人们常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生产就以追求农业增长为主要目的,在此管理理念下,就不得不通过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应用保证粮食增产,但过多化学品的应用,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经济,但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伤害却是不可逆的。
表面上看,化学药品与农业经济并没有多大联系,但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化肥、农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从而有效保证粮食高产产量,可以说,这些化学品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农业经济,保障了粮食供给。
农业的高效生产离不开化学品的投入,但滥用化学品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污染,农业污染具有非点源性特性,随机性较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较长,难于防治。例如,因农业污染造成的水环境问题使得人们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合作机制将农业生产专项资金、生产技术及农用机械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优化。首先,合作社专业化管理模式可使农业生产形成规模,还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了便利,对于一些小型农户而言,可适度减少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率,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妥善解决了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生产方式,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及农业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对各种入社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查,积极推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整体发展;另外,合作社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模式推行,对高污染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量进行了合理控制,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指标[2]。
过去,由于农业市场经济要素不够完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农业经济水平不高,但通过农业土地流转的推行,可作出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较大规模农地产生了“规模经济”。理论上,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可能是规模报酬递增或是货币原因。如果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在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及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规模报酬递增会产生规模经济现象[3]。除此以外,货币原因也可能产生规模经济,例如管理成本下降、原材料大量采购的优惠、、信贷支持等。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些学者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变化,农田经营面积的扩大和非生产区的改革处于前者;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利益,如公共设施、生产设备、生产规模及产业联系都属于后者。某些投入的不可分割性,例如灌溉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等,会带来农地规模报酬递增,这可以视为内部规模经济。
农业土地流转对环境的影响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土地流转对农业环境的特定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农业土地流转导致的作物结构变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氮素环境风险,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整体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2)农业土地流转对农户环境相关技术采用的影响。农业土地流转虽增加了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但农用塑料薄膜和农用柴油的消耗却减少了。此外,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其生态影响在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3)农业土地流转对宏观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土地经流转后,环境压力逐步减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4]。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妥善解决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间的矛盾,希望通过一种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的运用,在提升农业经济水平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三种不同管理模式对农业经济及环境带来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分析,为加快农业发展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