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锴
镇平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河南南阳 474250
翡翠是玉石的一种,翡翠主要是由硬玉或绿辉石、钠铬辉石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1]。随着国家对珠宝玉石真假的关注度逐渐提升,自2012年以来,我国翡翠市场在贸易交易方面其规模已经有一定的恢复,翡翠作为收藏品的一种,对于翡翠的鉴定也再次引起行业的重视,假冒伪劣的翡翠数量越来越多,造假手段花样翻新,在此影响下,应加强对翡翠鉴定的技术研究,以确保投资方的投资和消费者所购产品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翡翠,别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纤维状集合体,玉的一种,半透明至不透明或极少透明。珠宝玉石市场上的翡翠常见的颜色是白色,还包括无色和绿色等颜色,这些颜色都会以深浅不一形式存在,一般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状态,目前市场上的翡翠很少有透明的。在翡翠行业中,翡翠的透明度通常称为“水头”,翡翠成分越单一,矿物颗粒就会越细,结构连接也就更加紧密,而透明度和光泽度也会更好。大多数天然翡翠并没有荧光,一些翡翠会出现弱绿色,白色或黄色荧光[2]。
A货:指天然颜色的翡翠,包括未经任何人工处理或只经过正当的加工处理,其颜色和质地基本上都保留着天然状态的翡翠。A货也是人们所说的真货。
B货:指经过漂白一注胶处理的翡翠,即是一些底色带有黄、褐、灰等脏色,经过用酸液浸泡漂白底色后,再注入胶水充填固化处理的翡翠。其颜色和透明度得到很大改善,但内部结构受到严重破坏。翡翠除了但只有A货才是天然的翡翠。
C货:主要指染色翡翠。其颜色是人工注入的染料形成的,一般不稳定,易褪色。
B+C货:指既经过了B货处理,同进又加入了有色物质,具有B货和C货双重特点的人工处理翡翠。
D货:指材料本身不是翡翠而冒充翡翠。有的是玻璃,毫无价值,有的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玉或石英,由于翡翠的价值更高而仿冒翡翠,这些都称为翡翠的D货。普通玉石冒充的翡翠,一是硬度低,二是密度小、光泽较弱。绿色玻璃及绿色塑料作成的替代品大部分颜色发呆难看,光泽很弱。相对密度很轻,硬度低,无凉感。
观察有没杂质:由于翡翠在大自然中形成,如果是A货免不了存在一些杂质,如黑色、黄色或灰色体,而处理过的B货杂质很少,因为被强酸腐蚀掉了。
看色根:所谓色根,是指在翡翠饰品中,有一点或一细条略深一些的绿,这些颜色略深一些的绿色逐渐过渡成为相对较浅的绿称为色根。天然翡翠A货颜色与底配合自然大方,绿色像树根或团片状分布,轮廓分明、清楚。处理过的B货翡翠色根模糊,不清楚,色与底之间像国画那样糊糊涂涂,显斑点、黑点或碎块状漂浮。大多数在灰白或豆青地上显示这种绿。
看光泽:A货一般为强玻璃光泽。B货的光泽暗淡,一般看上去为蜡光或树脂光泽,表面与浅部较为通透,越往内部越变得混浊不清。
看表面:用高倍放大镜看,A货表面光滑细腻,可见不同矿物颗粒因硬度差异在表面呈现有细微凹凸和颗粒交接纹。质地较差的A货,因抛光不良而引起的沟纹通常只会出现在局部位置,特别是不易抛光的凹处。B货表面杂乱无章,线条弯直不一,呈现蛛网状、树枝状沟纹,表面因硬度差异,出现桔皮状构造。处理较强的B货,表面有龟裂状。
看翠性:所谓翠性是一种纤维晶体与斑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结构,可见星点状、针状或片状闪光面,又称苍蝇翅,这是翡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是鉴定真假翡翠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A货翠性明显。B货在处理过程中遭到破坏而翠性模糊,但是,如果酸处理的程度轻微时,翠性也照样看得出,而且很明显。
看颜色: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是C货加色加得很巧妙,无色的地方不加,而在有色的地方加浓,造成假象,很容易使人上当受骗;二是看第一眼的感觉。人工着色毕竟与大自然的颜色不一样。如果你第一眼看上去,翡翠的颜色不自然就要引起注意。
触感。天然翡翠A货触摸感为冰凉的玻璃质感。而处理后的翡翠B、C货,触摸上去有油腻感。
听声。当天然翡翠A货与A货碰撞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并伴有回音。B货相互之间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显得沉闷。
颜色:尽管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仍为原生色,但经过酸性溶液的浸泡,B货的颜色常显得过于鲜艳、不自然、漂浮无力、缺乏层次感,并常有胶质感,呈树脂或蜡状光泽。B货的质地常显得不够细腻,翠性不明显,敲击声音沉闷,不够清脆。
光泽:天然翡翠:玻璃光泽。B货翡翠:常呈现树脂光泽,光泽变弱。
表面特征(酸蚀网纹):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由于充填物与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别较大,低硬度的胶容易被抛磨,在原生的裂隙处呈较明显的凹沟,充填物明显低于两边,许多绺裂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沟渠”。较大的“沟渠”中可见胶结物或残留气泡。近期加工技术较好的漂白加充填处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无上述现象,须更加仔细地观察和测定。
显微镜观察:由于有部分物质带进带出,在表面及内部沿矿物晶体间形成溶蚀,产生内部的连通式裂隙。可见B货中矿物晶体的形态和排列方式被破坏,结构松散,晶粒破碎,边界模糊,颗粒排列失去方向性和连续性等。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见内部纵横交织的裂隙。反射光下观察B货表面,常可见到大量蜘蛛网状的溶蚀糙面或龟裂纹。
重液法:A货的比重一般为3.34。B货因受酸浸蚀和注入了较轻的胶使比重减小,一般在3.32以下。在比重为3.33的二碘甲烷重液中,一般A货下沉,B货上浮。
紫外荧光:A货在紫外线下一般无明显荧光反应。B货在紫外线下常有荧光反应,与注胶材料的性质有关,一般呈弱~强的蓝白一黄绿色荧光。
红外吸收光谱:为鉴别A、B货最有效的方法。据GIA研究资料,A货与B货的红外光谱区别,主要在2800-3200cm-1范围内,A货无吸收峰,而B货有一组特征吸收峰。B货的特征吸收谱表明有高聚化合物存在,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会因材料不同而有差异。
密度、折射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多数密度、折射率略低。密度为3.00-3.43g/cm,折射率为1.65左右(点测)。但是由于翡翠的矿物组成复杂,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为参考数据,通常不能作为判定翡翠是否经过充填的依据。
各种染色翡翠统称C货,最常见的是染成绿色。染绿翡翠的鉴别方法及特征:外观颜色常显得过于浓厚,色泽呆滞,邪而不正,绿中微黄或蓝,易褪色。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呈暗红-粉红色,但也有些不变色。放大观察,可见染色翡翠内的裂隙和晶隙中有染料存在,呈网脉状分布。用分光镜观察,染绿翡翠在吸收光谱红区有一条从630-670nm以上的宽吸收带,而天然绿色翡翠一般在红区630、650、690nm出现三条阶梯状吸收线。
必要时用点酸法测试,在玉件背面不显眼部位,用牙签滴一小滴盐酸或硝酸,几分钟后用棉签擦之,褪色或掉色者即为染色品。
D货指材料本身不是翡翠而冒充翡翠。有的是玻璃,毫无价值,有的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玉或石英,由于翡翠的价值更高而仿冒翡翠,这些都称为翡翠的D货。普通玉石冒充的翡翠,一是硬度低,二是密度小、光泽较弱。绿色玻璃及绿色塑料作成的替代品大部分颜色发呆难看,光泽很弱。相对密度很轻,硬度低,无凉感。
D货种类:玻璃、岫玉、钙铝镏石、绿玉髓、东陵石、独山玉、马来玉。
鉴别依据:翠性、结晶形状、包裹体、颜色。
检测方法:硬度、密度、折光率。
由于目前珠宝玉器市场常会出现假冒伪劣的珠宝玉器出现,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珠宝玉器的质量,就应该加强对玉器的鉴定。一些学者提出了使用经验评估方法作为补救的办法,但是考虑到珠宝玉石中翡翠鉴定从业人员的数量相对有限,使用这种方法对翡翠鉴定比较困难,另外,我国各种标准翡翠交易市场的标准都是具有非强制性特性的,在翡翠市场较为混淆的情况下,可以发现,翡翠的价值就是在于翡翠具有长期保持价值的特点,随着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影响下,翡翠市场会具有很大升值空间[3]。
综上所述,通过对珠宝首饰中翡翠的鉴定分析可以得出,翡翠是一种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珠宝玉石,翡翠A货,B货,C货和D货,其中A货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随着目前珠宝玉石市场逐渐混乱,各种假冒伪劣的珠宝玉石层出不穷,极大程度地扰乱了珠宝市场的进步,因此,应加强对珠宝玉石中翡翠的鉴定分析,这样可以确保翡翠在市场的真实性,从而为翡翠在市场的流动提供一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