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河南省永城市委党校 河南商丘 476600
经济伦理从伦理学角度探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是否具有伦理合理性,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思想支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怎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创新和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阐释,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包含着深刻的伦理目的。他从经济活动的细胞——商品出发,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科学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道德性”,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远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在此批判基础上,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分析,找到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由之路, 即通过自觉的社会化大生产, 达到由现实向未来的飞跃。他认为,只有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经济与伦理的分裂和对立。我国因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伦理应该有较高的道德追求,要对经济发展进行价值目标的设定和修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立场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深刻分析,形成的既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又对经济行为进行较高道德设定的伦理精神,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同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经济活动中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和目的性,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的艰辛奋斗。我们在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到生活有所收获。同时还要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现在又开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自然为我们提供场所和原材料。虽然我们认为人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但也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一个必然的前提,就是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这是经济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发展不是只满足这一代人的需要而置子孙后代于不顾,我们要走的应该是一条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经济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自然生态中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进行了深邃思考,逐步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表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生态环境比经济发展还要重要,因为绿水青山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效益。“两山”理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同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
经济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义利之辩”,即经济和伦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的“义”是指,中国在不断发展强大的同时,也希望世界各国尤其是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够共同发展。“利”则指的是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中,我们严格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互惠互利原则,不搞打压排挤,努力实现双赢共赢;出于国际道义,我们要对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伸出援手,有时甚至要先义后利、舍利取义。正是因为在国际交往中秉持了正确的义利观,中国得到了国际范围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为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较高的道德追求,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经济发展的目的、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关系都给出了科学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