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
二十一冶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白银 730900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科学的建筑住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生态建筑理论始终秉持这一原则,通过实现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环境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建筑结构以及住宅生态环境的合理性优化。通过住宅建筑设计中运用的生态建筑理念,能够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生态建筑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建筑设计工作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的审美要求以及对“家”的舒适性偏好来开展,将“人性化”体现在设计思路中,在保证建筑单体生态美、环保适宜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心理层面上的喜好[1]。
生态和谐准则是在建筑设计中高度重视生态建筑理念的运用,将待设计建筑物和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评价,通过布局、朝向、色调的选择,实现建筑的实用、美观、协调和环保。外观造型和外立面颜色是建筑设计中实现环境和谐性需首要考虑的因素:外立面造型要根据周围环境和文化底蕴进行合理选择,颜色要体现环境要素和城市发展的特点,使生态美得到提高。
节能是指设计选材、工艺技术以及建筑使用全过程的能源节约,其在施工中的体现包括提升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材料等,而在使用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自然风和光照的充分利用,有效降低调节温度和采光所消耗的能源。环保指的是设计方案的环境友好,如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轻污染高效率的施工技术在实践中的选用等,均可减轻项目实施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实现项目的“环保”。
(1)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即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形态又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自然形态分为有机自然形态和无机自然形态。所谓有机形态,即具有运动动势与起伏变化的形态,如在天空中飞翔的鸟的形态、含苞待放的花朵形态等;无机形态即相对静止的形态。面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形态,设计师从未停止对将自然形态与建筑相结合的探索,他们尝试剖析自然形态,使其为自己的设计服务。
(2)应用自然形态的历史渊源。第一,古时,先民直接提取自然形态进行再设计,这一阶段主要是将自然形态作为装饰,将其嵌入建筑。如,故宫的大殿上有龙凤形象的支柱,屋顶上还有一个个屋脊兽。第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倡导使用自然形态的主要有工艺美术家和新艺术主义艺术家。这一时期,人们重视提炼并简化具象形态。如,新艺术作品中的主体是起伏变化的曲线,其中缠绕的藤蔓备受人们喜爱,整体形态也相对复杂,凸显出自然的特点。第三,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下,生态设计变得异常重要,基于这种情况,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观点又有了新的意义,简约主义接踵而至。为了顺应生态设计的发展潮流,设计师会在简约主义中融入自然形态,将自然形态抽象成线、面等,我国的国家体育馆“鸟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先将模块化概念投入实践的便是Habitat67,其包括了158个像积木一样相互堆砌的住宅,设计师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建造出12层高的综合住宅楼,相互叠加创造出的面,造就了每户住户的阳台。在这之后,我国的新方舟宾馆同样以模块化的方式横空出世,搭建整体建筑仅用了46小时,装修也仅用时90小时,不禁让人惊叹不已[2]。显而易见,在模块化的角度下,建筑对于设计与生态都显得更加友好。
(1)保温设计。在保温设计方面,首先要根据地区长年气候的变化情况,对保温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充分考虑,如在北方较寒冷地区,可以将苯板应用在外墙设计上,此种材料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可将室内空气热量向外环境的传递显著降低,达到高效保温的目的;其次要结合地块的形态,科学合理的选择房间朝向:尽可能选择坐北朝南的布局,避免坐西朝东或坐东朝西而出现室内温度升降过快,不利于节能环保的情况。
(2)节水设计。节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结合。建筑群的绿化配套设施应充分利用海绵设计:雨水利用海绵结构实现区域内的暂时储存,存储的水在干旱日可用于路面清洗、绿化灌溉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途,此种设计可明显减少自来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建筑群内部的节水要求。
(3)采光与遮阳规划设计。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季节、各个时间段的光照变化情况,根据建筑在不同时间范围的光照需求,进行采光功能的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夏季光照强度较高,需要实现大面积的遮阳功能,而冬季光照强度较低,则需实现大面积的采光功能。根据不同的光照需求,设计人员还需充分结合建筑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对住宅建筑的地理布局、整体结构以及建筑的外形进行精准计算,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日常的光照需求[3]。
在小城市的建设当中,生态观念相对缺乏,随着环境开发与建设的不相适应,造成环境质量的衰退,破坏了生态平衡。科学地应用生态建筑理论,能够有效提升建设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使用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的不必要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