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灰飞虱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灾变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21-11-23 23:52李志强孙富余
北方水稻 2021年4期
关键词:飞虱叶枯病条纹

李志强,孙富余*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 110161)

灰飞虱, 学名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属同翅目、 飞虱科, 几乎遍及我国所有水稻种植区,是取食为害水稻的重大农业害虫。 其成虫、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 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后期为害稻穗,稻穗被刺吸后影响灌浆,空瘪率增加;另外,灰飞虱产生的排泄物是一种含糖蜜露,导致霉菌腐生,形成黑穗,严重影响稻米品质。除水稻外,灰飞虱的主要寄主还有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及稗草、狗尾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

灰飞虱除自身危害造成水稻减产外, 其传播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可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 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更为严重。 水稻条纹叶枯病最典型的外部症状是褪绿的条纹斑点或斑块, 最早出现在较幼嫩的新叶上,其典型症状有卷叶型和展叶型。卷叶型症状发展为典型的“假枯心”症状,即表现心叶褪绿,捻转弧圈状下垂,严重的心叶枯死;而展叶型病叶既不捻转,也不下垂枯死[1]。 辽宁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周期性暴发,发生严重时导致水稻大幅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威胁水稻生产。 RSV 除侵染水稻外,亦可侵染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及稗草、狗尾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

1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及传毒机制

笔者研究室的研究表明, 辽宁地区灰飞虱主要发生在黄海、渤海、辽河流域稻区及东部山区河谷稻区,每年发生4 代,寄主范围广泛,主要为禾本科植物, 以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荒地种群数量较大;每年5 月底6 月初迁入稻田为害,9 月下旬10 月上旬迁往越冬场所,并以3 龄、4 龄若虫集中在稻田坝埂、沟渠及临近荒地等场所越冬;灰飞虱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对高温适应性差,高温是抑制灰飞虱种群增长的关键非生物因子, 夏季高温对灰飞虱发育不利, 其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19~27℃,当温度超过31 ℃时,高龄若虫历期明显延长,羽化率极低,成虫产卵量减少,卵孵化率降低;灰飞虱成虫具有明显的趋绿性和趋光性。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RSV 是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的代表种,其不仅是一种植物病毒,也是一种昆虫病毒[2],是典型的循回增殖型病毒[3]。灰飞虱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主要传毒介体,RSV的传播途径有两种: 一是从灰飞虱雌虫个体传给子代的经卵垂直传播; 二是由灰飞虱带毒个体传给水稻、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及稗草、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的田间水平传播[1]。上述特性决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发生密切相关, 初次转移到水稻上的带毒灰飞虱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初侵染源。

2 辽宁省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状况

辽宁省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6.7 万hm2左右, 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的辽河流域和东西两厢的渤海与黄海平原地区。 辽宁省水稻生产常年受灰飞虱危害, 不同年份种群动态有所波动,部分年份如气象条件适宜,远距离迁入性灰飞虱与本地灰飞虱种群叠加, 极易引起灰飞虱为害及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 因而在部分稻区防治灰飞虱已成为常态化举措。

灰飞虱自身危害造成水稻减产能力有限,主要通过传播条纹叶枯病造成严重的水稻产量损失。历史上,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曾在辽宁暴发流行过3 次, 时间分别是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90 年代初和2006~2011 年。 辽宁水稻主产区营口与盘锦等地对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调研记载较多。 据记载,前2 次的暴发流行历时2~4 a,造成局部稻谷严重减产, 之后往往消失到田间几乎难以找到条纹叶枯病病株, 灰飞虱种群密度也大幅下降。 20 世纪70 年代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仅1976 年就引起营口地区(包括现在的营口市与盘锦市)稻谷平均减产20%,损失粮食近10 万t, 不少田块绝产绝收。 盘锦市大洼县1993 年、1994 年连续2 a 流行这一病害, 发病面积超过1 万hm2,损失稻谷3 000 t 以上[4]。

第二次暴发流行后至2005 年,条纹叶枯病在辽宁省主要稻区仅零星发生;2006 年在全省水稻产区大面积暴发流行, 受害水稻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5-8]。 据笔者研究室调查,2006~2011 年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在辽宁省盘锦、营口、锦州、丹东等稻区暴发流行,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致使部分优良高产但却易感条纹叶枯病的水稻主栽品种如辽粳9 号等被生产淘汰。 2004 年稻田仅见零星病株,2005 年病株量有所增加,2006 年突然暴发流行, 直接达到发生危害的高峰,全省发生面积达20 万hm2,造成严重危害面积达6.7 万hm2, 主要集中在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鞍山、辽阳等市及周边稻区,据估计当年全省稻谷减产15 万t 以上。 以丹东市为例,仅2006 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面积就达4万hm2,水稻平均减产10%~20%,其中减产30%~50%的稻田约2.5 万hm2, 个别地块甚至绝收,损失稻谷约10 万t[9]。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发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经大面积强化防治后,2007 年发生有所减轻,但2008~2010 年又在部分主要稻区暴发流行。 2011 年病害发生程度明显下降,2012 年、2013 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上述稻区零星发生, 其后至今田间几乎难以找到条纹叶枯病病株。

笔者研究室多年来于6 月下旬7 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在丹东东港市长山镇、北井子镇、椅圈镇等地跟踪调查灰飞虱发生虫量。 2001~2003 年平均百丛虫量30~50 头;2006 年平均上升至3 000~5 000 头;2009 年在重发区东港市调查虫量,正常田块百丛虫量为3 000~5 000 头, 个别发生严重地块百丛虫量高达10 000~30 000 头;2012 年、2013 年至今,灰飞虱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常态水平,百丛虫量为100~1 100 头。其间利用RSV 试剂盒对东港市稻区灰飞虱带毒率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平均带毒率2006 年22.2%,2007 年15.9%,2008 年14.3%,2009 年10.0%;2012 年、2013 年至今,灰飞虱带毒率迅速下降,在0%~3.6%之间波动。

3 辽宁省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

3.1 水稻感病品种的大规模种植是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的稻田地块仅限于种植水稻感病品种的地块,如1993 年、1994 年连续2 a 流行水稻条纹叶枯病, 主要因为当时盘锦、 营口稻区大面积种植秋光、丰锦、辽粳5 号等感病品种;2006~2011 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期间, 辽宁省主要稻区特别是盘锦、营口、鞍山、辽阳、丹东等地大面积种植辽粳9 号、 富禾70 及中辽9052 等高感水稻条纹病毒(RSV)品种[9-10],2006 年仅辽粳9 号栽种面积就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3 以上。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利于灰飞虱带毒群体的传毒,使水稻植株大量感染RSV, 水稻群体的毒源得到了有效积累;同时,灰飞虱种群不断取食染毒水稻群体,其带毒率亦不断提升, 进而促进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暴发流行。 而在此期间种植港育129、港源8 号等高抗品种及盐丰47、辽星1 号等中抗品种的田块极少发病。 因此可以说水稻品种的抗感性是条纹叶枯病流行的决定因子之一。

3.2 灰飞虱发生的种群数量及带毒率是决定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灰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及带毒率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密切相关, 辽宁省本地灰飞虱越冬种群通常数量不高,且带毒率偏低,但部分年份群体数量波动较大。 特别是个别年份出现明显的灰飞虱种群突增现象(如2006 年6 月初东港市、庄河市等地),据检测,突增灰飞虱种群带毒率明显高于本地越冬种群。 依据灰飞虱传毒与病害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成灾与否,关键取决于灰飞虱带毒种群数量及当地水稻感病品种的种植情况。若本地灰飞虱越冬基数较高,迁飞进入辽宁省沿海稻区及周边稻区的灰飞虱虫量大且带毒率高, 并与迁入地水稻秧苗期或插秧期吻合,因带毒灰飞虱对水稻秧苗传毒的效率更高,极易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暴发。一经暴发,连续数年,在此期间越冬灰飞虱带毒率居高不下,灰飞虱越冬虫量大,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持续发生,直至毒源逐步减少, 灰飞虱越冬基数及带毒率持续下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较轻甚至很难发现。这也科学合理地解释了辽宁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周期性暴发流行的成因机制。

3.3 生态环境条件显著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

灰飞虱的种群数量与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水稻及主要禾本科杂草同为灰飞虱及RSV 的主要寄主。 如水稻生产管理粗放,坝埂、沟渠及临近荒地杂草丛生, 则有利于灰飞虱栖息与繁衍,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及食物条件,使其在迁入稻田前可取食补充营养, 同时为病害的进一步扩展蔓延积累了毒源, 一旦扩散到水稻秧田及本田, 极易造成灰飞虱的暴发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 另外,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过量施用化学农药及不能科学选择农药, 导致灰飞虱天敌种群数量减少,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灰飞虱的自然控制作用,有利于灰飞虱种群发生为害。

3.4 气象条件影响灰飞虱种群动态及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暖冬、水稻生长季雨量少、无连续极端高温等气象条件利于灰飞虱种群大量繁衍,易出现暴发。热带风暴和台风的频发利于灰飞虱的远距离迁移,如2006 年6 月1 日,一场暴风雨后辽宁省丹东、大连、营口、盘锦等地灰飞虱虫量突然暴增且带毒率较高,导致当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

3.5 水稻耕作栽培因素影响灰飞虱种群动态及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水稻秋季收割高留茬及秸秆覆盖稻田地表面,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越冬场所。为了便于灌溉、移栽,水稻育秧场所多集中在稻田周边,与灰飞虱主要越冬场所相邻, 为灰飞虱迁入育秧场所创造了便利条件。 水稻秧苗期易感病的特征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 水稻移栽时期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影响十分显著, 早插秧则越冬代成虫早入田,不但初侵染加重,而且下一代若虫发生量大,再侵染同样加重,因而条纹叶枯病发病重。此外,生产上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水稻贪青晚熟,易造成灰飞虱发生加重。

辽宁省主要稻区单季稻生育期长,9 月下旬10 月上旬灰飞虱陆续转入坝埂、沟渠及临近荒地杂草丛中越冬,翌年4 月5 月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生长的禾本科杂草并伺机迁入水稻秧田,待水稻本田插秧后则大量迁入本田取食为害。 水稻及禾本科杂草成为灰飞虱及RSV 共同的寄主,现有耕作制度可促进病毒周年转递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有利于传毒介体在生活寄主上周年顺利转移的条件和繁衍场所。

综上, 灰飞虱的大发生是种群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面积暴发流行, 是灰飞虱种群数量及带毒率持续上升、大面积种植感病水稻品种、适宜的生态环境及气象条件、水稻及禾本科杂草寄主毒源累积、本地越冬虫源与迁入虫源叠加导致灰飞虱带毒群体增加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所导致。

4 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对策

大面积种植感病水稻品种、 灰飞虱种群数量增加及水稻条纹病毒有效积累, 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持续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需要从控制灰飞虱种群密度和减少RSV 毒源方面着手,把握其发生与流行的薄弱环节,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链条,实现病害的精准科学防控。

4.1 合理应用抗病虫水稻品种,做好品种布局工作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抗性突出的品种, 控制高感品种的种植,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通过抗性品种的种植,降低田间水稻条纹病毒的毒源基数,压低灰飞虱的带毒群体数量,实现对病害的有效控制。

4.2 合理调整水稻插秧期,适当延迟插秧

生产实践证明, 水稻本田插秧的迟早与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密切相关,插秧早,越冬代灰飞虱迁入本田早,迁入虫量大,持续时间长,病害发生重;适当推迟水稻插秧,可避开越冬代灰飞虱迁入本田高峰期,减少迁入本田的有效虫源量,有效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程度。

4.3 加强稻田清洁生产,减少坝埂、沟渠等杂草生长

研究表明,稻田坝埂、沟渠及其临近荒地等杂草丛生的环境为灰飞虱提供了良好的越冬生存条件, 同时也为翌年越冬代虫源提供了良好的取食寄主条件。 因此,应加强水稻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坝埂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 通过其占据杂草生态位控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生长数量,恶化灰飞虱越冬场所条件,压低灰飞虱越冬基数,同时还可增加部分经济收入; 或在上述场所施用除草剂防除杂草,以减少过渡寄主植物,压低越冬虫量。

4.4 及时拔除田间发病稻株

水稻受灰飞虱传毒危害显症后, 特别是主茎发病后分蘖通常随着主茎的死亡而在较短时间内死亡,即使没有死亡的分蘖也不能正常抽穗。因此要加强对发病稻田的田间管理, 对发病较重的稻田应及时剔除病株,减少稻田毒源,减轻病害的蔓延发生。

4.5 水稻秧苗期物理防治

辽宁省水稻育苗多以集中在靠近坝埂、沟渠、稻田处采用小拱棚或在稻田设置大棚及连栋大棚形式进行,育苗期多集中在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此时灰飞虱越冬代幼虫多在稻田坝埂、 沟渠及临近荒地活动,取食禾本科杂草以补充营养。 5 月上中旬因气温上升,育苗设施需揭膜通风降温,此时在坝埂沟渠活动的灰飞虱极易迁入苗床取食秧苗传播病毒。 育苗期间在育秧大棚等设施的出入口及放风口,利用防虫网物理阻隔,使用20~40 目无色尼龙纱网可有效防止介体进入秧田传毒。 这一物理阻隔灰飞虱进入秧田技术, 大面积应用防效可达96%~100%,而且成本低、易操作、绿色高效。采用无纺布覆盖小面积育秧亦可起到同样效果。

4.6 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控害

稻田埝埂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占据田埂畦畔杂草的生态位,在空间、光照和营养上排斥了杂草,减少了田埂、畦畔杂草发生量,恶化了灰飞虱越冬场所条件,阻断了过渡寄主,达到稻田清洁生产的效果。同时,种植的经济作物涵养了大量天敌,进而控制灰飞虱的发生,达到了生态控害的目的。

辽宁省稻田灰飞虱天敌主要有蛙类、 蜘蛛类、稳翅虫类、盲蝽类、瓢虫、草蛉、寄生蜂类等,这些天敌对控制灰飞虱种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需加强对稻田灰飞虱天敌的保护与利用。在水稻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应尽可能使用生物农药或具有选择性的化学农药以保护天敌,增加天敌的种类与数量,提高对灰飞虱的控制效果。另外,推广应用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稻鸭共作模式,利用河蟹、麻鸭等捕食灰飞虱习性, 亦可控制灰飞虱种群数量,减少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危害。

4.7 化学防治

在灰飞虱种群数量大、带毒率高的年份,或当灰飞虱种群大量迁入出现种群突增时, 化学防治是控制灰飞虱危害传毒最为快捷有效的应急措施。 化学防治应在做好灰飞虱种群动态特别是带毒群体数量监测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农药进行适时防治。

鉴于水稻插秧前(4 月下旬至5 月上中旬)灰飞虱高度集聚于稻田坝埂、 沟渠及临近荒地等越冬地点取食稗草、 马唐等禾本科杂草补充营养的特点,这期间亦成为防控关键时空点,可选择吡蚜酮、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等农药,针对上述场所进行田外喷雾集中防治。 当灰飞虱越冬基数较大时, 亦可采用水稻秧苗带药移栽方式控制灰飞虱危害及传毒, 即于移栽前3 d 对水稻秧苗选择施用上述药剂,使秧苗带药移栽,可有效防治本田迁入扩散的灰飞虱,同时可兼治稻潜叶蝇、稻水象甲等,而且该技术省工减药、绿色环保。另外,水稻返青分蘖期如稻田灰飞虱虫量大或群体带毒率高,亦可采用上述药剂本田直接喷雾,可有效防控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

为控制灰飞虱对水稻的直接危害, 对8 月上中旬种群数量增长较快或与来自华北、 华东等地的迁入性虫源混合发生的灰飞虱, 应采取达标应急防治措施。 应急防治可施用吡蚜酮、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吡蚜·噻虫胺等,采用植保无人机航化作业;添加飞防助剂可有效防治灰飞虱,同时可减药20%。

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应交替用药,避免连续使用同一药剂或同一类药剂,合理混用或轮用,以确保防治效果,避免或延缓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

综上, 经过连续多年水稻抗病品种的应用及灰飞虱的集中防治,通过“防虫治病”的综合防控,水稻条纹叶枯病在辽宁省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周期性暴发特性,应监测灰飞虱种群数量及带毒率,高度关注华东、华北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 同时密切监控带毒灰飞虱群体迁入辽宁省稻区情况, 预防和降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辽宁省发生流行的风险。分析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的原因,除大面积种植感病水稻品种外, 主要与灰飞虱种群及水稻条纹病毒的有效积累密切相关。因此,今后应不断加大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或抗灰飞虱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降低田间水稻条纹病毒的毒源量,压低灰飞虱带毒种群群体数量, 把握灰飞虱发生规律及其传播病毒的周年侵染循环的防控关键时空点,切断病害流行途径,减轻危害损失,实现其可持续控制。

猜你喜欢
飞虱叶枯病条纹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谁是穷横条纹衣服的人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条纹回归
春日条纹变奏曲
再力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