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波
1970年春节前夕,带着共产党员的一片赤诚,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已经身为部级领导的老红军喻杰主动离休,携家眷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湖南平江县嘉义镇(今为加义镇)丽江村。
北京“高官”回乡了!这件事在当时的小山村引起了巨大轰动。村里的乡亲们围拢过来,都想看看这位家乡走出去的“高官”是什么样子,也有乡亲们议论:“这老头脾气真怪!北京不住住山村,顾问不当当农民。”然而,当乡亲们走近这位北京“高官”时,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副“高官”模样:身穿粗布农民服,脚穿布鞋,一日三餐吃的是粗茶淡饭。做的呢,起早贪黑整菜地、锄杂草、浇粪肥、修猪栏、喂猪食,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劳作之余,他也向乡亲们请教农业生产技术,没有一点官架子。乡居生活生产期间,他没有任何特权思想,时常把家中菜地的出产送给周边贫困户,家里的猪栏周转饲养,既支援国家肉食供应,又支援生产队肥料所需。
当时的丽江村与中国的其他农村一样,用火靠砍柴,照明靠油灯,运输靠肩挑背扛,生活十分艰难。回乡后,喻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他心中燃起了一个梦想,决心带领乡亲们因地制宜,筹工筹劳修建一座水电站,用来改善民生。经过反复筹划,1978年冬,他正式启动了丽江村小水电站的建设工作,同时担任小水电站建设指挥长。为确保科学规划,他不顾年迈步行40多公里,前往县城找水电专家咨询,并与专家一道跋山涉水实地勘测。水电站建设期间,他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一刻都闲不下来,不是在与专家商量的碰头会上,就是在去省里、地区和县里争取建设物资计划指标的路上。平时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扎在工地上,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在建设材料购置款存在严重缺口的情况下,他又拿出全家近2万元积蓄,无偿支持水电站建设。在当地乡亲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两年后,丽江小水电站正式建成发电。偏僻的山村,率先用上了电灯,改写了几千年来的照明历史,成了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不夜村”。
水电站建设,引来乡亲们的交口称赞。乡村面貌的改变,坚定了喻杰继续在丽江河道修坝建站的信心与决心,一个新的构想在心中燃起。为改变家乡现状,他给北京有关部门和领导写信,跑省城争取项目。中央领导了解他回乡搞建设的事迹后,很快就给他支持了200万元的专门经费。于是,丽江村第二个水电站很快又建成发电,年发电量达到400万千瓦,不仅保证了全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照明用电,还满足了防洪抗旱、灌溉生产等多项需要。
回乡后的喻杰,不仅带领乡亲进行农村建设,还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及所见所闻,给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多次去信反映农村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他向国务院呈送的《关于议价粮收购偏多和猪禽生产下降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当前农村存在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扶持平江老区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等,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喻杰还乡为民,无私无畏,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受到大家的称赞,乡亲们私底下都尊称他为“达老子”。老战友王震和李先念先后致信喻杰,表达对他的敬佩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