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丽
(辽宁省东港市大东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阅读对于一名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一个人对阅读的兴趣,必须在童年培养。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打造书香教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刚上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不多,阅读能力偏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富于幻想,图文并茂的故事能够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我向他们推荐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365夜故事》等书籍,要求学生每天回家亲子阅读15分钟,并做好记录(读书时间、书目、页数、家长签字),由家长监督,完成阅读任务。第二天早自习,我检查阅读记录,师生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上学第一天,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读物到校,以供学习之余阅读。这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收获。学校规定每周三的最后一节课为全校的大阅读时间,我会和学生们提前准备好爱看的书,铃声一响,大家便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那场面真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我呢,会提前花点小心思,准备一本想让学生们读的好书,自己坐在讲台前如痴如醉地读着,时不时地还会把精彩、有趣的片段读给学生听,台下的小读者们往往一下子就被我的“小伎俩”吸引了过去,成了我手中这本书的新主人、新读者。偶尔,我们也会搞一次经验交流,交流一下最近读书的收获,读书的趣事等;或是举行一次阅读知识竞赛,学生出题,互相提问,其乐融融。
通过半年的培养,半数的孩子已经喜欢上了阅读,写完作业之后,他们会主动拿出书看几眼;甚至下课之后,有的也窝在教室里看书,撵也撵不走。
我并没有满足于此,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我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精心地为每名学生设计了一棵漂亮的苹果树,粗壮的树干,翠绿的枝叶,显得那么朝气蓬勃,如果再配上几个红通通的大苹果,那真是美呆了!当我把苹果树向孩子们展示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嘴张得大大的,不断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郑重地向他们宣布:从现在开始,每读完一本书,有家长的签字证明,就可以领养一棵苹果树,粘上一个苹果。读的书越多,粘的苹果就越多。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比一比谁的苹果结得多,谁就是我们班的“读书大王”。此举一出,立竿见影。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异常高涨,回家读、在校读、课上读、课下读。几天工夫,就种下了一排排的苹果树,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为了方便老师督促检查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实行读书打卡制。每天晚上,家长在班级群里上传孩子在家读书的照片,以此督促孩子每天读书,逐步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阅读速度飞快地提高。有家长反映家里的书已经不够孩子看了,有时买回来一本书,孩子不到一天就看完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实现资源共享呢?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号召班内每名学生至少捐一本自己看过的好书,建立图书角,实行借阅登记制度,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书读了。每个学期我都会号召学生们捐一次书,为图书角注入新鲜的“血液”,保证学生们阅读的图书常换常新。
当然,仅有班级图书是不够的,每名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藏书,这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的体现,而为学生及家长荐书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向学生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既有人文类的,还有科普类的;既有读本类的,也有报刊类的。他们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购买、阅读。假期结束,回到学校后,同学们又可以互相交换读,让每一名学生可以有几百本书读。
作为教师,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谁的课堂发言精彩,谁的日记出色,谁有突出进步,谁捐献的书多……谁就有新书的优先阅读权。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积极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对新书的渴望更加强烈。
转眼,学生们上了五年级,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一次有家长反映,向来酷爱阅读的小娄最近不喜欢读了,我仔细分析了原因,猜测除了自然发生的懈怠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童书已不能满足阅读量大的孩子的胃口了,他们需要更新鲜、更有营养、更有嚼劲的图书阅读。于是,我大胆地向孩子们推荐了《飘》《呼啸山庄》《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我相信班上阅读量大的孩子是可以尝试读这些“大块头”的作品。即使今天读不进去,也该试一试,大不了,暂时放下,然后他会在某一天突然开窍,沉醉其中。高年级了,对于学优生来说,只阅读童书,就好比只有甜点的一日三餐,会耽误了他们的成长发育。
学生上了高年级,我依旧坚持每月统计孩子们读书的数量并加以表奖。通常,一个月的时间。班级里读得快的学生会读十几本书,慢的也能保证十本左右。这样算下来,多的一年能读一二百本书,少的也能保证一百本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此时,我开始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如遇到好词好句,或者读到重要的地方,可以在下面画上线,引起自己的注意;再在心里默念三遍,加深印象;还可以摘抄重点词句;把好故事、好文章讲给别人听,找人合作演一演等。简单概括就是十二字口诀——“下画线,读三遍,动笔写,说和演”。同时要求他们对感兴趣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地方做出简单的批注。在之后的语文课堂及阅读课上,我会经常提醒孩子们实践十二字口诀,不忘批注感受,希望通过反复的提醒和练习,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上了高年级之后,学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读书汇报。学生在通读全书后,将整本书的内容在大脑里梳理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加上感想写出来,详略结合,有叙有议。在全班交流,从而让其他同学对这本书有所了解,让大家产生立刻想去阅读的冲动。汇报完后,学生们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
每周还要进行一次日记朗读点评活动。五年级开始,我便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日记素材,毕竟比起教材与老师规定的习作内容,自由日记更自主、更丰富、更有趣味性。而朗读和点评方式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用书面语言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感悟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们不再惧怕作文,反而爱上了写作文。
吉姆·崔利斯说过:“朗读,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方法,对孩子来说,发声通读对于提高文学修养人格境界、思维及表达能力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我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每天早自习时间是我们班雷打不动的朗读时间,先读课内的课文,新课文至少读3遍,然后出声朗读推荐的课外读物。每节语文课上,每个同学都会有“开火车”读课文的机会,读后大家评议,教师也会经常秀一下自己的朗读技艺,与同学们合作读、分角色读,那场面既融洽又热烈。
这里不得不提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不敢说,离开音乐,语言就显得机械、逼仄、破碎了,然而有了音乐,语言必将更加灵动、开阔、柔软。无论是在朗读时、做作业时,还是看书时,我都会适时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从《平湖秋月》《梁祝》到《献给爱丽丝》《秋日私语》等,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自我,展示自我,陶醉其中,变得温暖而安静,不再喧闹而躁动。
电影也是孩子们阅读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启迪他们的智慧,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引人遐思。结合课外阅读书目,我会适时向孩子推荐一些优秀的影片,如四大名著,如《城南旧事》《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雾都孤儿》……当孩子们读完了名著再去看电影,相信会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如今,六年过去了,一路付出的辛勤汗水已浇灌出累累的硕果。海量的阅读让孩子们的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口语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堂上他们那妙语连珠的回答,常常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的阅读与习作能力也大大提升,我手写我心,那发自内心的表达让人情不自禁地被深深吸引。
这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探索,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