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1-11-23 16:35李曼曼段思帆邓语心董博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济学劳动

李曼曼 陈 敏 段思帆 邓语心 董博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强的创新驱动,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当下,很多大学生都满怀热情地参与到了科研项目中,但劳动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仍存在学生科研知识储备不足、科研项目审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一、优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科研知识储备

构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和增强校内校外联系两个方面优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明确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

(一)对专业课程的主干体系要有合理化的设计

开设劳动经济学必修课程,将科研与评奖评优、就业、考研相挂钩,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设置八到十个主干科目,专业课主要包括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主要课程,选修课则分为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两大类,设置小组讨论、大作业、平时测试等多样化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了保证基础专业科目的设置,还要设置有关科研的科目,保证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学习,加大对劳动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劳动经济学方法去深入探究问题。

(二)对老师教学教研方法要有创新性的改革

在课程方面,教师可以理论指导课、实验实践、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课程教学,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课程实践的热情。对于劳动经济学专业,可以指派不同老师根据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掌握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在科研项目中更加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设置专门的实训课和实验课,让学生熟悉科研项目的相关流程,提高学生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并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竞争水平。

(三)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内外联系

学校应建立与企业的常态化联系,可以在学校里专门建立一个专业实践基地,聘用有社会经验的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便于学生与校外企业人员进行交流,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获得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与企业指派的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可以应用到实战中的小技巧,这对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实战中加深对所学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营造高校科研学术的氛围,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

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知度以及热情度,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积极的科研环境,进而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学生科研项目中,提高学生科研的效率,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营造其科研学术氛围,形成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网络显得更为重要。

(一)定期举行科研竞赛等活动,开展实践式教育

科研竞赛活动有助于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融合。与此同时,通过竞赛等活动的竞争和奖励机制,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与积极性。目前在科研等相关领域,含金量较高的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其中包括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与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除此之外,还有大学生创新活动大赛、大学生科研成果展示大赛等。学校可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使得学生对劳动经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让科研走进校园”。

(二)邀请专家走进校园,实现学生与专业人士的无障碍沟通

大学与中小学的不同点之一是更大的开放性,不仅是思想上、更是教学上,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开放性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借用社会资源,邀请与专业相关领域的科研专家,通过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聘请校外专家为主讲人等方式,实现学生与科研专家的面对面交流,避免学生在封闭环境下闭门造车。专家进校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当下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热点,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研给社会带来的进步,从而激励学生对科研的热情。

(三)构建科研经历交流平台,在分享式学习中进步

多数大学生虽然对“科研”一词比较熟悉,但却不了解科研的具体过程及细节,而许多指导老师并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对于重视社会调研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的科研项目,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可通过成立有关科研的学生组织,定期举办学校科研文化节以及学长学姐科研交流分享会等活动,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实现知识的循环流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开展科研前做好充分准备,也有利于学生在分享碰撞中得到启发。

三、建立专门的科研指导小组,减少学生科研项目推进阻力

对于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的指导老师在整个科研项目研究中扮演着领航人的角色,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指导,减少学生在科研项目进行期间所出现的迷茫,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

(一)设立常态化的科研指导老师管理制度

良性运作的管理机构和常态化的科研指导管理制度是学生科研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相应的指导老师管理制度与机构,将学生科研管理纳入学校制度建设的大盘子统筹考虑。具体的学生科研管理制度应包含对科研指导的运行办法、指导教师的权利义务、职责分化以及惩奖赏罚等做出相应规定。

(二)注重指导老师的专业性,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建立科研指导老师专业小组,提高专业科研的师资力量和自身的专业素养,保障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劳动经济学拥有庞大且严谨的知识理论体系,对学习时间有限的大学生而言,其专业知识水平往往难以支撑研究,需要更高专业知识水平的老师进行指导,保障论文中学术理论的严谨性。在明确指导老师的研究背景和其自身的科研项目下,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带领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可以使得学生的专业以及科研知识得到补充和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现实问题中,保障科研论文的专业性。

(三)指导老师应提高创新能力,保证科研的创新性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中较为新兴的一个分支,劳动经济学专业的科研指导老师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指导老师可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并定制研究计划,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传授前沿的劳动经济学领域成果。创新性在科研论文的创作中不可或缺,指导老师应就当前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向学生提出研究选题建议,激发其自主创新的兴趣以及动力,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对当下现实情况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项目奖励机制,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审核

科研项目奖赏是对参与科研的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的认可,合理的科研项目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是推动科研项目高效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调动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积极性。

(一)分层次、分等级进行奖赏

在劳动经济学专业中,不同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若使用同一种奖励机制,容易产生不公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每一个项目的研究层次、领域与难度都不同,对应的项目级别也不同,不同的项目级别应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赏,从而使不同能力、不同偏好的学生都能产生科研的兴趣。

(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构建形式多样化的科研项目奖励机制,还应当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高校可通过发放一定额度的奖金或消费券,颁发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奖品等方式对表现优异的团体或个人进行物质上的奖赏。物质奖励对激发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短期内的效果明显,但长期来看,单一的物质奖励会使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趋于衰减。由此,为更有效地调动劳动经济学专业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重视物质奖励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精神奖励的作用,综合利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三)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

无论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学校,都强调赏罚分明,科研项目的奖励机制也一样。一个完善的科研项目奖励机制不单是包括表扬等正向激励,还应包括批评、处罚等负向激励,确保科研动力与压力同在。换句话讲,无论是正向的奖励,还是负向的批评,都可调动劳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清除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过程中的障碍迫在眉睫。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培养大学生追根问底的精神,提高高等人才的社会竞争力。针对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高校应从优化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营造高校科研学术的氛围、建立专门的科研指导老师小组、建立合理的科研项目的奖赏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经济学劳动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经济学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