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浩平
泸州市泸县喻寺镇人民政府 四川泸州 646107
淡水鱼养殖指的是将鱼苗投入到固定的淡水水域中进行养殖,直至鱼苗生长到可以食用为止。淡水鱼养殖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热水养殖,一种是温水养殖,另一种是冷水养殖,主要是根据水温来进行划分。热水养殖的水温要达到是十八摄氏度至三十摄氏度范围内,适合一些热带鱼类,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冷水养殖的水温则要控制在十摄氏度至二十摄氏度之间,适合养殖虹鳟鱼等;温水养殖的水温需在十五摄氏度至三十摄氏度之间,适合养殖鲤鱼、草鱼等[1]。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有着极大的危害,其遍布于全国各地,发病几率非常高,病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危害种类比较多,各个鱼龄的鱼类都有可能发生暴发性鱼病,死亡率可达到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如若不对其进行有效地防治,则不利于淡水养殖鱼产业的持续发展[2]。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的发生,最为关键的是水塘环境的恶化。在进行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并没有定期清理鱼塘,以至于鱼塘底部有着较多的淤泥,存在细菌,鱼塘水质不恶化,水体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不适宜鱼体的生长,致使鱼体抗逆性下降,寄生虫繁衍,就导致鱼病发生[3]。在进行淡水鱼饲养的时候,部分养殖人员为了在短时间内回本,则选用商品饵料来进行精养,以至于鱼体的营养并不均衡,其抵抗力下降,产生鱼病的概率增大。由于养殖人员缺乏扎实的鱼病防治知识,不具备良好的鱼病预防意识,以至于在发现病死鱼之后,其没有进行科学处理,只是将其扔在鱼塘边,致使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暴发性鱼病蔓延。还有部分养殖人员所使用的鱼苗是外地购买,鱼苗携带了病菌,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鱼体受到碰撞,抵抗力下降,当水温升高后,条件成熟便会暴发鱼病。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一是鱼体的营养代谢失衡,致使暴发性鱼病产生。鱼类的抵抗机制,以及其是否能够正常生长,都依赖于各类营养元素,一旦某种物质过量,或是欠缺,那么鱼类的身体机能便会被打乱,出现失衡状态,这就会造成鱼类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鱼病;二是水体环境质量下降,水质恶化。在稀养状态下,鱼类发病几率较低,而高密度情况下鱼类的发病几率大大提升,这是因为水质恶化,影响了鱼类的生长健康;三是一些有害物质进入到水体环境中,如氢、氨、沼气等,致使鱼类发生暴发性鱼病,越冬期的发病几率最高;四是综合并发症引起暴发性鱼病,这类暴发性鱼病由传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有毒物质中毒综合而成,治愈率较低,会对淡水鱼养殖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极大损失[4]。
为了防止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危害,应当从根源上着手,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此病害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清理干净淤泥,做好消毒工作。在放养之前,便要开展预防工作,投放鱼种前,需要清理干净老泥塘,做好干塘杀菌工作,放水清洗鱼塘。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鱼塘消毒的时候,可利用生石灰,如若干塘清淤时的水深为七厘米,那么所使用的生石灰量则应当是每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使用一百千克左右的生石灰;如若无法实现干塘,水深在一米左右,那么每六百六十七平方米,需要使用两百五十千克左右的生石灰。如若是用漂白粉来清理鱼塘,鱼塘水深为七厘米的时候,每六百六十七平方米,需要使用五千克的漂白粉;如若水深为一米,那么每六百六十七平方米,则需要使用十五千克的漂白粉[5]。
(2)要做好鱼体防疫工作。在鱼苗下塘之前,要先消毒处理鱼苗。一般来说,消毒的时候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来处理,可将鱼苗浸泡于高锰酸钾水溶液中,需要注意的是浸泡时间要控制在十分钟至三十分钟之间,应当根据鱼苗的实际活动状况,来控制浸泡时间,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用量则需控制在每升十至十五毫克左右。若是鱼体出现了碰撞受伤状况,那么在鱼苗下塘之前,还要使用一定量的硫醚沙星来浸泡鱼种,时长在三至五分钟之间,或是可使用适量的安勒斯高效消毒剂来浸泡鱼种,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这有利于降低鱼体感染细菌的概率,有效预防放养过程中鱼病的发生。
(3)要就地下苗。如果所放养的鱼苗是从外地购买,那么可能会携带病菌,而且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鱼苗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容易造成鱼体受伤,这进一步增加了鱼病发生的概率。因此,养殖人员最好在本地培育鱼苗,遵循就近原则,尽量避免从外地购买鱼苗,降低对鱼苗的伤害,减少鱼病发生概率。
(4)要加强饲养工作。在鱼苗下塘之后,养殖人员必须重视饲养管理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的饲养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执行作业,帮助鱼苗快速适应鱼塘环境。在投喂鱼苗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定时、按期来进行喂养,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鱼苗的喂养次数和数量。一般来说,投放的饵料主要是商品饵料,适当地使用一些天然饵料,以保障鱼苗营养的全面性。要做到少食多餐,每次喂养的时候不可喂太多饵料,鱼苗吃到八分饱左右就行。
(5)要及时杀菌。淡水养殖鱼暴发性鱼病的高发期在每年的五月份至九月份之间,这段时间要格外关注鱼病的发生,需要对鱼塘水体进行有效的消毒,做好杀虫杀菌工作。通常情况下,每相隔二十天至三十天,就要使用金灭虫王来进行水体杀虫工作,使用量为每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使用十毫升的金灭虫王。水体杀菌则要使用适量的消毒精和溴氯海因,可采取交叉泼洒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杀菌效果。如若发现有感染鱼病死亡的鱼体,则要及时进行深埋处理,防止鱼体病菌传染给其他健康鱼体。养殖工具在使用完之后同样要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在发生暴发性鱼病之后,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加以处理,可在此阶段,两次使用杀虫药、杀菌药,以此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由于暴发性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寄生虫,那么在发生暴发性鱼病之后,需要先灭杀寄生虫,然后再来进行杀菌作业。如若先杀菌,那么需等待杀菌完成后的两至三天,再来杀虫,最终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太好;而先杀虫,则能够即刻实施杀菌工作,根据实践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杀虫一次、杀菌两次,便可以治愈暴发性鱼病,初期发病治疗效果最佳,能够有效防止暴发性鱼病蔓延。在鱼病暴发的一至两天内,可及时次啊用速杀灭丁,或是鱼病暴发净等药物来进行杀虫处理,通过泼洒整个池塘的方式,来杀灭鱼体中的寄生虫,用量为每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施药量为十五毫升至二十毫升左右。完成杀虫之后,再利用暴血停、三亩灵、抗暴威等药物来进行杀菌处理,最后则需要使用二氧化氯来改善鱼塘的水质。
在治疗暴发性鱼病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内外兼用,对症下药。也就是说为了提高杀虫效果,需要将外用药和内服药结合使用,迅速遏制暴发性鱼病蔓延。所谓外用药指的是要清理池塘,做好消毒工作,改善池塘水质和水体环境,使用生石灰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值,可连续泼洒两天;内用药则是指从鱼体着手,增强鱼体的抗逆性,喂料的时候,可拌入鱼血康宁,每天投喂一次,连续投喂五天。除此之外,在发现病鱼之后,要对其进行解剖处理,检查其发病原因,找到寄生虫类型,选用适宜的药品,做到对症下药。
为了有效防止淡水养殖鱼暴发性鱼病危害,则应当重视淡水养殖鱼饲养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水体环境管理工作。如若鱼塘水体污染性较大,有过多淤泥,则很容易导致鱼体发生病害,需要清理干净淤泥,做好杀菌工作,以保证水体环境质量,防止病菌传播。在每年冬季的时候,应当放干鱼塘进行暴晒,然后再利用生石灰来进行消毒,杀灭存在的病原菌;在暴发性鱼病流行季节,则需要每个月使用两次含氯消毒液来进行杀菌处理,并且还要向鱼体喂养一些抗菌性药饵,增强其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用药要谨慎和科学,选择副作用较少的药物,不可投放国家禁用鱼药,或是使用农药。要根据淡水鱼生长需求,来投放适量的中草药,以保障鱼体的健康生长。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在喂养淡水鱼的时候,要优化喂养营养结构,需提升鱼体的抵抗力,避免其发生病害,使之能够健康生长。可合理搭配氨基酸、蛋白质来进行喂养,增加淡水鱼的营养。养殖人员要把控好池塘的水体温度,以确保所投放的氨基酸、蛋白质元素能够被鱼体充分吸收,需满足淡水鱼的油脂需求,投放油脂的时候不仅要控制好投放量,还可以适当地增加添加剂,以帮助淡水鱼吸收,保证淡水鱼的健康和安全。
再者,要重视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的防治工作。应当针对实际情况,来采取有效的治理手段,防止鱼病蔓延,在短时间内消除鱼病危害,及时找到鱼病发生的病原,并加以有效处理。与此同时,还应当重视预防工作,需实施有效地预防手段,来降低暴发性鱼病的发生概率。发现鱼病后,则需要对症下药,通过杀虫、杀菌处理,来治愈暴发性鱼病,减少经济损失。养殖人员要制定完善的巡塘制度,早晚巡查鱼塘,以便于全面掌握鱼类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有鱼体死亡,则需要对其进行解剖处理,找出鱼类死亡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病害发生和蔓延。在施药的时候,需要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根据风向来确定药量。
最后,要加强鱼塘日常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经常巡塘,掌握淡水鱼的活动情况,尤其是在闷热天气、雷阵雨天气时,更要做好巡塘工作,以免出现泛池死鱼状况;另一方面,每一个星期都应当向池塘注入一次新水,将池塘的水深控制在十五厘米至二十厘米左右,如若发现池塘中的水质恶化,则要进行换水。水色应当是草绿色,或是茶褐色,透明度应当在三十厘米至四十厘米之间。可适当地添加生石灰来改善水质,通常情况下,每半个月可添加一次生石灰,用量在十五千克至二十千克之间。与此同时,还要定期清理池塘中的污物、残饵,以免水体受到污染。可利用微生物制剂来处理水体中的淤泥,以有效抑制病毒的蔓延。如若养殖人员有条件,则可以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在晴天下午对池塘进行增氧作业。如若遇到梅雨季节,则要加强对饲料、肥料和鱼药的管理,防止其发霉,需将其放置于干燥通风场所。
总而言之,要重视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危害防治工作,以降低暴发性鱼病的发病概率,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维护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