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星应用》编辑部
2020年,国家正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多地出台“新基建”行动方案,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1月,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颗由商业航天公司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可通过卫星终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5月12日,天基物联网星座的首发星行云二号01、02星发射升空。“鸿雁”“虹云”“翔云”“天启”等在内的多个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持续推进,多个航天产业园着力打造互联网卫星量产能力。
1月5日,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标志着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成功。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使我国具备研制100~1000Gbit/s超高通量通信卫星的能力,可满足中国近20年内对大功率通信卫星的需求。7月9日,亚太6D卫星成功发射,卫星通信容量达50Gbit/s,是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可满足海事通信、航空机载通信、陆地车载通信、应急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7月,我国第一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青岛航空QW9771航班成功首航,航班搭载了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的高速互联系统,飞机在万米空中可以实现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联网。
1月10日,中国电信正式提供基于天通一号卫星的通信服务。天通卫星业务使用1740号段的手机号码作为业务号码,已实现与国内外通信运营商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有25款终端获得工信部入网许可,包括手持、车载、船载、天通猫、便携数据等多种终端类型。用户使用天通卫星手机或终端在卫星服务区内,可进行话音、短信、数据通信及位置服务。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11月12日,天通一号02星成功发射,将与01星及后续卫星共同组网构成亚太区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以吉林一号为代表的商业遥感卫星加速组网,发展势头强劲。1月15日,亚米级超大幅宽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宽幅01星发射升空。9月15日,9颗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达到25颗,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具备了较强的服务能力。11月30日,长光卫星完成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是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金额最高的一笔。
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北斗系统已提供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两大类、七种服务,具体包括:面向全球范围,提供定位导航授时(RNSS)、全球短报文通信(GSMC)和国际搜救(SAR)三种服务;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星基增强(SBAS)、地基增强(GAS)、精密单点定位(PPP)和区域短报文通信(RSMC)四种服务。北斗三号2009年11月启动建设,历经关键技术攻关、试验卫星工程、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完整系统五个阶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开通全系统服务。
9月27日,环境减灾二号01组A、B星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1组A、B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支持立项,由生态环境部与应急管理部共同牵头研制建设的光学对地遥感卫星,用于接替已在轨运行12年的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两颗卫星通过同轨组网可快速获取地面影像,将大幅提高中国中等分辨率可见光、红外及高光谱数据获取能力,满足国家对防灾减灾遥感数据持续供给的急迫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天基系统建设包括14颗组网卫星。2020年高分九号02-05星先后发射成功;8月20日,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正式投入使用;10月,高分十三号高轨光学遥感卫星升空;12月,高分十四号光学立体测绘卫星成功发射,实现高分专项系统建设的完美收官。高分专项自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以来,经过10年的研制建设,系统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初步形成,我国对地观测能力实现巨大跨越;我国卫星观测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卫星数据获取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是高分专项数据应用推广建设的关键年,数据应用推广体系建设和遥感应用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高分数据实现在20余个行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泛应用。
2020年是我国风云卫星气象事业50周年。50年来,我国风云卫星气象事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或地区之一。从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到风云三号、风云四号,我国已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共17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三号是极轨卫星,负责全球观测;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属于静止卫星,对我国及周边地区进行定点观测。风云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星座,在应对防范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和粮食产量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卫星助力科技抗疫,为取得抗疫全面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北斗高精度测量火线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基于北斗的无人机、无人配送车应用于疫区医疗物资配送;基于北斗的车联网推动疫情期间交通智能化、精准化。通过卫星通信的方式,建立前方医疗现场与后方医学专家或指挥部的视频连接,医疗会诊车还接入医疗信息网,现场医疗人员可即时获取相关医疗信息资源,并通过卫星通信网络上传信息;疫情期间大量企业通过视频会议软件在线办公,利用卫星通信建立融合网络,利用直播卫星开设空中课堂,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多个系列遥感卫星对部分重点省市在疫情防控各阶段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监测,对部分省市的重大建设项目、产业园区、工矿企业复工、农作物春耕种植等进行监测。
北斗助力2020珠峰高程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m。此次珠峰测高综合运用了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为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时携带了我国企业研制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国产北斗卫星接收机登顶珠峰。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利用通信专网和北斗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高寒、高海拔环境下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信号的同时接收、实时解析和质量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