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酉鸣 郑贺源 吴邦智 张湘君 周美微 李春贵 张聪 刘义峰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并提出了一校一品及青少年健康等相关政策。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关乎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在此前提下也为当前校园体育的开展,给予了明确的方向。校园体育是对体育教育中的基础环节,是学生系统性进行体育教育的最佳场所。作为三大球之一的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校园篮球更是学校长久以来的体育科目,现阶段应以习近平指导思想及纲领性文件为指导精神,结合一校一品特色校园篮球建设办好校园篮球,大力发展校园篮球全面育人的课程建设,培育一批青少年高素质篮球人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人口质量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篮球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亲身持续参与篮球活动或系统进行专业训练的个人所组成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社会群体。篮球人口判定标准是,在过去的1年里,每周篮球活动频度3次或3次以上,每次篮球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篮球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篮球人口素质即篮球技能,战术掌握扎实,竞技能力良好,了解我国的篮球发展历史及篮球文化,同时在篮球教育中,建立爱国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体育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综合成为一批高素质的篮球人口,一代可以承上启下的响应国家全面健康事业号召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健康人口。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文件《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此宏观角度看,反映出当前我国青少年人口健康问题告急,虽然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着各种形式的篮球课程内容,如大课间篮球操等,但大部分都只是流于形式上的新。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校园篮球课程仍为应试教育让路,给其他主科让路,课堂的时间与内容,长期被压缩、被割裂。此外,校园篮球课程存在以技评达标为课堂标准,体育教学上大纲考什么、测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也较普遍。基于上述存在的现状,当前校园篮球课程建设未展现出篮球运动所特有的本质,如游戏性、文化价值、体育学科价值等,去促进青少年以球育德、以球健体,发展全面素质。
篮球课程内容的顺序性、衔接性是否紧密,关乎着学生掌握篮球技能与知识完整度的多与少及兴趣度的高与低。可以说课程体系是校园篮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当前校园篮球课程体系建设中,在大、中、小学校各学段,未形成具有体系的教学,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度不高,存在着孤立割裂的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一校一品的篮球特色小学,培养了浓厚的篮球兴趣,而在升到中学以后,所在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篮球课堂仍停留在如运球、传球等固定老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对技战能的掌握水平止步不前,导致学生逐步失去对篮球的好感度、参与度、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青少年只能把篮球课堂当作为逃避文化主科课的大课间。学生从行动与思想上同篮球运动失去了有效联系,导致青少年不能长期持续性地参与篮球运动,培养并形成体育观念。
思想品德教育不单单只停留在书本上,体育学科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将思想品德教育延伸到篮球课程建设中,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发展个人的意志品质。当下校园篮球课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缺乏的,其原因是,篮球课堂教学还处于一种落后的课程形态,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不出汗,安全的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单一技术课或体测课,没有深入挖掘篮球与我国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以及篮球运动本身对培育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特有属性。教师只是把课堂移到操场或球场上,未将篮球课堂与意志品质的素质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同样,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篮球课程认知的理解也处于表浅化,就是学习简单的篮球技能。
篮球运动在1896年最开始由美国青年教会传到中国,带有其宗教思想。当前我国作为篮球人口大国,不以校园篮球课程建设做抓手,对青少年进行相关的中国篮球文化教育,那么思想尚未成熟并处于知识接受阶段的青少年,很有可能会被(如以美国篮球NBA为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潜移默化地带来思想意识、人文价值观的文化渗透,甚至是改造,并间接为欧美篮球提供潜在消费观赏人口,这与我国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志背道而驰。另外,作为我国篮球基数庞大的青少年人口,未接受到系统性的中国篮球文化学习,更多情况下只是崇拜与关注NBA的球星、球队的动态,而对我国的篮球历史、文化的认知、可以说是空白的。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应试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全面素质教育。而体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校园篮球的课程建设不单单只是体育,其内涵更是教育,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在篮球课程建设中,应该走上“篮球育人”之道。并与其他主科课即语、数、外齐头并进。具体来讲,校园篮球课程建设要从为应试教育服务让路、割让学期课时给其他主科、课程内容倾向应试化,转变为自主课程时间充足、内容具有篮球本质特色,并从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目的观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的目的观。此外,在形式上我国的学校篮球建设要深入内涵,发挥篮球的本质价值,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而绝非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上的一校一品的校园篮球课程建设工作。
美国篮球在世界赛场上有如此傲人的成绩,主要与其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模式有关,其是从小学、中学至大学持续性非断层的系统教育培养,把体育真正融合在教育当中。同时美国的培养模式也是经受了时间与大赛的检验,我国的校园篮球建设,应借鉴美国校园篮球的体教融合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校园篮球课程建设中来。在实际建设中,可在一定区域,建立校园篮球课程建设体系融合的试点区,例如从小学的校园篮球课程内容与中学教学进行阶段性融合,再到中学与高中对于篮球课程内容上的层次性递进,最后在大学使青少年具备熟练掌握篮球运动特长的能力,达成体系融合的篮球课程教学,形成培育学生的竞技能力、文化素养、意志品质,以及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的课程体系目标。
篮球教学中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校园篮球课堂建设开展德育,就要从一种落后的篮球课程形态进行转变,深入挖掘篮球课程中的育人作用。在校园篮球教学中,可以通过运动规则、裁判法,挖掘教学内容中内藏的实际的道德教育形式,促进“体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例如,篮球中的粗野、伤害人的坏动作,以及不尊重的行为将判罚违反体育道德犯规及技术犯规,将学做人、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与篮球课程结合。并且篮球运动属于集体项目,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凝聚力,也能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坚韧顽强的品格等,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篮球比赛对抗中身体力行以获得意志品质教育。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做好篮球文化课程建设。如,可在校园篮球课堂中,增加篮球理论课时,把不同时期中国篮球发展的大事迹、历史进程结合当时党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进行课堂延伸,把我国篮球历史上取得的好成绩,以及个人的英雄事迹进行讲授宣传,让青少年逐步熟知并崇拜我国的篮球英雄。例如,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带伤也要为国效力的男篮运动员姚明,像这样鲜活生动的人物事迹,是新时代青少年在篮球课堂中应该了解、去学习的榜样。并通过篮球课程文化内容建设去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精神。
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已百年之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青少年篮球人口素质的培育,关乎着我国篮球事业的未来。现阶段,校园篮球课程建设对培育一代高素质青少年篮球人口,还有很大的距离,应在今后的校园篮球课程建设上,明确以篮球育人,五育并重,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建立健康观念;融合各学段的课程内容建立具有体系的篮球课程,培育青少年体育理念的形成;通过篮球规则,组织比赛实现对青少年行为规范及意志品质教育;增强篮球理论课程,以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支点,对青少年讲好中国篮球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