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精准网络思政研究

2021-11-23 06:36:44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徐林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4期
关键词:精准思政院校

文/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徐林

新时期,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融入其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观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同教育类型,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而言,高职学生面对的思想、生活等困难和困境更多,借助互联网手段,研究好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方法,开展精准网络思政,是高职教育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关键步骤。

一、破解网络思政工作中“四个缺少”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教师等教学主体思维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但是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

(一)网络思政“精确分类少”。高职学生的生源地、原生家庭情况、心理状况以及辨别是非能力千差万别,而且基础较弱,目前对于我们的思政对象没有进行个性化区分,通过慕课等软件进行网络教学,千篇一律的泛化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思政对象人群的针对性不强。同时,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政工作模式没有改变,传统的全方位说教式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彰显,对学生的个性化画像不够清晰,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针对性不强。

(二)网络思政“精品资源少”。目前,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党史党建等专题性课题较多,但是对于学生就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高职学校急需的指导类的网上教学资料较少,质量不高。同时,校际之间、校内各部门网络思政精品资源信息共享能力较差,软硬件不兼容,统筹管理制度缺失,各自为政,存在信息孤岛,很难形成合力,打造精品网络教学资源。

(三)网络思政“精细施教少”。网格思政工作创新意识不够强,满足于完成日常性教学工作,对于国家热点事件、社会和学校的重点舆情事件的预判及干预引导稍显不足。对于学生个体在入学、入伍、就业等关键节点,利用网络实现针对性思政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网络思政“精选平台少”。目前,大多数学校官微官博依然采取政策宣传类教育方式,内容泛化,形式单一,更新不及时,浏览量不大,很多学生需要被动关注这些信息,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网站等网络平台的应有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网络思政“四个维度”的内容与范畴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同样需要全方位、多维度、全领域开展,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四个缺少”的局面,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抓好“四个维度”,才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

(一)网络思政需要“人人”全覆盖。这个“人人”包含普通学生、教师两个层面,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互动局面。同时,“人人”覆盖,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对学生队伍和教师队伍进行科学分类,杜绝学生及老师在思政工作中“缺勤”“不及格”的局面。“三全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学生思政工作,形成大思政的网络格局,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高职学校任何岗位和个人都不缺席。

(二)网络思政需要“事事”全覆盖。思政工作包含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网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精品教学资料,无论是日常思想还是就业参军等关键事件,对学生思政工作内容方面实现全覆盖。同时,针对热点事件和重要舆情,抓好正确引导,突出正能量的传播。

(三)网络思政需要“时时”全覆盖。可以凭借互联网便捷、高效、不受时空限制等有利条件,实现网络思政在学生群体中24小时全天候覆盖,实现在校和在家,课上和课下,寝室和教室全覆盖,对于热点事件和重要舆情,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全面分析研判、有效反馈处理”的工作机制,反应及时、处理得当,传播正能量。

(四)网络思政需要“处处”全覆盖。网络思政需要应用信息化平台,通过构建学校官微官博官网,以及学生个人微博、微信、钉钉等大社交工具网络,在此基础上,由“内容展现”式的说教式宣传教育,改为学生参与型的引导式思政教育,注重“内化于心”,实现“润物细无声”。

三、制定网络思政“四个精准”的方法与路径

面对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困境,结合做好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维度分析,做好网络思政工作需要实现“四个精准”。

(一)需要做到网络思政“对象精准”。即网络思政对象具有明显的某一方面的群体性特征,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群体。借助学校学生管理系统以及SAS等软件,对在校学生按照性别、民族、生源地、招考方式、高考成绩等维度划分为不同特性的学生群体;同时,结合学生年级、学生年纪等数据,对于特定的群体特性进行阶段性分析。在此划分的基础上,对于就业苦难、生活苦难、心理疾病等特定群体进行精准划分,形成基于不同数据类型形成的各具特征的学生群体。同时要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强化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其他专业教师及高校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队伍建设模式,为精准思政对象提供相应的施教队伍。

(二)需要做到网络思政“内容精准”。结合互联网优势,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打通信息壁垒,破除信息孤岛,形成精品思政网络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由数据分析形成的特定特性群体,根据他们急切需要的思政知识,如心理危机干预、热点政治事件、少数民族学生思政等,进行特定专题内容搭建,为这类高职学生群体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精准思政内容,形成精准推送、定点推送、有效互动以及有价值交流,引导高职重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网络思政终究落实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通过收集学生思想动态及关注热点情况,搭建网上微课堂,通过“线上知识普及+线下双向交流”,加大思政工作内容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三)需要做到网络思政“过程精准”。网络思政工作需要构建学生从入校开始到离校毕业全过程的生态链体系,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引导和关怀。针对学生个体在不同年级的特征,以及在转专业、就业等关键节点,实现时时推送信息,把握关键事件节点,形成思想过程的信息链条,精准把控重点环节,做到思政过程的精准有效。同时,利用网络,改变学生思政由思政老师和辅导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强调网宣、思政、学工、保卫、信息中心等多部门教师的参与,实现学生在校全过程的精准教育和管理,落实“三全育人”要求,起到立德树人的引领效果。

(四)需要做到网络思政“方式精准”。采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网络互动社区等手段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双向沟通机制,线下和线下教育并重的思政教育模式。同时,可以建立网络社区等沟通交流平台,使用大数据及网络调查作为辅助手段收集、分析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学和思想引导工作。同时,结合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潮流,对于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网络软件,进行引导和干预,作为重要网络根据,结合思政热点,进行引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抓好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积极研究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及方法,开展网络思政工作供给侧改革,以精准性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开发满足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的教育资源,着力在“全面、优质、精准”上解决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精准网络思政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精准网络思政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工作范式。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