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鹏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0
近年来,健身气功项目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得到了飞速发展,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锦标赛参赛队伍已经达到100支,足以证明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得到了一定推广和认同。从参赛队伍技术水平来看,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如何运用科学训练方法,提升健身气功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为切入点,以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理论为支撑,分析健身气功项目训练特点,为健身气功训练方法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以健身气功功法为研究对象。
查找网络期刊库、图书专著检索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可借鉴的理论成果、观点和经验。
对备战参加健身气功比赛的运动队进行实地调查,观摩训练情况,总结有价值训练方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健身气功训练方法进行探讨,以客观事实反映研究价值。
根据项群理论划分难美性运动项目包括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跳水、武术套路等。[1]健身气功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在功法设计上属于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组合类,在评判方式上与武术套路较为相似,因而训练方法特征健身气功应属于难美性项群一类。
3.1.1 健身气功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分析
从心理、技能、体能、战术、智能五个方面分析健身气功竞赛过程中决定性因素。在健身气功项目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运动技能维度,与其它四个竞技能力相比较要尤为凸显,健身气功每套功法都有固定组合动作,对战术能力要求较低,例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及四套竞赛功法耗时为6分15秒,配合音乐完成,在心理方面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平气和、中正安舒,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演练水平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运动智能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之中对于动作理解,记忆、融合深化,提升动作质量。
3.1.2 健身气功比赛成绩决定因素分析
难美性项群主要是由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再与众多对手得分相比较后判断名次而决定。在健身气功竞赛过程中运动员得分由动作规格与演练水平两个方面进行评判,裁判员观摩运动员在赛场中技术水平的发挥,依据竞赛规则对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扣分,因此裁判员评分标准和业务能力与运动员自身技术水平临场发挥成为影响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
3.2.1 健身气功技术性训练方法
健身气功技术训练主要包括基本动作训练和难度动作训练,比赛中主要包括普及功法和竞赛功法,对于基本功的要求极高,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是运动员经过长年训练过程积累形成,从技术动作规范性、难点性、审美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未来运动员提升更高技术能力奠定基础。
3.2.1.1 规范性
规范既是规格,健身气功项目对于动作规格要求及其细致化。动作规范标准,是裁判员在进行打分评判重要因素之一,健身气功每一套功法的技术规格不应相同,但动作规格主要由竞赛规则技术要求决定,想要达到理想化的技术规格,就需要运动员不断强化技术动作细节,努力向竞赛规则技术标准去靠近,实现理想化技术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每位运动员对于技术规范理解都存在一定差异性,而运动员重复性训练,不断磨合修正技术动作,是促进训练效果有效基础方法之一。
3.2.1.2 难点性
对于初级阶段训练,遵循“学习、提高、巩固,再学习、再提高、再巩固”流程。在健身气功项目中,看似动作相对简单,但要把动作做到规范点位较为困难,尤其是竞赛功法,如果没有一定基础,不可能完成,再训练过程中处理动作难点时,运用分解训练顺序,可以先从技术难点抓起,如竞赛功法的抬腿、坐盘、吻靴和下蹲等具有高难度动作进行训练,突破了技术难点后,再将整套功法基础动作串接起来,在竞赛功法比赛中,运动员难度动作竞技实力对于取得较好比赛成绩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3.2.1.3 审美性
健身气功注重调心、调身、调息, 通过这三者关系体现出健身气功动作外部形态的审美性。“美”是本项群竞赛规则的一个方面,[2]在竞赛过程中要求运动员除了将动作规格做规范,还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演练水平。演练水平是运动员在长时间训练中,积淀而成,短期训练难以产生效应,除了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之外,运动员要具备一定学习能力,通过各方面反馈,如教师、队友给予评价和指导,不断的重复性调整动作,最终神经系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实现整套功法演练的美韵。
3.2.2 健身气功体能性训练方法
从身体形态方面来看,健身气功运动员身体形态匀称,五官端正,尤其在集体项目功法比赛中,运动员身体形态较为一致性,对动作演练整齐度有良好效果。运动员各系统之间身体机能,具有支配协调运动素质作用,从健身气功动作训练角度分析,运动员体能专项素质主要包括力量、柔韧、平衡三个重要方面。[3]
3.2.2.1 力量性
健身气功功法下蹲动作较多,比如马步桩,在竞赛功法难度动作中主要考量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可采用于功法动作相似的动作进行训练,如马步需要蹲标准,可以采用静力性与动力性等张收缩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腿部力量,依据下蹲设置好时间,控制每组之间间歇时间。在做动力性等张收缩训时,可以借助负重抗阻力手段,增强局部肌肉群的力量,还可采用自重训练手段,如单脚支撑下蹲练习、马步下蹲、平板支撑等方法进行练习。健身气功竞赛功法动作运行路线由上、下、左、右移动构成,动作运行的时间较慢,需要控制好动作节奏,在完成难度上,需要运动员具有一定肌肉耐力,在训练时,可采用多组循环重复次数方法,增强运动员肌肉耐受性。
3.2.2.2 柔韧性
健身气功对于柔韧性要求较高,如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易筋经卧虎扑食、掉尾式,竞赛功法中抬腿、吻靴、盘坐等,这些高难度动作,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强的柔韧性素质。[4]依据难美性项群的柔韧性训练法,健身气功训练主要从专项柔韧素质这方面抓起,一般柔韧素质在进行选材时候,就应该着重作为一个考量因素。在进行专项柔韧素质训练时,主要利用主动拉伸和被动拉伸两种方式进行,在制定训练计划应该合理的将柔韧性贯穿于全年计划之中,实践证明,长期中等强度柔韧拉伸练习比短期大强度练习作用效果要强。
3.2.2.3 平衡性
在健身气功竞赛功法中,平衡性也是评分规则中重要因素之一,即使运动员的柔韧性很好,而在完成动作时没有相应的稳定性,运动员成绩一定会受到影响。在竞赛过程中,裁判员判断动作质量时主要考察运动员在抬腿时的高度,如果运动员完成腿抬高度,但出现掉腿,站不稳的现象,则表明该运动员动作没有达到理想规格。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应将动作稳定性同力量和柔韧练习相结合,也可采用针对功法中某一动作进行专项练习,[5]如单脚盘腿支撑,单脚抬腿支撑、燕式平衡支撑等,在进行练习时,练习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身体承受能力而定,循序渐进,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4.1.1 专项训练方法混淆
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运动项目为武术,很多人把健身气功界定为武术中太极拳种,二者的训练方法混淆,很多健身气功运动员是由武术套路运动员转项而来,从技术演练上更多体现出武术成分,所以在日常训练中,一些武术训练方法不能等同于健身气功,方法上混淆,也会造成健身气功运动员的动作要领不符合要求。
4.1.2 专项教师技术薄弱
教师作为技术的示范者,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健身气功自进入高校以来,主要由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的教师担任课程授课与组织训练等任务,教师技术的学习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通过视频方式来进行学习,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对技术动作规范化有待于深刻认识。教师动作不规范,技术水平薄弱,训练方法不科学,影响到训练目标的达成。
4.1.3 专项培训机会较少
目前,健身气功运动项目推广较好,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习练的人群越来越多。但在针对高校教师专项培训相对较少,未能跟上发展的节奏,特别是高校教师,在获取一些国家级培训机会相当困难,有的培训班以省份划分名额限制,另外,由于每年举办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使得教师了解不到最新技术体系内容和技术规则,也就造成一线教师在训练方法上的滞后。
4.2.1 增强训练方法归属
为了更为清晰明确健身气功的训练方法特点归属,应该将健身气功训练方法同武术区别开,增强健身气功理论水平,确立健身气功在传统体育养生中理论训练方法形成,完善一套符合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增强技术功法要领统一性,促进健身气功训练方法标准性。
4.2.2 增进教师技法水平
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影响健身气功指导教师对于训练方法的掌握。只是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健身气功技术占主导地位运动项目,不会起到太大效果。因此,应该转变学习方式,从行业专家面授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为主,理论学习与视频学习相结合,增强教师技法水平,提升训练方法多元化。
4.2.3 增加培训机会次数
在健身气功训练中,合理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出现问题,分析难美性项群对应健身气功训练方法,就必须举办健身气功专项相关培训,增加教师学习机会,以提升健身气功运动队训练手段,布置好训练计划,遵循运动规律,推动健身气功项目融入现代科学训练体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