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天 易 鹏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0
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这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政党,它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心。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性拳种,它是中华民族古代辩证哲学与艺术,武术,中医,健身等的完美结合。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太极拳推广需要文化自信。
我们的党深知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瑰宝。 蕴含着“仁义”,“谦让”“中庸”“和谐”等儒道家哲学,其拳法柔中带刚,刚中有柔,集健身,修生,技击为一体,其本质是探讨人类高尚生活的规律。在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文化自信逐渐深入人心,追其本质,其最终是追求一种和谐的思想,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而太极拳无论是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理论层面来讲,都时时刻刻传达着一种人与自身,人与外界环境的一种和谐的理念,一种和谐的价值。[3]因而我们坚持的文化自信,就是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坚持太极拳文化,就是坚持太极拳运动。太极拳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优秀产物,也是文化自信的象征。
太极拳字面上被解释为中国传统儒家和道教以“太极”形成的拳击形式。目前较为准确的定论是:“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以太极和阴阳的辩证哲学为基础的,是一种修身的集合,是一种中国传统拳术。”[3]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但全国大体上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湖北地区大部分学者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而河南地区的学者则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所以会有这两种区分,是因各个地方的研究者未能从宏观方向研究这一问题,都仅仅是片面的依靠某一地区的历史资料做出判断。历史资料具有它们所存在的局限性,我们考证历史的同时要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哲学,历史,逻辑学等众多学科具体分析。[4]
我们并不能说太极拳是某人创立的,而是在一个不断更替、吸收、创新中不断的发展而来的。太极拳技击原理从最开始的长拳,发展延续到炮捶,最后至太极拳,这是十三势的名称和技术风格上的转变。[5]而太极拳种类门派中,至今已经形成以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和孙氏太极拳为主流的五大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演变而来的。太极拳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那么下一个阶段,太极拳要进一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恰恰反映出,我们对太极拳的发展仍然在路上,太极拳的发展仍将继续。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竞技太极拳套路、难度动作逐年增加;同时,太极拳作为一种融合了修身、健身、养生三种属性的大众体育运动也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喜爱。
太极拳是一种具有东方特色和中国元素的运动。但由于近些年以来,受到西方国家一些具有实用、形式主义体育运动的冲击,太极拳这一曾经让人耳熟能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崇尚于国外竞技体育特殊的暴力美学以及可有可无的体育形式,认为这即是体育。在西方体育运动传入国内的同时,可供人们选择、欣赏、娱乐的项目越来越多。西式体育项目以其独具的新颖性,趣味性吸引着人民大众,这与人们自身民族体育文化意识淡薄是密不可分,从而更偏向于选择新型的国外体育运动方式,却忘记了太极拳这一集“百家之长”,而且具有健身和养生功效的民族体育运动。[7]因此才造成目前现阶段太极拳运动推广受阻,甚至在一些地区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
如今,国家强烈主张全民健身,为太极拳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目前在太极拳推广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受众人群来说就存在着老年习练者居多,年轻习练者较少的普遍现象;以地区层面来说,中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习练人群普遍较多,而内陆,西北地区习练人数较少;以地域发展方面来说,存在着城市习练者较多,农村习练人数较少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国家在进步,传统的太极拳推广模式不再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人民的兴趣,因而肯定会受到限制,也会比较容易出现年龄,地域分布不均的现状。青年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年青一代对太极拳兴趣低下,甚至没有兴趣去传承,这就更缺少了太极拳推广的必要条件。[8]习练太极拳的人口较为分散,缺少相应的习练氛围,也就缺少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底蕴,这将导致太极拳的普及力度不足。
国家在体育经费的投资方面总是会优先于奥运会重点项目,所以在别的非奥运会项目中的投资建设则相对较为短缺。同时由于受到主流体育文化和竞技体育的侵袭,作为非奥运会项目的太极拳的推广受到了轻视,使得推广难度加大,推广范围缩小等种种问题。就太极拳本身而言,太极拳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商业能力较弱,一些太极拳文化产业不受重视,导致太极拳推广形势严峻。目前,太极拳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原貌,逐渐偏离了轨道。[9]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偏好于快节奏的运动健身方式,人民群众对太极拳的认识依然处于“慢拳”阶段,认为这是属于老年人的专利。太极拳缺少有效的推广措施来改变人们对太极拳的刻板印象。
文化没有国界,特别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太极拳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太极文化活动。无论是太极拳所展现的各种拳法套路、剑棍表演以及推手对抗等,都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太极拳文化根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既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妄自尊大,“文化自信”政策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作为国家文化输出的优秀产品的太极拳,它兼具文化和体育两个属性。[10]结合中国古典儒道家哲学,以及传统武术理论,将“精气神”三位一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在当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是太极拳推广的好时机。我们可以从“文化自信”的影响中明显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依托文化自信政策,给予了推广太极拳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太极拳的推广一定要文化先行。不了解太极文化就推广太极拳,这样是缺少灵魂。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那么在太极拳推广策略中,当代青少年也应该担负起责任。在当前文化自信政策的大背景下,学校层面可以增加对太极拳文化的教育,首先逐步加大太极拳在校园体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或者逐渐加大在课程设计时对太极拳教学的内容等;其次,可以举办形式各样的“太极拳比赛”,或者开设太极拳相关的文体课;最后,还可以以一种太极拳和其他体育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对太极拳的关注。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大环境,在社区中太极拳深受老年锻炼者的喜爱。就如何能让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喜爱上太极拳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可以在社区创建太极拳健身俱乐部,让更多的爱好者有的放矢;再者,可以组建不同协会、不同组织,统一在广场上有纪律地组织训练,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兴趣;最后,适当地举办太极拳文化演讲或太极拳博知识竞赛。许多年轻人仍然对太极拳抱有片面的看法就是因为太极拳的理论太过高深,不易理解。在太极拳的推广活动中,要想提升推广的总体效能,离不开青年学生和社区群众的支持。
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也应该与时俱进。过去传统教学练习模式是主流的推广渠道,但却成为其发展与推广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数字”媒体将成为推广太极拳的主要途径。首先可以通过涉猎太极拳相关的影视作品、歌曲逐渐深入,然后可以了解一些太极文学,太极历史,太极哲学,使太极拳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变成人民耳熟能详的事物;其次,由太极宗师拍摄详细的太极拳套路视频供大众方便学习,以充分发挥“数字化”对太极拳推广带来的改变;最后,有经济实力的太极拳爱好者可以提供一定资金用于开发“太极拳APP”等。太极拳来源于群众,并受制于群众,更离不开群众。结合所处的社会、科技、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地推广太极拳,太极拳的推广也应该与时代的发展所同步。[11]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太极文化、感受太极精神、感受太极拳的魅力;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民族体育气节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着“变”的改变,其中充斥着新与旧的较量,老和新的交替。如果没有变化,事物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最终将被淘汰。目前太极拳门类繁多,打法复杂,每一流派的套路在国内都拥有一定的受众人群,但对于如此众多的太极拳种又不可一齐推向世界,因而就如何能够统一各家拳种,给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创新出一类简单、便捷、适合推广的太极拳套路,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中之重。同时打造太极拳知名品牌,要与时俱进,大胆接纳时尚元素、现代科技技术、音乐元素,使其既具有太极文化精髓,又具有鲜明的时代艺术感。[12]这样太极拳品牌才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更为吸引大众目光,从而为品牌注入活力。太极拳的推广应该既要保障老年受众人群,又要足以满足年轻人的喜好,积极运用商业概念和品牌包装,积极创造太极拳发展新模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智慧结晶,关于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太极拳的推广策略,可以先从文化自信政策出发,通过学校、社区等社会生活区域,拓展网络“数字化”推广渠道,最后统一太极拳拳法套路,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太极拳品牌。要进行太极拳的多元化推广,逐步深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习练太极拳。在推广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和创新并举,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太极拳文化内涵,不能追求过度的商业化,文化效益理应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要拓宽思维,开阔眼界,努力开发新颖的太极拳练习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