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氏通备武学育人思想的四个要素

2021-11-23 01:51姜存喜陈海东
武术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武学武术育人

姜存喜 陈海东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1 前言

“武学”一词的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社会随时代的要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古代武学多指古代兵学和武备学校武学。而现代武学是由马明达提出具体的概念并得到其他人的广泛认可和效仿。马明达将现代武学的概念定义为现代武术的学科体系。它不同于古代的兵学,又不同于古代武备学校的武学,而是一个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学科概念。[1]他还强调是一门拥有庞杂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传统学问,特别要注重武术文献学系统的建立。武术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需武术要不断加强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已达到跨学科整合研究的状态。[2]这就要求马氏通备武学需要培养注重以武术文献学为理论依据并重视技术体系实践的通备人才。因此,通备学子需要不断提升练、读、打、写的四个基本素养以实现通备武学文武兼备的思想。

2 马氏通备武学育人思想的四个要素及其关系

通备武学吸收颜元、戚继光、唐豪等人在武术学术和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其中潘文学, 倡言“通神达化, 备万贯一;理象会通, 体用具备”之说, 以“通备”二字为拳派命名, 其精神或直接源自颜李, 或受到过颜李的影响。[3]通备武学践行者马明达认为:自古以来,历史学与武术学之间就具有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特点,互为补益。不然不成为“学”。在练习技艺时,需要通过研读武学书籍和史学等书籍来印证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就需要用打来进一步验证。写是通备武学在掌握现代学科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学术性研究,是对练、读、打的更深一个层次的提炼。因此,通备学子应该不断提升练、读、打、写四项基本素养以实现通备武学所倡导的文武兼备的思想。

首先,“练”是最初始也是最基础的体悟。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体会技术动作是否具备可行性。如果一味的谈理论而不去身体力行的感受,那就是纸上谈兵。戚继光的《拳经》中讲到:“拳打不知。”“拳打不知”不是通过臆想就会凭空出现。它需要通过长期反复地练习后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状态。马氏通备武艺中的劈挂拳的特点是猛劈硬挂、大开大合。这些技术的完成要求需要单劈手的练习来实现。单劈手是起点,是需要反反复复、贯穿始终的内容,是功力训练的内容,也是技战术训练内容。[4]它既是劈挂拳基础也是劈挂拳的核心。如果只讲理论而脱离了练习,就会失去检验理论对依据。因此,理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亲自实践去检验其可行性。

其次,“读”是对练的提炼和校正也是激发思考和判断的基本途径。“读”可以使最初通过身体实践感知的技术动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比如短兵运动中最基础、使用最多的直刺技术,这可以在书本中寻找其中的合理性。其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单手使用短兵器的传统。其二,西周到两汉的创造了丰富的剑文化,这一千多年的鼎盛期中不光有着高超的击剑技术也出现了关于剑的专门著作。“读”的过程中不光是深化直刺技术的过程,更是触类旁通、刨根问底的探寻与直刺技术相关的文化知识的过程。“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自身对武术认知和思考的过程。比如,了解宋代的棍棒武艺发展状况以便更好的理清古典武艺基本史实。还有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看到关于选兵、实战演练这些武艺中必不可少的智慧元素。因此,要深入了解武术自身的文化和历史,也要辨别武术著作真伪的同时去潜心探索历史、哲学、文学中所蕴含的武术文化。

再次,“打”是武术本质属性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表现为散手、短兵或者射箭等对抗性项目,其目的在于保证武术对抗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打”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竞技运动公开、公正、公平的普世价值观。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已经初步建立了的国术体系,它们包括拳术、短兵、长兵和摔角等运动项目。国术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武术技击性的发展。通备武学正在努力使民族传统体育对抗性项目短兵、射箭、散手等项目复兴和发展。因此,通备学子应该通过对抗项目中的实战、比赛等形式来培养“打”基本素养。

最后,“写”是对身体与思想在不断冲击、內演后的延升。写不只是自我思想表达重要依据也是后世认识和了解武术的重要途径。胡适先生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中提到了三不朽观念,即立德、立功、立言。他指出:“这古老的三不朽论,它赋予了中国士大夫以一种安全感,纵然死了,但是他个人的德能、功业、思想和语言却在他死后将永垂不朽。”[5]立言的作用在于将一个人的思想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明代的戚继光、俞大猷、程宗猷以及近代的唐豪那些文武兼备的武术家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武学资料成为认识和研究武术的依据和资料。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俞大猷的《剑经》、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以及近代唐豪的《少林武当考》和《中国武艺图籍考》都为武学发展留下了可供参考的武术史料。唐豪先生面对大量怪力乱神的写作风气却始终能从武术史实出发,苦心追寻和探索为开创武术史学科确实有着可贵的贡献。写的能力对通备学人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低迷混乱武术发展现状之中找到武学的发展方向和动力是至关重要的,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致力通备武学研究的马明达在武术和历史方面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1984 年点校本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20 万字,1995 年校注《中国回回历法辑丛》160 万字,1996 年出版的《中国回回历法辑丛》 获甘肃省委和省政府颁予的三等奖,2000 年出版辑考本的《潮汕金石文徵》25 万字,2006年出版《中山市明清档案辑录》140 万字,2015 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近年先后发表了《论武术古籍和民族体育文献学的建构》《吴殳著述考》《中国古代射书考》等论文,这为“民族体育文献学”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史料。通备武学积极践行者马明达正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通备学子树立榜样。因此,通备学子需要顺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地吸收古典武学中的养分才能保住使现代武学的更加富有底蕴和内涵,同时要不断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才能使现代武学的丰富和绚烂。

因此,一个武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立言的基本能力才能更好推动“写’在通备武学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写在最初表现为主观的好恶,但是通备武学在育人过程中更注重明确的逻辑思维,掌握现代学科与现代科学所普遍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性研究,是对练、读、打更深层次的提炼和凝结。

总之,作为一个通备学人必须兼顾练、读、打、写四个基本素养。这对于通备学子综合能力提出了艰巨的挑战。这对于通备学子来说要以通过身体的练并进行针对性的读来践行学术并重的育人理念,打是对技术和理论一致性的进一步验证而写是对练、读、打的提炼和总结。兼顾四项基本素养确实不易。在继承和发展通备武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所偏重的同时也要全面提升四个基本的素养。练、读、打、写四个基本素养相互融通、紧密结合才能减少走上学术分离的道路。通备学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展一项或两项自己的专长再兼顾其他素养,既要有偏重也要兼顾。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养成通备武学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3 对马氏通备武学育人思想的价值分析

马氏通备武学中蕴涵文武兼备的思想要求通备人在实践过程中要求练、读、打、写四个基本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四个基本素养所反映出来的育人思想既符合古代士人育人的基本思路,更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一致,这就是通备武学中的育人思想合理性的体现。在未来发展中通备武学育人的价值需要不断地在继承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3.1 与古代士人育人思想相符合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被统称为“士”。“求道”是他们的第一追求。[6]曾子曾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说明古代对士的教育是很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士人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社会品位,无不受到自身品格的支配。品格与“人品”“人格”相通,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由其行为所反映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古代士人的品格建构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7]受“学在官府”体制的影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治术人才。[8]“礼”以伦理教育为主,政治、道德、生活方式的教育,士人往往追求严于律己、尊君爱国等传统精神品质。“乐”指的是伦理教育又是美学教育。“礼”和“乐”紧密相连、互为表里,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指的是文字,“数”指的是算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注重士人综合性和全面性能力的培养。

综上,“六艺”教育中包括多方面教育因素,它既重外在的礼仪规范,也追求内心的伦理道德的培养;即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也重视实用技能的训练;这是文武并重、诸育兼修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的表现。通备武学中的育人思想同样也注重全面性、综合性的提升,通过对打、练、读、写四项基本素养的培养来提升对武学的认知的能力。可以看出,它们是不同个体对受教者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素养的体现。

3.2 与现代素质教育中的育人思想符合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人各方面的才能、兴趣和特长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其文章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9]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发以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在2018 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并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将劳动教育纳入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素质规格的范畴。[12]劳动教育纳入人全面发展的范畴说明了在不同时代和背景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有了新的要求。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变得更加全面和细致。素质教育既要贯穿幼儿教育、中小学、高等学校的各个阶段,也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有学者提出,不同目标层级定位和不同表述方式的理念是教育目的的时代意蕴和行动演绎,素质教育是教育宗旨的中国式表达,“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则是对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不同层级目标体系的深化、继承、演绎和超越。[13]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相应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在教育活动。通备武学根据武学体系的建立、理论与实践性联系强、学术分离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要培养练打读写四位一体的通备人,从而更好的推动通备武学的发展。

4 结语

练、打、读、写的基本素养实际是当代通备武学发展过程中学术并重的体现。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一般人只问治学之术,其实光有术不行,首先得有道,有道必有术,有术却不一定有道。[14]马明达先生非常赞同和支持钟敬文先生的观点。马明达认为“学”是科学,是系统化的理念。他将当代武学分为六大部分,它们分别是由技艺、义理、文献、器具、文艺、医药六部分组成。这六部分构成了立体结构,像金子塔的形状。塔基是技艺、文献,中层是器具、文艺、医药,顶端是义理,是武学的思想。在这六部分可以偏项也可以兼项。六项兼通即为不易。它的全面性要求全面掌握武学确实需要巨大的付出和心血。当代武学的发展就是将这六项紧密结合,坚守在本土体育的土壤里,理直气壮走自己的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经过时间的检验,通备武学的价值将发挥它的作用。通备武学的发展要求通备学人具备练、读、打、写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这是对通备武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备武学的发展对整个武学体系的构建将产生独特的效果和作用。

总之,通备武学在育人过程中注重专注性、综合性、全面性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通备武学既吸收古代士人教育注重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也注重现代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的主体的适用性。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扬弃”发展通备武学。通备武学在发展遵循中国古典武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传承模式。可以预见的是,通备武学会继续成为最具活力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甚至成为相应的学派,通备的技术发展会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吸收科学的训练和思维,但同时,得益于对武术研究的固守,通备也具有更强的文化本位主义情怀,因此更容易表现为具有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特质的现代中国流派。通备学子应主动承担责任,固守武术研究,心存强烈文化本位主义,从而构建出具有系统、科学通备武学体系,最终,通备武学也将成为当代武学体系的构建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武学武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武术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