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202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
——以“英文谐音镶嵌”、“字母缩略语”、“XX人”词模为例

2021-11-23 12:57魏璐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00
名作欣赏 2021年32期

⊙魏璐瑶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00]

一、“英文谐音镶嵌”现象概述

(一)“英文谐音镶嵌”的定义及特点

随着网络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在同一次会话中使用不同语言或变体的语码转换现象已屡见不鲜。例如前期网络用语中较为流行的“笑cry”“hold住”等表达。然而,近期网友们突破了上述语码转换形式进行了新的创造,并收获了格外高的热度,即选用与汉字的普通话或方言发音相似的英文词汇来替换汉语词汇中已有的汉字,选用的英文词汇与所替代的汉字之间读音相似但意义无关,整体表达具有双关或幽默的表达效果,我们称这种语言现象为“英文谐音镶嵌”或“汉英混血词汇”。类似结构的网络流行语有 “半tour 废”“笑blue 齿”等。

以进入《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备选条目的“Duck 不必”为例,英文“Duck”因为与“大可不必”中的“大可”发音相似,但二者之间并无词义的联系,在阅读理解时要将英文词从语音上还原为中文即“大可不必”理解。而由“Duck”本身与被替换的中文“大可”之间产生的词义差异,又能从侧面产生幽默的表达效果。此外,镶嵌的英文词语在形式上覆盖、替换了与其音近的汉字,在视觉上插入的英文词显得较为醒目另类,从而受到了网友们交际表达时的青睐。

(二)“英文谐音镶嵌”的类型及表现

从语料来看,英文是谐音镶嵌所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外语,根据英文词汇即嵌入词的词性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三类。第一类是占比例最大的英文镶嵌物为名词的“汉英混血词汇”,如“star 皆空”“无可phone 告”“Duck 不必”等;嵌入英文人名的比如“Tony 带水”;嵌入品牌名的如“Samsung 有幸”“运筹vivo”等。第二类是嵌入词汇为动词的“汉英混血词汇”,如“lay 流满面”“祸不dancing”等。第三类是嵌入词汇为形容词的“汉英混血词汇”,比如“呼和hot”“小试new 刀”,等等。

(三)“英文谐音镶嵌”流行的主要动因

1.互联网发展对语言接触的促进作用。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看,任何语言都是因语言接触而形成的“融合物”或者“混合物”,而互联网的发展则使距离的远近对语言接触的影响越来越小,使用不同语言的网友可以通过社交软件自由发表言论,使得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得以公开传播,不同语言间互相接触与影响的机会也随之增多。网络语言中的“汉英混血词汇”便反映了以英语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互联网媒体对汉语词汇的冲击,这也是不同民族间语言接触的生动体现。

2.网络用户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能成为“汉英混血词汇”的一部分与网络用户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触和使用外语,“双语现象”甚至“多语现象”的语言生活状态已经不再罕见。此外,“汉英混血词汇”中的英文词汇多为一些简单常用的英文单词,对大多数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网络用户而言,在交流使用“汉英混血词汇”时并不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二、网络交际中的字母缩略语

“缩略”是指出于语言表达者遵循的经济原则,对某些事物称谓中的成分进行有规律的节缩或省略。汤玫英认为,网络交际中的字母缩略语是网民们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字母将英语或汉语进行缩略,表达语言缩略之前的真实含义。这些字母缩略语一开始多出自追星文化中的“饭圈”用语,但由于其经济性、含蓄性与新颖性等特点,逐渐成为当前网络流行语的一员。

(一)字母缩略语的分类

通过分析现有网络交际用语中字母缩略语的语料,我们将字母缩略语按其字母来源分为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外语字母缩略两类进行阐述。

1.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此类缩略语是指将缩略原文中每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代替原本的汉语词素,即将原词汇中的多音节词语压缩成声母组合的语言形式。如:“dbq”取的是“对不起”三个字拼音的首字母,这种字母缩略造词方法十分简单,造词量也很大,属于较早的网络流行缩略语表达形式,如早期较流行的“GG”(哥哥)、“MM”(美眉)等。而近期在“饭圈”追星文化盛行的影响下,该类缩略语高频出现的新例子还包括:“zqsg”(真情实感)、“awsl”(啊我死了)、“gkd”(搞快点),等等。

2.外语字母缩略。第二类外语字母缩略语主要以英语为主,即提取缩略原文中每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成新词,并都采用大写字母书写。比如:“BTW”取的是“by the way”三个单词的首字母,“DIY”取的是“do it yourself”三个单词的首字母。

(二)字母缩略语流行的主要动因

1.语言经济性原则。语言经济性原则是语言发展日新月异的重要原因,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要求在言语活动中使用较少的、省力的、熟悉的或具有最大表现力的语言单位。它包括说话人要尽量简洁地表达,听话人能尽量省力地理解。在网络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主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并通常需对另一方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即时回应,从而便捷快速的输入法则成为人们在网络交际中追求的目标。

而网络中的字母缩略语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以简单的字母代替原文,既可以使信息以更简洁的形式表达,同时也节约了传递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比如用“ASAP”表示“As soon as possible”时就可以迅速向对方表达出焦急等待的心理;又如用“dbq”三个字母表达“对不起”时更为简捷,同时有效减少了接收者解码、再编码时所花费的时间,还避免了双方可能因道歉而存在的尴尬情绪。因此,字母缩略语的经济性特点是促使其在网络交际中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

2.网络盛行的追星文化。随着具有粉丝属性的网友基数逐渐增大,追星文化也日益发展盛行,随之也使网络流行语出现了分众化,即“圈层文化”。例如近期广为流行的字母缩略语很大部分出自网友线上追星交流过程中使用的“饭圈用语”,即“粉丝圈用语”,其所形成的“圈层效应”也是字母缩略语得以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饭圈”选择采用字母缩略语来表达原文的含义,一方面可以更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效避免“饭圈”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网络字母缩略语具有攻击性、讽刺或贬低意图,如“ncf”(脑残粉)等,使用字母缩略语可以减弱话语攻击性,使表达从观感上更加含蓄文明。因此,字母缩略语的含蓄性特征使其在“饭圈”内部交流时更为方便快捷,成为网友们心照不宣的交流方式之一。

3.“陌生化”的视觉表达效果。字母缩略语是将字词句通过缩略重新组构转变为由字母组合而成的新词。由于其语言表达形式异于常规,改变了人们惯用的理解与表达模式,接收信息者需要通过“解码转换”才能领会信息发送者的意思,因此这种“陌生化”的视觉表达效果很容易吸引网络用户猎奇的目光。此外,由于字母缩略语面向的是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用户,该群体极易对该语言现象产生兴趣,并乐于参与其中获得语言使用的新鲜感,迎合了年轻网友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三、“XX人”词模

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备选条目中,“打工人”与“尾款人”占有两席,并且“打工人”正式成为《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截至2020年11 月30 日,“打工人”在百度检索词条出现次数为69600000 次,但其兴起时间却不早于2020年10 月。可见其短时间内在网络语境下得到了广泛传播。此外,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运用语言的类推机制,延伸出“尾款人”“工具人”“早安,XX人”等一系列“XX人”的表达。从传播学模因论视角来看,“XX人”是一个具有较强复制和衍生能力的语言文化信息单元,其特定的言语信息通过复制模仿在宿主大脑间得以传播,因此可将其视作为一个模因或者词模。而网络作为人类社会的共脑,是模因生产、模仿、复制与传播的有力工具,因此上述“XX人”的延伸表达可以看作词模“XX人”依靠网络平台的复制传播与再构造。

根据“XX”所属词性的不同,我们可将其分为动词、名词两类,当“XX”为动词时的表达有“打工人”“干饭人”等;当“XX”为名词时的表达有“尾款人”“工具人”等。下面本文将从语言的类推机制、语言使用者的自我认知与心理变化两方面分析其流行的主要动因。

(一)“XX人”准构式流行的主要动因

1.类推机制。从邢福义的“表—里—值”构成的“小三角”理论来看,网友们运用类推机制,以“XX人”的双音节语表形式为模型,按照“XX”所属词性为动词或名词,以动宾或偏正结构为主的规则进行模仿,整个结构在句子中可作独立语、主语、宾语、定语,在网络环境中创造出例如“尾款人”“工具人”“干饭人”等“XX人”新词汇。通过人们的广泛传播与使用,其词义逐渐固化并具有了概括性。“XX”反映了社会某一群体的职业属性或生活状态,记录了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如“工具人”指在社会中对他人任劳任怨,被对方当工具一样使唤干活的人群;“干饭人”指到了饭点吃饭非常积极的人群;“尾款人”则是指“双十一”购物期间交付商品定金后,因尾款金额较高而努力打工的人群;由此可见,“XX人”词模通过类推机制促进了其语表形式及语里语义的延伸与拓展,并由于其覆盖了多领域的社会人群,引起了网络受众的广泛共鸣而具备了一定的语用价值。

2.语言使用者的自我认知与心理变化。“打工人”及其相关的“XX人”表达之所以能成为网络热词,与社会变迁、语言使用者自我认知与心理的变化密切相关。以“打工人”为例,从“打工”这个词的历史变化来看,其最早出现于香港,指“受雇于人”或“从事受薪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南下打工热潮的发展,产生了如“打工仔”“打工妹”的新词,指从事体力劳动或重复劳动的外来务工年轻人,多指社会底层。近年来,网络中又出现了“社畜”一词指代“上班族”,指社会中被工作单位当做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带有贬义色彩。如今,“打工人”成为“上班族”群体接受度较高的自称,其原因可以从词义的包容度与色彩义两方面理解。

首先,相比早期的“打工仔”或“打工妹”而言,“仔”与“妹”的词义具有一定的性别、年龄区分度,而如今人们用一个表类属义的“人”代替“仔”或者“妹”,则突破了“打工仔”“打工妹”语义中性别、年龄、地域的限制,使指称对象更加多元化,几乎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统称,使得在网络环境中作为群体代名词进行传播更为便捷。其次,相比于形容“上班族”的“社畜”一词所携带的负面情绪与社会等级意识,“打工人”的色彩义更为中性,也更普遍的代表了当今上班族对自身标签的认同以及社会地位的价值肯定,故受到网络受众的广泛接受。

从由“打工人”类推出来的“XX人”词模可见,社会环境的发展推动了新语言形式的更迭创新。随着“XX人”这类词汇所覆盖人群的职业属性与社会圈层逐渐扩大,反映了当下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状态,包括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学习工作压力、社会生存压力等。而“XX人”这一类词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自损自贬的口吻描述其生活境况,同时使社会中同一属性的人群在网络环境中找到心理安慰与自我归属感,通过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满足说话者自嘲的心理需求。而由于该类表达整体呈现出幽默轻松的表达效果,因此也成为说话者自我解压的方式之一。

四、网络语言的产生机制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增加与网民规模的扩大,网络新词还将不断更新换代,本文仅选取了2020年较有代表性的三类网络热词作为讨论对象,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其具体表现与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从上述个例分析出发进行总结,本文将网络语言的产生机制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物质基础是网络语言得以“井喷式”爆发的根本原因,它为不同语言间的广泛接触与各种语言变体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此外,从2020年9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20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大规模的网络用户作为传播者运用类推机制使网络用语产生新的用法并再次传播,其词义功能在传播过程中趋于稳定,从而成为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热词。随着5G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未来网络语言会以更多样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

网络热词的兴起与发展也是虚拟的赛博空间下网络用户的心理群像反映。由于目前网络用户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群体为主,他们标新立异,渴望与众不同的社会心理促使其在表达时追求“陌生化”的视觉效果,其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也促进了网络新词的运用和创新。同时,网络热词的“语言经济性特点”也很好地满足了他们追求快捷输入、凡事讲究效率的行为心理。

(三)网络语言产生的动力机制

“语言的进步首先是靠模仿实现的”。网络语言模因依靠网络为载体飞速传播,以词模、句模、篇模等方式进行迅速复制与再构造,模因经过网络语境与受众的选择淘汰,最终存留下高质量的“强势模因”,它们通常具有复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产词能力强等特点,例如上文分析的谐音模因、语码混用模因、缩写模因等。因此,传播学视角下的模因论是网络语言生成与传播的重要动力机制。

五、结语

年度网络流行语体现了2020年新闻媒体评议和社会交际语言的某些特点,它既能反映政经要事,又能体现人文价值观,并因其言简意赅、追新趋异、发人深省等表达效果收获了大众的广泛认可,我们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语言的流变以及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研究社会发展中语言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正如《人民日报》评论之所言:“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迅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可能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