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童谣的艺术特征与人文价值

2021-11-23 12:57黄秀秀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名作欣赏 2021年32期

⊙黄秀秀 [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童谣是指在儿童中传唱的民间歌谣。古人把歌和谣区别看待,“唱有曲调为歌,唱无曲调为谣”。一般说来,歌因为受曲调的制约,歌词结构严谨,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跌宕起伏。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比较紧促,但讲究押韵,是一种以方言吟诵的口头韵文,乡土味十足。出自市井之口的童谣既是社会生活的时代镜像,也是方言俗语的珍贵宝藏,更是人文历史的鲜活见证和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

台州童谣以吴越语系台州方言吟诵,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生动地反映了台州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利用童谣这种口头文学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与态度。台州童谣古韵气息浓厚,地域特色鲜明,是古老的吴越文化在台州民间的活态遗存,对探索台州文化的历史变迁,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面貌,钩沉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台州童谣的艺术特征

台州童谣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通过数字谣、问答谣、连锁谣、绕口令、颠倒谣、字头谣、谜语谣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台州的地域风情、岁时节令、市井生活、风物特产、娱乐游戏等不同的题材,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蒙教育。现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阐述台州童谣的艺术特征。

(一)丰富的表现形式

语言的游戏性是童谣的本质属性,童谣的游戏性往往通过数字谣、问答谣、连锁谣、绕口令、颠倒谣、字头谣、谜语谣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这些具有语言游戏性质的童谣,以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天马行空式的思维特点,充满童真趣味的丰富想象,起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1.数字谣。数字谣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语言艺术来培养儿童认识数字概念的童谣,它将数字与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数字嵌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中,起到训练儿童认识数字能力的作用。如《荷花令》:“一朵莲,两并蒂,三节藕,四丝连,五叶圆,六花开,七蜻蜓,八点水,九好景,十结果。”这首数字谣以三字经的形式,句首从一到十,句句递进,简明扼要地道出荷花的生长特点、外在形态和人们对它的评价,既教儿童认识数字,又普及自然常识。

2.问答谣。问答谣也叫对歌、盘歌。采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激发儿童思考,引导他们认识事物及其道理。这类童谣往往采用排比、顶真、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揭示事物的特征,具有开发儿童思维、增强认知水平的功能,而且也表现出儿童喜欢刨根究底的好奇、好问心理特点。如 《后门啥子叫》:“后门啥子叫?后门凤凰叫。凤凰咋会叫?凤凰头颈长。蛤蟆头颈短咋会叫?蛤蟆嘴阔。畚斗嘴阔咋勿会叫?畚斗竹做。笛子竹做咋会响?笛子孔多。米筛孔多咋勿会响?米筛有沿。铜锣有沿咋会响?铜锣铜做。铜槌铜做咋勿会响?铜槌实肚。炮仗实肚咋会响?炮仗药做。格末药店药多咋勿会响?”这首童谣以间接顶真的手法,一路追问,上递下接,步步递进,层层深入,贯穿到底,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童谣中蕴含着一个道理,就是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这对于拓宽儿童的知识面,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辩驳能力大有裨益。

3.连锁谣。连锁谣也叫连锁调、连锁体、连珠体。它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前后句随韵黏合,逐句相连。“顶真续麻”是连锁谣的修辞特征,“随韵黏合”是连锁谣的结构特征,“中途换韵”是连锁谣的韵脚特征,“无意味之意味”是连锁谣的表现特征。连锁谣环环相扣、随韵相连,读来一气呵成,能够训练儿童思维和语言能力。如《大蛇吃小蛇》:“大蛇吃小蛇,小蛇吃蛤蟆,蛤蟆吃蚱蜢,蚱蜢吃稻虫。”这首童谣以顶真的手法说明了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链。浅显易懂的四句话,道出了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4.绕口令。绕口令也称拗口令、急口令。它是把一些发音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字连缀成有一定意义的童谣,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的。它要求孩子注意力集中,口齿伶俐、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这对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鼓与虎》:“墙上挂只鼓,鼓上画只虎。老虎抓破鼓,买块布来补。不知布补虎,还是布补鼓。”绕口令是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最好方法。这首《鼓与虎》语言精练,押姑苏辙,围绕着“鼓、虎、破、布、补”几个字叙述故事,既富有童趣,又能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5.颠倒谣。颠倒谣有正话反说的意思,它所表现的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反常事情,这类童谣往往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有意颠倒事物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特征,造成荒唐、古怪的感觉和诙谐、滑稽的意趣,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调节儿童的情绪,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如《贼来偷酱缸》:“月亮白光光,贼来偷酱缸。眼瞎的人看见了,耳聋的人听到了。哑巴高声喊有贼,蹩脚人追上去,一把抓住贼的头发,头发被抓落,发现贼原来是个和尚。”这首童谣围绕贼来偷酱缸这一事件,颠覆了生活常识:瞎眼能看见,耳聋能听见,哑巴会喊,瘸子会跑,和尚有头发……通过叙述这些有悖于常理的事,造成一种喜剧性的效果。

6.字头谣。字头谣是一种传统的童谣形式,是指每一句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一韵到底,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加上字头谣的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幽默,所以很受幼儿喜爱。常见的字头谣是以“子”“头”“儿”作为句尾字。如《头字歌》:“天上日头,地下石头,嘴里舌头,手上指头,桌上笔头,床上枕头,背上斧头,爬上山头,喜上眉头,乐在心头。”这首《头字歌》看似是“头”字的简单叠加,其实是在咏唱生活和劳动的情景。词语的搭配十分准确而巧妙,儿童通过诵读这样的童谣,可以准确地掌握和区分各种“头”字的用法和含义,对于丰富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7.谜语谣。谜语谣一般由谜面(喻体)和谜底(本体)组成。谜底就是所猜测的对象,谜面则是启示猜测着的话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描述等方法去暗示本体的特征,与成人诗词里的咏物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动物谜谣》:“天迷迷,我先啼。日里怕老鹰,夜里怕狐狸。喵呜喵呜,小小脚爪像弯刀,双眼圆圆四圈照。爱吃鱼,打虎跳,会捉老鼠本领高。嘎嘎嘎,嘎嘎嘎,走起路来真好笑。摇摇摆,摇摇摆,好像小船水上漂。”这首童谣用生动形象、天真活泼的语言描绘三种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谜底分别为鸡、猫、鸭子,都是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

(二)独特的表现手法

童谣的表现手法是指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童谣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语言修辞既要达到音节协调的艺术效果,又要平仄交错,抑扬有致,韵律悠扬,富有节奏感。押韵、叠音、反复、对偶、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起兴等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童谣盘旋回环,连绵不断,声情并茂,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为广大儿童所接受和喜爱。

1.押韵。押韵是童谣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要求。童谣在本质上是与吟咏和歌唱相关联的,对韵律有特殊的要求。无论从朗读效果,还是从听觉效果上来讲,押韵有助于感情的表达和词义的集中。童谣押韵之后语音更加和谐协调,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能诵能唱,富有音乐美感,易于在民间流传。如《对字歌》:“虾对蟹,贼对拐,糠筛米筛对笼大,八哥对鹁鸪,青菜对豆腐,外公对外婆,表妹对表兄,酒壶对酒盅,方糕馒头对米粽。”古时候文人吟诗作文讲究对仗押韵,即字数相等、发音相谐、含义相似、词性一致、韵脚整齐的词句作为上下联结构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这首《对字歌》用台州方言朗读对仗押韵,朗朗上口,通俗顺畅,既是文字游戏,又是智力游戏,考验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知识面,并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来颇具地方风味。

2.叠音。叠音又称叠字,指相同字(音节)的重叠。叠音也是汉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语音修辞手段。它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声音的复叠,加深记忆,使反复叠加的感情与语气得以准确表达。如《斗斗虫》:“斗斗虫,虫袅袅,斗斗鸟,鸟有飞,斗斗鸡,鸡有啼,斗斗蝴蝶飞过溪,飞呀飞。”这是一首亲子游戏童谣,大人握着小孩的双手,边吟诵童谣边做指尖对指尖的游戏动作。为了配合手指动作,将叠音字“斗斗”反复使用,使孩子在愉快的手指游戏动作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首童谣包含了叠音、押韵、顶真等语言表现手法,是游戏与语言结合的典范。

3.反复。反复是童谣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同一首童谣中,相同或相近的词和短语反复使用,像导线一样把整个诗篇串联起来,不仅可以分清结构层次,衔接段落和篇章,还可以帮助记忆,加深印象,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如《车车郎》:“车车郎,车车水,车条黄鱼两斤几。熬熬一小镬,斛斛一蚌壳。车车郎,车车水,车到外婆水缸里。大娘舅,小娘舅,勿用担水。”这首童谣描写农人车水的生活场景,“车车郎,车车水”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并且段落结构分明。对于儿童而言,重复是增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反复中又有变化,使人不觉得枯燥。

4.对偶。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之一。“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作对偶辞”。对偶从格律方面的要求不同来看,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平声字对仄声词,且用字不能重复,古诗词中用的多为严对。宽对,除了上下句字数相等外,结构可以不完全相同,词性也不必相同,平仄不用非要相对,个别字也不避讳重复。童谣中的对偶多为宽对。如《龙生龙》:“龙生龙,凤生凤,大蛇生儿钻墙弄,老鼠生儿打地洞。”这首童谣以对偶的手法,通俗易懂地说明自然界遗传基因决定物种的差异。

5.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各取其相同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特点来互相比较,这样一来,那个要描写的事物的某一特点就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了。童谣中的比喻可以加强事物的形象性,帮助儿童理解比较深奥的道理。如《蜻蜓歌》:“蜻蜓,蜻蜓,尾巴像铁钉,眼睛像铜铃,翅膀像方纱,做官代代清。”这首童谣以比喻的手法,写蜻蜓的尾巴像铁钉,眼睛像铜铃,翅膀像方纱,最后从蜻蜓的翅膀联想到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暗喻做官要像蜻蜓一样清正廉洁。童谣寓教于乐,反映了老百姓对清官的赞许。

6.拟人。拟人也是童谣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儿童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要比成人贫乏得多,许多东西是他们难于或无法完全理解的,但他们又迫切地想要了解。因此,童谣往往从儿童的阅历和心理出发,把表现对象加以拟人化,这样,就可以得到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并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如《青花田鸡》:“青花田鸡,身穿绿衣;白天抲虫,夜里唱戏。”这则短小精悍的童谣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青蛙的活泼、可爱、勤劳、勇敢。孩子们心中的大自然是无比美好的,那些鸟兽昆虫常常被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7.夸张。夸张也是童谣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从儿童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表现对象的本质特点,给以夸大性的描绘,以收到某种艺术效果。如《大脚娘》:“大脚娘,一步跨过九垛墙,踏死十猪九头羊。前屋叫赔猪,后屋叫赔羊。大脚娘,真伤心,双双眼泪落地上,哪晓得,水满田洋成灾殃。大脚娘,真悲伤,一脚跳进海中央。心想这下会淹死,哪晓得,海水只满脚跟上,一脚踢倒了海龙王的外婆娘。”这首童谣通过夸张的手法,讲述了大脚女子的奇遇。这些有悖于常理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通过极度的夸张,使之带有一种戏剧性的色彩,增强了童谣的幽默感和趣味感。儿童在吟诵过程中,获得了离奇故事情节带来的乐趣,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语言文学的熏陶。

8.排比。把三个以上同类词组分句成串排列,以达到结构匀称、说理有力、叙事生动、抒情深刻的目的,这种并列方式的修辞手法叫排比。排比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修辞手法。正确运用排比手法,能使文字语意丰富、力量集中、形式整齐、语气贯通、音律顿挫。童谣中运用排比手法能使作者的思想得以深刻表达,又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如《啵歌仔》:“什么出世滑溜溜?什么出世两条须?什么出世落下颌?什么出世无目睭?鳗鱼出世滑溜溜,红虾出世两条须,仔膏出世落下颌,海蛇出世无目睭。”这首童谣前四句以排比的手法连续追问,后四句同样以排比的手法依次作答,语气贯通,一气呵成。通过童谣可以发现,地处东海一隅的台州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

9.起兴。起兴,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诗经》中大部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起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的开头,由此及彼,引入想说的正意。它有起情,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语势,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如《屋里米桶吃勿空》:“萤火虫,夜夜红,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劈篾糊灯笼,儿子搭脉做郎中,媳妇织布忙裁缝,屋里米桶吃勿空。”这首童谣以“萤火虫,夜夜红”起兴,切入主题后说的是一户人家家庭成员各自手中的活计,表现传统农耕社会寻常百姓家庭生活的生动画面。表面上看,起句与正文并无联系,但在民间文学中起着隐喻、转接的作用。

二、台州童谣的人文价值

千百年来,台州童谣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着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传递着亲切耳熟的乡音,传诵着琅琅上口的乡韵,诉说着耐人寻味的乡情。可以说童谣是人生教育的启蒙课,文化知识的传播器,滋养身心的精神食粮。台州童谣作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认知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一)教育价值

童谣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珍品,记载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地反映了本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群众生活面貌。童谣具有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功能,儿童在吟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智力启蒙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语言是教育的工具,4—10 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牙牙学语开始,童谣是帮助儿童掌握母语的最好手段。童谣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童谣中反映的生活场景、劳动场面、风土人情、岁时节令、自然风物、名胜古迹、人生礼仪、故事传说、童话世界,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儿童从中受到的教益将会影响终生。

(二)审美价值

童谣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那些脍炙人口、浅显易懂,能说、能唱、能游戏、能表演,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民间童谣,不仅给人们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而且在起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中,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美、音乐美、文学美的熏陶。美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歌童谣是在妈妈怀里接受的人生美育第一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教育是最自然、最真挚、最直接、最有效的,它不用借助外力,仅仅依靠口耳相传,便能入耳牵心,赋予孩童快乐和美感,并充盈他们的精神,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健全他们的心灵……所以,童谣是美化心灵的精神大观园。

(三)娱乐价值

童谣有着陶冶性情的娱情价值和愉悦身心的娱乐价值。有一部分童谣是专门为配合儿童游戏而创作的,孩子在吟诵童谣时可以同时游戏,如《斗斗虫》《拍手歌》《点点扳扳》《跳绳歌》等。游戏精神是毫无功利、极富动感的玩的精神,对儿童来说,一切现实活动都带有游戏的性质,他们的生活就是游戏,他们的游戏就是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成长。童谣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儿童在语言游戏中获得快乐、幸福和满足。在童谣中,儿童可以通过想象把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转化和平衡,通过语言所筑构的虚幻世界提供给他们新奇的角色体验、情感体验,从而激活他们内在的情绪体验,把现实和幻想的世界合二为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认知价值

童谣中有包罗万象的认知内容,有赞美家乡自然风光的,有歌颂历史英雄人物的,有描写社会家庭生活的,有教育孩子传统美德的,有表现家乡民俗事象的,有描绘地方饮食文化的……知识的积累往往是从童谣开始的,如台州童谣中有数数歌、摇篮曲、游戏歌、逗趣歌、教诲歌、时政歌、风俗歌、生活歌、仪式歌、谜语歌、问答歌、时序歌、颠倒歌等。这些童谣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传授着生活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大千世界,了解台州风土人情。寓教于乐是童谣呈现出来教育孩子和孩子自主学习的一大特色,在生动有趣的童谣中,孩子学会了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五)文化传承价值

台州童谣中蕴含着当地民众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短小精悍、寓教于乐的童谣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那些用简洁生动的方言韵语创作并广泛流传于儿童中间的口头短歌,对于识字不多的儿童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启蒙教育素材。童谣中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观念遵从、精神生活的载体,童谣的内容不仅反映人们的衣食住行、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人生礼仪与独特的民俗文化。百科全书式的童谣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渠道,传承保护好本土童谣。

①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8页。

②④⑥⑦⑨⑩ 郑薏苡:《温州童谣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第39页,第43页,第87页,第116页,第118—119页。

③⑤ 赵雪莲:《台州童谣辑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页,第242页。

⑧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