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珍
摘 要 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辛词三首为例,从辛词采摭意象、融典入词、寄赋怀、过片的样式等角度进行判辨,带领读者了解辛弃疾的“感心之物”和“感物之心”,探寻辛弃疾寄寓在诗命里的壮与悲、守正与洒脱,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词中之龙”的生命世界。
关键词 感心之物;融典入词;寄赋怀;生命世界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上承苏轼、深化了豪放派词风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对南宋以来知识分子生命体量、文化心理乃至对中国文化精神也产生了重要作用。他是用生命吟唱山河日月、抒写悲壮人生的一代词人,为知识分子筑起一座精神的丰碑,他的剑胆诗心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走进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辛词三首,探一探辛幼安的生命世界。
一、采摭意象,“看”稼轩生命世界之“感心之物”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叶嘉莹在《论辛弃疾词》一文中提到,作者内在的“感物之心”和外在的“感心之物”,是影响作品深浅、厚薄的重要因素。“感心之物”指的是寄托着作者情感或内心想法的意象、环境或遭遇。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极富个性,他采摭意象,大多来自日常生活和特殊经历,于物中显情志,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
辛词意象来自军旅生活。辛弃疾行伍出身,对军旅生活十分熟悉,他抓取的意象十分独特,即便在退居上饶最失意的日子里,他也常梦回沙场,慷慨激昂。辛词中“灯”“剑”“号角”“马”“弓”“兜鍪”等军旅生活意象出現频率很高,通过这些意象,反映战斗生活,描绘豪迈壮烈的斗争场面,表达卫国卫家的决心与意志。《破阵子》一词中,以“醉里挑灯看剑”破题,“剑”是军人身份的象征,“挑灯”与“看剑”令英雄沉醉往事柔肠百转,勾勒出一位报国无门的失路英雄形象;连营“号角”声声在耳,回忆中尽是不舍与豪气;描绘战事,词人抓住了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烘托将士们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更是从视觉听觉上衬托出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南乡子》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兜鍪”指代士兵),刻画出一位年轻有为的统帅形象,表达作者对英雄的崇拜之情。军旅意象构造了豪气万丈的自由天地,展现了英雄儿男甘洒热血的抱负和力量。
辛词意象取自自然。周遭环境里的风月、江水、楼阁,皆可成为意象,词人借助意象表情达意、营造意境。《太常引》首次入选初中教材,开篇借助中秋月这一物象,营造朦胧的诗意气氛,又借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民间故事,表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看似在咏月,实则是悲秋。北固楼矗立在滔滔东逝的长江边,见证了古往今来的朝代兴亡、历史更迭,它在辛稼轩的诗命里,是有意味的文化符号,是记忆是伤痛也是牵挂,他登上这座亭子,想到大好江山已沦陷,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南乡子》这首怀古讽今的壮丽词作。长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是文人墨客抒怀的载体。词人借长江之水奔腾不息的气势,形象表达历史的苍茫之感。悠悠不尽的江水,如连绵不绝的往事,似词人无穷悲慨的思绪,从亘古洪荒而来,又向无穷未知而去。伫立江边,凭高远眺,词人的心情是多么无奈、伤感、忧郁啊。自然之意象,稼轩信手拈来,皆可入词。
辛词意象之“白发”。“白发”常被用来托物言志,“悲白发”则成为了词人年老无成、失望悲落的代名词。选取“白发”为意象的辛词名句颇多:“却恨归来白发多”“白发多时故人少”“白发苍颜吾老矣”……白发是幼安垂垂老矣的个人形象,更是他悲守穷庐的心境体现。时光蹉跎凝结成无限愁绪,在词人的生命里喷涌出诗意的表达。在为君王分忧、立万世功名的宏图伟愿之后,作者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悲叹,所有的慷慨激昂只不过是一种追忆、是一厢情愿,如今鬓染白霜,梦想返回现实,情绪降至冰点,顿时化“豪壮”为“悲壮”,令人心痛——白发镌刻着英雄失路之悲。《太常引》同样在白发意象上体现了辛词的匠心,“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是薛能的“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句的活用。幽居月宫的嫦娥,好似功业难成、屈守一方的辛稼轩,内心是何等的孤独郁闷啊。本词写于淳熙元年,作者才34岁,正值壮年,为何会感叹自己白发滋生?当时他第二次在建康任职,此时的辛弃疾,南渡日久,为了收复失地,曾多次上奏,置生死于度外,赤胆忠心。但当权者粉饰太平,无心北上,无人会凭栏意。华发早生,其实正是他无奈苦闷的心情写照,也是他怀才不遇的悲哀体现。
此三首词,从“看见”外在的“感心之物”写起,词人看“剑”看“月”看“楼”,最后都指向了他梦中的雄豪战场、故园故国。梦中犹记金人铁蹄下屈辱的北国,词人不禁发问:“何处望神州?”愿乘长风、凝望美丽山河,看热血男儿挥戈北上、收拾旧山河!
二、融典入词,“探”稼轩生命中的豪情天下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辛词之境界,固有采摭意象之功,更有超拔的“感悟之心”,还有从容不迫、收放自如的用典技巧,王国维论其用典——“几于神者”。
辛弃疾是兼怀天下、勇于担当的英雄,陈同甫称他“真虎”,姜白石赞他“前身诸葛”,范开说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南归宋廷后,他无日无夜不渴望跃马北上、建功立业、恢复山河,但英雄失路、功业垂成的哀伤无人理解,同时,日暮穷途的宋王朝让他失望愤懑,他难诉心事、欲说还休。用典,能让他含蓄委婉地陈述心志,达到言简意远的效果,《词林纪事》评价他的词“驭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
“八百里分麾下炙”,借用王济与晋王恺的赌事,用典贴切,描绘将士们分食牛肉的场景,勾勒出壮阔豪迈的军旅生活图景;“马作的卢飞快”,引用刘备跃马过檀溪的故事,写出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纵马天下、报效国家的雄才大略,一气呵成,激烈豪壮。“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借用曹操的话,意在表明对孙权的锐意进取的欣赏赞美,同时也以孙权自比,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像孙权一样纵横捭阖、留名青史。词人借用典故,在凭吊英雄的同时,也讽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表达自己比肩英雄人物、实现心中理想抱负的愿望。“斫去桂婆娑……”此句,化用杜甫诗句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作者希望能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清除黑暗势力,包括南宋朝廷主和派,也包括了欺压百姓的金国侵略者,把更多的光明洒向人间。这是影射同时也是期待,时局如此,词人只能用典吐露心迹、表明立场。这也是辛词一贯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不平则鸣,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英雄的胸怀与向往。
王国维说:“读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辛幼安,满腔热血,铮铮铁骨,英雄的生命世界雅量高致、势极雄豪,而毫无斧痕匠气、精到贴切的用典又将辛词推向艺术顶峰,辛幼安的生命已然和其典故中的生命胶着在一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照人。
三、“寄”“赋”“怀”,“感”稼轩生命里的悲情世界
稼轩词,悲中有壮,壮中有悲,抑郁苦闷,凝重深沉,充满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正所谓“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范开语),他的慷慨悲歌正是“与其生命相结合的性情襟抱”(叶嘉莹语)。辛词中英雄悲怆的发声,往往有载体。辛弃疾在他的词作里常与朋友唱和,或登高凭吊抒怀。有情景有共鸣,是辛词动人心怀的气魄所在。
此三首词作,均有抒情的对象和载体:《破阵子》中“为……赋”而“寄”,是作者酬答好友陈亮的《贺新郎》而作。陈亮用尽一生将抗金事业进行到底,他身世坎坷,却又百折不挠,与辛弃疾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本词写于两人鹅湖之会后,此时作者虽被迫投闲置散,但壮心不已,主和派得势,辛、陈对此极为不满,词中蕴含的请缨无门的激愤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虽然现实让稼轩的壮志难酬,但志同道合的友情让辛幼安的悲情有了些许的慰藉。《太常引》中“为吕叔潜赋”,是赠友、勉友,亦是自勉。吕叔潜,是稼轩同气连枝的友人,也是他抒怀发声的傾听者。在南渡后十多年里,辛幼安雄才大略无法施展,他反复奏议,力主恢复之事,但始终被冷落,满腹经纶和一腔热血受到了如此冷遇,他十分痛心,中秋夜咏月抒怀,感叹年华流逝、青春难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助此词向友人倾吐内心,也是无奈抑郁中的幸事,可说是“英雄失路之赋”(吴熊和语)。《南乡子》写于辛弃疾垂暮之年,但依然豪气不减。词人对镇江与北固亭情有独钟,主要因为它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这里是守国要冲,是令人热血沸腾的疆场,此时他登高望远,慷慨悲凉。“有怀”,既是对先贤的缅怀,又是对激情岁月的追忆,更有功业成空的遗憾,同时饱含着对不作为无担当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
辛词之“寄”“赋”“怀”,是其悲情生命世界的呐喊与分享,透过这样的抒怀方式,我们更加贴近了这位姓氏含“辛”含“悲”的英雄,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这不就是辛弃疾一生豪情天下和悲情世界的写照吗?他力主抗金不辞辛苦,不被理解不容于道,年岁已老,英雄末路,实为悲哉。
四、咂味“过片”,“品”稼轩生命之守正与洒脱
词大多是分片的,片与片之间的转换,称为“过片”。词讲究的是“水穷云起”,从上一片过到下一片,必须连贯自然,不能割断文意与文脉。
《南乡子》中上片与下片词意并列,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上下片贯通一气。上片写景,神州大地满眼风光,滚滚长江东逝水;下片借古讽今,抒写情怀。一今一昔,由景及人,过渡衔接巧妙,虚实结合,沉稳有致。这首词上下片形式保持一致、内容各有侧重,是宋代豪放词的典范,也是辛词生命世界持正守正的外化。《破阵子》的过片则在程式上有所突破,上片结句“沙场秋点兵”是极壮美的军营生活,下片“转”入两个军事意象“马”“弓”,叙写的便是其战斗场面的慷慨激昂。从军营到战斗,既有文意的延续,又有“却坐促弦弦转急”的气势,节奏又有些许的变化。词人匠心独运,营造了一种“奇峰突起”的格局,抒情更加洒脱不羁,这也符合了辛词情感世界的奇崛豪放的特点,与《南乡子》体现出来的规守持正互为补充。《太常引》过片形式更为自由,上片借助神话传说,对话中秋月与嫦娥,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无成,下片突变音画:乘风直上,俯瞰神州大地,有故国山河的热爱留恋、有金瓯半阙的惋惜悲痛、有恢复失地的热血豪情。上下片“转”的力度有点大,但词脉文意上下连贯、“笔断意连”。过片形式不拘一格,用来表现作者不羁的想象,颇为暗合,同时也耐人寻味。可以说,这是辛幼安词作里“剑胆”与“诗心”的自由契合,是生命的守正,是诗命的洒脱。
迦陵先生有言,真正伟大之作者乃是以志意与理念来写作他们的诗篇,而且是以一生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是的,词作的生命世界,亦是词人的生命世界。报国雄心、身负使命,是辛弃疾诗命与生命的向往和追求,他不惜用一生来践行它。广阔的胸襟、不羁的豪情、落寞的悲情,深深内化为一股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融入在他的词风里,将他生命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国维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细想,果如其言。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双十中学]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加强统筹谋划,出台《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召开现场会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全市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工作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融入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督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深入高校和中小学交叉听课1000余节,试点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形成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开展“永远跟党走”大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学课例征集展示活动。同时,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
五是形成育人合力,着力在家校社协同上下功夫。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育人共同体。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系。推进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在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建立试点,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联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新机制。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