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建设社区参与研究

2021-11-22 21:44王琳
装备维修技术 2021年40期

王琳

摘  要:我國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目前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的研究主要从管理体制、法律问题、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冲突、社区协调机制等方面展开。国家公园管理体系中社会参与机制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参与相结合,不仅可以推进多方共同治理,还可以降低相关参与者的交易成本。但是我国目前社区参与不足,有着许多问题,同时我国国家公园法律基础也并不牢固。国家公园社区参与机制有待从法律机制、动力机制、合作机制和能力建设机制加以完善。

关键词:国家公园体制;自然保护地建设;社区参与研究

前言: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通过了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社区参与机制是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建立国家公园建设社区参与机制,既是建立高效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必经之路。社区参与源自西方的公民参与理念,是公民参与理念在社区的实践,以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是在地理范畴上特定区域范围内共同生活的地缘群体或者是在社会关系范畴上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和共同价值目标的利益群体,在与自身相关的公共性事务的决策上有发言权,从而实现社区的公共利益。当社区参与随外援项目传入中国时,广泛运用于乡村发展、扶贫、森林管理、城市规划、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社区是国家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目前设立的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覆盖大量的传统原住民,形成了异质的社区.建设国家公园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其完整性不仅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还包括人文生态环境系统,即社区的保护和发展。因此,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复杂人地关系国情的客观要求。

1、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与意义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目前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10多类保护地。但是这10多类保护地之间存在着管理等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且健全的管理体制,其中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应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也为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带来机遇与挑战。

2、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2.1推进国家公园多方共治体系

对于自然保护区,常出现的问题是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人口资源压力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采取“抢救式”保护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效,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太片面具有强制性与封闭性,只保护了生态环境但是忽略了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联系,对社区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持续增长,过去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合于当今的现实状况。对于如今的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管理模式上一定要做出改变,应该向多边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由此社区参与机制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参与机制的诞生也推进了多方共同治理的工作的开展。对于国家政府主体不便或者无力管理的地方也可以进行高效的管理工作。

2.2挖掘和更新国家公园社区的乡土文化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地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离不开社区乡土文化中地方性知识的支撑。社区的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生产方式方面的知识。在当地社区中最了解当地情况的还是当地居民。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工作中,当地居民可以与科研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因为当地居民最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物的生长分布状况等,能够更好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同时这也更有助于科学的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社区居民也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展现了古老文明的智慧以及多年长此以往积累下来的传统生活经验。对于居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学习机会,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对于社区的乡土文化更有一个革新与发展的过程。

3、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建设社区参与的困境

3.1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研究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参与机制两者相结合势必有利也有弊。对保护地建设会迫使居民改变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通过保护地的建设能够获得一些就业的机会提升提高原来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希望社区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也能受到尊重与保护,不要遭受到破坏。但是在实际当中,保护地建设并没有为这些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提高。他们生活的地方也因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而是庄稼受到了损害,也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除此之外,旅游人数的增多对于保护地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旅游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更加追求经济利益,并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国家为了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对保护地进行保护,但是这样的举措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感,游客也有可能不再进行体验。

3.2社区参与动力不足

在保护地建设工作当中,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他们做出的牺牲不仅仅是体现在传统生活方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上而造成的利益损失。现在的情况是社区居民在利益分配当中并没有话语权。除此之外还有生态补偿金额过低。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不对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个人行为,更甚至可能出现冲突。

3.3社区参与程度有限

在我国,我国从古代开始一直是农耕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各方对于权威来说更多的是服从与接受。在保护地建设工作中,社区居民所处的地位是弱势群体。参与程度并不高,而政府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强制力更高。一旦弱势群体利益受损,可能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反抗情绪或者就是被动接受。而西方国家在此类事情上,社区居民更参与程度更高,利益受损情况发生较少,利益更平衡些。

3.4社区参与能力偏差

保护地建设工作开展的地点主要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地区,这里的生活环境不同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相比之下更加的闭塞与落后。这样的地区所在居民大多数老年人与小孩子,因为成年人都出去寻求更好的环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文化水平较低。这样的环境下人才也更难留下。所以在保护地建设工作中社区参与的能力有限。在工作开展之初,社区居民可能不太理解保护地工作的意义,所以工作开展的比较困难。在開展过程中,社区居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可能不太清楚工作内容,没有办法提供更好的帮助。同时也可能因为视野的局限性中途退出,导致保护地建设工作被打乱。

4、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建设社区参与机制完善的路径

4.1健全社区参与动力机制

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是实际利益分配存在问题。如果社区居民觉得参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自然保护地工作获得的利益较大,那么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将会更高,参与程度更强。所以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来调动社区居民进行参与。本着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失谁受偿的原则,对于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工作给予帮助的社区居民进行相关嘉奖,同时让其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进行参与,从而提高社区参与。

4.2创新社区参与多元合作机制

要想社区参与真正实现,就必须提供强有力的参与渠道,让社区参与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有行动有表示有安排。从自然保护地的利益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可以去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将使事情真实情况与社区居民说清楚,与社区居民进行友好协商与谈判。其次要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化产业当中去,可以让社区居民去经营,为利益分配提供保障。

4.3加强社区参与能力建设机制

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帮助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自然保护地工作建设的概念、内容以及意义的学习。其中包括社区参与是什么,怎么参与,谁可以参与等基础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对社区居民进行普及自然环境保护教育知识,让社区居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禁止做。对社区居民进行意识建设可以提升社区居民更具有参与感,减少沟通障碍,能够帮助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社区参与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保护地建设不仅可以完善生态系统功能,还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将社区参与机制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开展保护地建设工作,同时对社区参与法制机制、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以及能力建设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以形成更具有适应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社区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秦添男,贾卫国.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建设社区参与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0(05):23-26.

[2]秦添男,贾卫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建设社区协调研究进展[J].中国林业经济,2019(06):13-16.

[3]赵智聪,彭琳,杨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J].中国园林,2016,32(0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