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学技 倪协鹏 梁武
摘 要:车辆识别代号(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 VIN),又称底盘编号、车架号,是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道路机动车唯一性编码,相当于机动车的“身份证号码”。 近年来,发现有大量“走私、盗抢骗、抵押、查封”等涉案机动车通过伪造车辆识别代号信息,进行偷梁换柱。由于造假手段多样,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流入二手车市场,消费者单凭外观难以察觉。同时非正规维修,成本较低等特点,在二手车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助长“走私、盗抢骗等”这类违法行为。损害二手车车商和普通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利于二手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法改装车;拼装车;车辆识别代号(车架号);改动;
1机动车的“拼装车”与“非法改装车”的定义
“拼装车”与“非法改装车”(下称“拼改车”)在本文是指使用以非法所得机动车为载体,更换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更换打刻的发动机号码及车辆其它可识别的信息。或利用事故严重损毁机动车尚存部位相互拼接,由一辆或者多辆非法所得机动车与合法手续机动车信息进行拼接。具备车辆在交易过程中车辆唯一性要求及车辆年检要求。
1.1“拼装车”,按GA802-2019《道路交通管理 机动车类型》第3.3条规定,未经国家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许可生产的机动车;或者使用了报废、走私、事故后整车理赔机动车的发动机(驱动电机)、方向机(转向器)、变速器、前后桥、车架(车身)等五大总成之一组装的机动车。
1.2“非法改装车”,按GA802-2019《道路交通管理 机动车类型》第3.4条规定,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改变了已认证或者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的机动车;或者使用了查封、抵押、盗抢骗机动车的发动机(驱动电机)、方向机(转向器)、变速器、前后桥、车架(车身)等五大总成之一组装的机动车。
2如何判断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车架号)改动痕迹
车辆识别代号为17位字符,可保证每个制造厂在30年之内生产的每个车辆的车辆识别代号具有唯一性,车辆识别代号作为机动车交易过户、车辆年检主要核对车辆信息。通过实践车辆案件分析,车辆识别代号常见的几种改动痕迹鉴别方法。
2.1不同品牌、型号、年份的机动车,车辆识别代号打刻的位置,打刻的工艺均不一致。其字符大小、间距、字体均有所差异,要与同款、同年份车比对打刻工艺可判断真伪。
2.2车辆识别代号打刻位置表层一般有漆层覆盖,可通过表层漆层与周边漆层比对是否存在重新喷漆痕迹,因改动打刻车辆识别代号时会破坏原漆,为了使外观跟周边一致,会进行腻子填平重新喷漆。排除机动车改色对该位置重新喷漆及事故后对该位置进行重新喷漆,可用此方法判断是否有进行打磨后打刻车辆识别代号的可能性。
2.3部分机动车车辆识别代号打刻所在部件会有原厂电泳镀膜处理特征,通过去除油漆层可见金属件表层镀膜情况来判断该位置是否有改动痕迹,因改变打刻车辆识别代号,必会对打刻的全部字符或局部字符进行打磨去除,重新打刻新的字符,其金属载体的镀膜层必会被打磨破坏。
2.4机动车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交通事故发生,导致车辆识别代号打刻所处部件因事故碰撞维修,通过维修方式与实际碰撞损伤程度是否存在合理性,来判断车辆识别代号的真实性。
3车辆识别代号改动的常见造假方式
拼改车以非法所得车辆整车套用其它车辆信息或利用事故严重损毁车辆尚存部位相互拼接。列举出3个采用不同造假手段,造假痕迹较为隐蔽的车辆识别代号唯一性鉴定案例进行分析,对造假手段特点进行说明,加强对“拼改车”的识别。
3.1车辆识别代号局部更改。对打刻在车身金属件上的车辆识别代号字符个别进行更改,其打刻位置不会发生改动,整体字符不会存在明显差异。对需要改动字符表面进行轻微打磨,用添加笔画、减少笔画、修改笔画、错位等方式进行改动,并进行重新喷漆,用肉眼看与周边其它字符无明显差异。
3.2车辆识别代号整体更改。将原打刻车辆识别代号字符的金属件表面进行打磨处理,将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字符去除,在原位或者错位方式打刻车辆识别代号字符,并进行重新喷漆,用肉眼看无法分辨异常。
3.3车架局部拼接。将多辆同品牌型号的事故车辆尚未损毁的部件进行随意相互拼接组装,或将非法所得车辆拆分,进行相互拼接。因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在一块金属件上,可对该位置进行整体切割或局部切割,焊接在其它车辆同样位置上,因其面积大可重新焊接后对焊点打磨再重新喷漆,更容易让人无法判断。也有将打刻的原车辆识别代号位置打磨凹陷下去,将打刻车辆识别代号金属件直接覆盖在原位置,再进行打磨平整填补腻子喷漆。
3.4整车套用信息。往往会利用“走私、盗抢骗、抵押、查封”等非法所得车辆,通过保险公司拍卖的同品牌型号的“全车理赔”事故损毁严重车辆,利用其合法身份,对非法车辆的车辆信息通过上述3.1、3.2方法进行篡改,掩蔽其非法身份,摇身一变可正常上路行驶,又可以交易过户及车辆年检。其成本较低,改造手段具有隐蔽性,普通消费者难以发现。
4讨论
在车辆识别代号检验鉴定中,首先要对整车状况进行大致的了解,被鉴定车辆是否有事故,该事故是否影响这次鉴定,因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在车身结构件或者大梁上,发生事故可能会被打刻车辆识别代号金属件产生影响,比如打刻位置变形,维修重新喷漆,周边维修是否符合事故后正常维修。排除事故后维修,但打刻车辆识别代号位置见有改动痕迹,这时就要根据以上3.1、3.2、3.3方式进行勘查。
如2017年受公安局委托对一辆马自达牌小型轿车唯一性进行鉴定,被鉴定车辆因道路交通事故整车受损严重,其中车尾部受力撞击车体由后向前偏右部位挤压,最严重处已挤压至右侧B柱位置;车辆前部变形,前保险杠中间严重凹陷;左侧A柱、左侧B柱、左侧前后车门尚好,未见明显变形,后桥总成、排气管后段、两侧尾灯、后备厢、左右后翼子板、左右C柱、车顶后半部、右侧B柱等位均严重挤压变形等。现勘查被鉴定车辆外观整洁,未见异常,左右两侧A柱、B柱、C柱、顶棚、两侧前后門框未见有钣金整形或切割焊接痕迹,可见被鉴定车辆车壳没有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所需的维修,符合更换新车壳特征,但被鉴定车辆未进行变更车辆识别代号,其打刻在副驾驶座底板位置的车辆识别代号与车管所注册登记的车辆识别代号拓印件的字符字形、间距、大小均一致。故拆除周边覆盖件,去除表面的周边油漆见腻子,将腻子去除后见约26cm×16cm的金属板(现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在此金属板上)焊接在原车辆识别代号打刻位置,掀开金属板见原车辆识别代号已被打磨,经化学显现处理,显出的号码为:LF□□5AB□X556169□1("□"表示字符无法辨认),该造假方式符合以上3.3方式,将打刻的原车辆识别代号位置打磨凹陷下去,将现打刻车辆识别代号金属件直接覆盖在原位置,再进行打磨平整填补腻子喷漆。
5总结
拼改手段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单从外观难以精准判断其拼改手段,需拆解大量部件才能发现疑点,才能准确判断改拼手段。由于拆解会对车辆的完整性产生一定的破坏,同时费时费力,不利于日常检验。因此日常检验过程中要先核对车辆现有信息,对产品标牌、车辆识别代号标签、车身局部粘贴的柔性标签与电控系统等车辆信息进行核对。
参考文献
[1]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2]GA 802-2019《机动车类型 术语和定义》。
[3]GB 16735-2019《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号(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