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丽 周飞燕 童新民
摘要 近年来,铜川市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但缺乏对中药材生长的气象条件研究,无针对性的气象和物候期观测基础,未掌握各类中药材的生长节律,未开展中药材的气候资源适宜性分析,缺乏关于气象条件影响的精细化、系列化气象评价服务,尚未建立中药材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且气象灾害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限。从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实践出发,开展中药材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研究,为中药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材;黄芩种植;气象服务;铜川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7–0176–02
铜川市气候资源丰富,人工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品种多,残塬区主要有金银花、地黄、牛膝、白芍、槐米、北沙参、板蓝根、丹参、枸杞子、紫菀、菊花、白芷、山药、瓜蒌等栽培品种。山区药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以酸枣仁、柏子仁、天花粉、连翘等为主要野生品种。远志、苍术、葛根、地榆、知母、防风、藁本、升麻、玉竹等在全市也有一定的分布。
目前,全市共种植中药材4 720 hm2,但缺乏对中药材生长气象条件的研究,尤其是对黄芩等中药材的生长期、气候条件的监测和评估技术[1-3]。针对全市中药材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农业气象服务角度提出中药材气象监测和服务思路,以期为相关部门开展中药材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1 铜川市中药材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中药材气象服务的现状
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中药材是城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因此,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铜川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8—2030年)提出将黄芩作为地方特色品牌优先种植,发展并壮大中药产业,到203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6 667 hm2,中医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现阶段,铜川市中药材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计划建设人工规范化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6 675 hm2,野生护改面积为30 015 hm2,总面积达46 690 hm2。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各地气候特点差异大,对中药材生长的生态气象环境不够了解,尤其对黄芩、党参、黄精、苍术等当地重点发展的中药材的气象特点缺乏认识,对影响中药材的天气了解较少[4]。在气象服务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还未进行系统性的中药材气象监测,没有开展中药材气候资源适宜性分析,不了解中药材的生长节律,以及高温、低温霜冻、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对中药材的影响,没有形成中药材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未开展中药材品质的气候论证业务,未形成中药材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等[5]。
从2018年开始,耀州区文昌村开始尝试中药材气象服务,试种了20 hm2中药材,从引种气象论证开始,主要通过调研多个中药材种植地区,对比分析中药材生长的气象条件等,进行气候适宜性论证,判定耀州区旱塬地有利于中药材生长[6]。制订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做好播种期降水过程的加密监测工作,重点预测气温、降水时段等气象要素,分析从苗期到开花再到旺盛生长期的降水和气温的特点,做好干旱、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编写了《铜川旱塬黄芩种植气象服务手册》,开展黄芩种植技术和服务的培训活动,为主要气象灾害防御等提供指导性建议。为种植区群众发放服务手册,群众按照科普手册边学习边管理,探索生长期田间管理、灾害防御的技术与方法。目前,黄芩长势良好,部分地段已经开始采收种子,平均每6 667 hm2地增加收入2 000元左右。
1.2 中藥材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铜川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雨量、温度地域差异明显。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为400~700 mm,年平均气温为9.7℃~12.7℃。全市气候分为南部台塬温暖半干旱气候区,中东部残塬温和半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山地温凉湿润气候区,气候多样性十分明显,适宜栽植党参、黄芩等中药材。但也存在不了解中药材的分布区域、不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不能掌握中药材的生长节律、无法评价气象条件的影响、无法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诸多问题。
(1)对宜君、耀州区等地的中药材种植情况和相应的气象条件等调研不充分,包括目前全市各种中药材种植的分布区域、各地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灾害分布情况等。
(2)根据气候资源,开展特色中药材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对全市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是否适宜黄芩等中草药生长,以及暴雨、阴雨、高温、干旱、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对中药材生长的影响等,缺乏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3)人工种药气象服务规范化程度低,服务品牌意识差,尤其是对主导地中药材品种气象服务比较简单粗放,仅限于针对重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缺乏对各个生长期开展针对性的精细化、系列化气象条件评价服务。
(4)针对中药材种植的气象服务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和创新性不强,特别是没有针对性的气象和物候期观测基础,没有掌握当地各类中药材的生长节律。由于缺乏第一手观测资料,无法针对性地开展气象基础研究和精细化服务,严重制约了中药材气象服务体系的建成与发展。
(5)缺乏中药材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农业气象技术人员缺乏,中药材相关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尚未开展中药材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
(6)气象与相关部门关于中药材种植、研发的合作少,缺乏对核心气象服务等技术带动作用,无法发挥气象部门的独特作用。
(7)尚未建立中药材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缺乏了解不同地区中药材品质的主导因子,无法掌握质量和产量的敏感气象因子,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限。
2 气象服务研究
2.1 开展气候资源利用的研究
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做好中药材优势种植基地的筛选工作。根据全市气候特点,编制特色中药材气候优势区划图,重点打造3~5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一村一品”产业、“一乡一牌”规模、“一县一龙头”企业,并形成中药材特色发展格局。根据中药材生物学特性,科学选择土壤,论证最佳播种或栽培时间,合理调节温度、光照、水分之间的关系,保证种植的中药材能够正常生长,实现优质高产。积极开展中药材气象服务研究,经过3~5年,建立适合铜川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情的中药材种植小气候应对体系,运用GIS技术开展气候适宜性与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为中药材种植提供生态气象环境技术保障,为打造铜川中药材气象服务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7-8]。
2.2 氣象服务技术体系研发
开展中药材生长气候背景分析研究,在中药材种植期间,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技术应用以及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等工作,尤其是高温、干旱、雷电、大风、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制订年气象服务方案,开发精细化中药材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研究中药材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培养专业型中药材气象服务人才,开展关键期和采收期专业气象服务,积极建立中药材气候品质评价体系。
2.3 强化多部门合作,加快中药材气象监测体系的建设
(1)气象条件与中药材物候期实现同步观测,包括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地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观测项目,观测药材的发育进程、生长状况,叶片的生长速率等。
(2)根据不同中药材需要的药用部分的最佳药效时段开展观测,对萌芽—开花—果实期等关键生长期进行观测,探索生长发育期的有效积温、气温、降水等影响气象指标,比较不同地区气象条件的影响差异及其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发育阶段的气象条件存在差异和相关性,探索生长的最佳气象条件,找出最优的气候产区,进行全市中药材气候区划。
(3)研究极端气候变化下中药材所需气象条件的适应性和应对措施,重点研究高温、干旱、雷电、大风、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等对中药材的品质和质量的影响。
(4)探索灾害多发的气象环境下,种植小气候的应对与改善措施。尝试保护地栽培,探索保护地栽培的气象条件和调控技术。开展对保护地栽培中药材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流程,研究设施种植中药材增温补光、增产等气象条件调控适用技术。
(5)根据中药材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成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构建气象产量预报模型,自动化制作服务产品,将研究成果业务化。
2.4 建立中药材灾害防御体系,提供“直通式”防灾减灾服务
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中药材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及时发布气象、农业、药材和灾害防御等信息,不断提高服务信息的准确性,指导药农开展防范灾害工作。形成气象与中药材种植基地、农业大户的信息沟通和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气象、农技和信息员的气象服务网络,及时了解中药材生长气象条件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研(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究,为大规模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中药材气象科普基地,定期开展专家讲座,为药农提供技术咨询,合理科学地安排生产,形成集约化、自动化的智慧气象服务,为中药材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信息技术参考和支持[9-11]。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中药材生长地的气候资源,建设特色中药材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同步监测中药材气象条件和物候期,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展中药材气象灾害防御防控技术攻关,做好高温、干旱、雷电、大风、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气象服务,建立道地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体系,形成中药材特色气象服务品牌,为中药材种植提供参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特色品牌,推动当地中医药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利民.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与技术前沿[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0,42(4): 355-363.
[2] 王吉利,赵艳龙.黄芪多糖含量的相关种植因素研究[J].陕西中医,2019, 40(12):1803-1806.
[3] 瞿孝兰,林义平,田斌,等.论述中药资源与环境的相关性[J].中药与临床, 2020,11(1):21-25.
[4] 雷治平,刘引鸽,李录堂.陕西农业干旱灾害分析评估[J].陕西气象,2006(1): 27-30.
[5] 孙海,金桥,吴虎平,等.环境因素对黄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特产研究, 2019,41(3):118-122.
[6] 朱琳,李星敏,李艳丽,等.陕北苹果适宜区基地县北扩的气候论证[J].陕西气象,2009(6):1-4.
[7] 朱琳,郭兆夏,朱延年.基于GI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以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为例[J].陕西气象,2005(3): 23-26.
[8] 夏梅梅,钟宛凌,张子龙,等.论气候变化对中药资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2):677-680.
[9] 韦国兵,胡奇军,廖夫生,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 2019,15(5):3-6.
[10] 康传志,吕朝耕,黄璐琦,等.基于系统层次的常见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J].中国中药杂志,2020, 45(9):1975-1981.
[11] 张益嘉.近十余年来传统医药文化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文化,2018,13(5):51-61.
责任编辑:黄艳飞
Research 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Planting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Weibei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ZHOU Xiao-li et al(Tongch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Tongchuan, Shaanxi 72703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ongchuan City has vigorously developed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but lacks research on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has no basis for the observation of meteorological and phenological periods, has not grasped the growth rhythm of variou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has not developed the climat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esource suitability analysis, lack of targeted, refined and serialized meteorological evaluation services on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chanisms for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s is limited.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planting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research 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plant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plant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