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洪
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支付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人民银行一号工程,是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当前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节点,深入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持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移动支付的获得感、幸福感,显得更加重要。商业银行在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需将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作为一项重要项目重点推进,与自身业务发展同频共振、互补互促,真正将移动支付便民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及业务拓展中,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
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工程是商业银行落实“双循环”战略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消费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50%。“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客观上需要消费进一步释放其潜力,以此充分带动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的有效运行。而移动支付以其高效、快捷、无接触的特点成为近年来国内消费场景主要支付方式,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交易规模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移动支付业务2020年达到1232.2亿笔,金额则达到432.2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1.5%和24.5%,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在电子银行支付交易中的占比超过50%,在社会消费电子支付中的比重日益增长,对提升消费意愿、扩大消费范围和提高消费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畅通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无接触式的移动支付不仅充分展现其高效、快捷的特点,在维护公共健康安全上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也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主业之一,支付是存贷款资金融通的重要枢纽,更是商业银行零售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便快捷、体验感好的支付服务是促进零售业务发展的催化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逐步成为消费及支付的主流手段,更是商业银行导流的重要手段。移动支付场景的广泛应用及不断拓展加速了线下业务线上化进程,契合客户越来越高的“离柜化”业务需求,有效降低商业银行柜面服务压力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其与经济社会各个消费场景的融合,成为商业银行获客、活客的重要工具。推广移动支付,在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同时,也通过客户账户沉淀的日常支付及结算资金为商业银行带来低成本存款,为商业银行引存增存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最后,移动支付便民服务也是商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发展普惠金融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社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日益活跃的当下,移动支付契合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快捷性、无接触、安全性需求,成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渠道,满足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强烈需求。商业银行作为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主力军,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是其自身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路径。具体来讲,移动支付以其交易成本低、进入门槛低、便捷安全性,成为商业银行普及应用商业银行支付服务、缩小城乡金融鸿沟的重要手段,促使数字红利普惠大众,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够以合适的成本平等享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因此,大力推动移动支付便民服务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是商业银行自身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的战略要求。
商业银行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需注意坚持目标导向,要站在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的基础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动力,瞄准当前行业应用程度仍然较低、商户运营能力依然较弱、客户权益活动不充分、场景搭建仍然不够丰富的短板弱项,纵深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工作。具体来讲,针对移动支付便民服务要区分城市与农村两种情景,以及当前城市移动支付场景比较丰富、移动支付应用比较广泛的情景,商业银行应聚焦提升移动支付便民支付业务的竞争力,在场景商户行业应用推广、增强小微聚合支付商户的黏性上多做文章;针对县域及乡镇、农村移动支付推广尚不够普遍的情景,商业银行应聚力提升社区、乡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在移动支付业务覆盖率、客户活跃度上谋突破,让县域、乡镇及农村百姓切实享受到平等便利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需坚持总体规划与区域特色有机结合、坚持服务民生与有效发展有机结合。
一方面,坚持总体规划与区域特色有机结合。总体规划是为了凝聚共识、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协同发展,而坚持区域特色方能让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发挥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落实全行推进移动便民服务政策、快速提升移动支付便民服务水平。对此,商业银行应制定年度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的总体工作计划,统筹做好全行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工作。各分支机构应围绕总行制定的年度计划及工作要点,加强与当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协作,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特色民生等开展综合营销活动,将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比如,针对那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商业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当地景点管理委员会、街道、社区开展合作,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站,布设移动支付服务网络,创新打造旅游生活圈普惠金融服务,强化移动支付的行业应用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坚持服务民生与有效发展有机结合。坚持服务民生,将金融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的普惠金融价值取向便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将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服务民生,作为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商业银行要在解决社会痛点和难点问题中寻找自身业务发展的新机遇、新市场,同时反哺大众,履行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工作,在坚持目标导向、坚持总体规划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坚持服务民生与有效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要瞄准发展方向方能顺利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具体来讲:
一是聚焦行业场景发展方向,搭建移动支付生态圈。服务客户端到端的消费金融需求,是当前场景化金融时代商业银行推进移动支付业务的着力点。商业银行要锚定行业场景发展方向,搭建消费生态圈,全面打造基于支付场景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通过“金融+场景”的方式输出移动支付能力。对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行业类商户,创新应用智慧菜场、智慧门票、智慧停车等各类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场景,创建便民服务消费金融品牌;同时,依托银联数字化支付赋能,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商户等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联合营销活动,促进银行与商户、机构之间的相互引流、双活共促。
二是聚焦普惠金融服务方向,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目前,针对较为偏远、地理位置远离市县乡镇中心的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更多通过单一功能的助农取款服务站点来满足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但是,这一金融服务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居民金融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全国多地获准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的背景下,建成与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体系成为当前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任务。对此,商业银行应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信运营商、电商等机构的合作,将有条件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和社区商户转型升级为功能更加齐全、服务更加优质的综合型普惠金融服务站,逐步提供包括存款、贷款、移动支付在内的基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多样性、覆盖面,使之成为商业银行政策的宣传站、业务的联系点。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完善便利助农金融服务。全面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乡村信用环境和优质的创新支付产品。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通过开展各类金融普惠教育,大力宣传诚实守信风尚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政策,培育乡村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乡村振兴金融生态环境。商业银行可依托自身发卡资质,在广大乡村地区发行乡村振兴卡,为服务乡村振兴开辟融资新渠道,并赋予农户更多金融优惠和免费金融服务。以此为切入点,在广大乡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服务,让广大乡村居民享受城乡同质化的移动支付便利。
当前,商业银行仍然存在决策链条长、业务流程冗繁、部门间协同效率低下、客户需求响应及产品创新速度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工作的质效。对此,商业银行应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打造敏捷型组织,积极推动自身的敏捷性建设及外部开放转型,从而快速洞察并及时响应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的市场需求。
一是推动组织机制的敏捷转型。商业银行应通过对组织架构、决策机制、授权机制的优化,打破目前相对僵化的科层组织架构,充分释放组织及团队的创造力,提升组织整体工作效率。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可依据商业银行自身企业文化现状、业务场景、团队作战能力以及组织的整体成熟度,探索通过项目制、敏捷部落的形式组织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的敏捷团队。
二是强化金融科技的引领驱动。商业银行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同样需要金融科技的有力支撑与引领。对此,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科技强行”的战略理念,着重强化金融科技资源的投入,提升金融科技的服务能力。商业银行应将金融服务研发以及业务运营与金融科技充分结合,通过科技赋能驱动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的发展,快速响应市场及客户需求,实现信息科技从传统支撑保障向引领驱动业务发展转型的战略转变。
三是推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国国土辽阔,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全覆盖显然并不现实,也不经济。应充分顺应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多渠道、立体化的协同服务体系,实现针对客户“一点接入、全渠道响应”的渠道一体化目标,这也是商业银行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的基础保障。对于线上渠道,商业银行应积极融入各种线上产业链、消费链等应用场景,线下则着力推动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转型,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无缝链接的开放型银行渠道体系。